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能诗,有《博士诗集》。 善写墨竹,老笔纵横,直入文同之室。亦工山水,所作类父风, 花果亦佳。精书法,少承家学,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效怀素,自成一家。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篆、隶最见精粹,曾书《古诗十九首卷》,并有嘉靖三十年(1551)《题仇十洲摹本清明上河图记》。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多作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后得灯光石,乃多刻石章,为后世所宗,称为文人流派印章之“开山鼻祖”。传世画作有隆庆六年(1572)作《兰竹图》卷,图录于《晋唐五代宋元明清书画集》,《兰花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嘉靖四十一年(1562)作《墨竹图》轴,自题:“我爱江南小满天,繁花销尽竹娟娟。北窗自展南华读,时有凉风到枕边。文彭写寄方壶先生,壬戌端阳日。”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亦能诗,著有《博士诗》。 初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过庭,而尤精于篆、隶。索书者接踵不断。其父以书名当代,然有时不乐书,虽权贵人不敢强。彭手不停挥,求者无不当意。工刻印,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所作多牙章,往往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箑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彭以印属之,辄能不失笔意,故其牙章半出李手。彭后在南监时得灯光石,乃不复治牙,于是冻石之名,始艳博于世。写墨竹,老笔纵横,直入文同之室。山水苍郁似吴镇。亦善写花果。卒年七十六。 《明史文徽明传、明史艺文志、文氏族谱续集、吴中往哲像赞、明画录、无声诗史、图绘宝监续纂、画史会要、詹氏小辨、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许谷文国博墓志铭印人传、广印人传》与何震(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并称“文何”。传世作品有辽宁博物馆藏的《小楷赤壁赋》,故宫博物院藏的《行草五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有《隶书有美堂记》等19幅隶、行、草书作品,文彭亦擅绘画,作品不多。 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真正有史料记载第一个用青田石治印的是明代国子监博士文彭,他在南京任职时,有一天偶遇一位卖青田石的老汉,买下了四筐石头,回家锯开一看,灯光下奇石晶莹剔透,从此他治印不再用象牙而用青田石了。文彭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长子,家学渊博,才华出众,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被后人尊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用青田石治印,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铜印时代,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个性为特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由于文彭的影响,加上石质印章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没有编过印谱,原作存世极少,而张灏在万历年间把所藏印编为《承清馆印谱》,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发现。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文彭用冻石刻印,并首创印章边款,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恢复了汉印传统,他和何震提出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并努力创作实践,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开创了文人自篆自刻并与书画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人掀起了学习篆刻的热潮。有很多人专学文彭,后人称“吴门派”;有些人则学何震,后人称“徽派”或“皖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