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鸦 最聪明的鸟

 海潮轩 2015-06-24

乌鸦 城市的“留守者”

    截然相反的“身份”

    在东西方文化中,有关乌鸦的神话或传说数不胜数。乌鸦的形象非常复杂:它代表光明,也象征黑暗;人们认为它传递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截然相反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不同文化发展使然。

    乌鸦通体浑黑,“哇——哇——”的叫声沙哑、刺耳。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乌鸦常常代表着死亡、恐惧和厄运,甚至连它的叫声也被当作是不祥之兆。

    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时,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中就有“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的诗句,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

    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也“毁”了乌鸦的形象。神话说,太阳神阿波罗与格露丝相恋,派“圣鸟”乌鸦去监视情人的操守。一天,乌鸦看到格露丝与其他男子往来,以为其品行不端,就回来报告,阿波罗一怒之下射杀了格露丝。后来证明私通子虚乌有,阿波罗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

    然而,中国古代的不少典籍也表明,乌鸦曾是吉祥鸟、报喜鸟。早在我国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而且,满族的土著先民不仅把乌鸦看作是报喜鸟,更把它当作保护神。民间流传着一个“乌鸦救主”的故事:当年,努尔哈赤与明军交战吃了败仗,率残部退出长城沿线的镇静堡,由小路绕进了一片黝黑的大树林。明军追来时,努尔哈赤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当明军的探马正要进树林查看时,树林中突然“扑棱棱”地飞起了一大群乌鸦。明军将领一看则说:“乌鸦栖于树上,林中一定无人!”明军遂撤离。二十多年后,清世祖在这片“吉地”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寺庙,亲赐匾额“瑞昌寺”。为了纪念乌鸦的救命之恩,寺庙在重大节日或庙会时,除了杀牲祭神,尤其要用切碎的猪下水拌上碎米,以饲“神鸦”。

    在英国,人们视乌鸦为图腾。“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就会倒掉”这个传说,可以追溯到英国中世纪,故事的英雄是巨人布兰(威尔士语中他的名字意思是乌鸦或者渡鸦)。布兰的妹妹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国王却遭到丈夫辱骂。布兰的军队对爱尔兰发动了进攻,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布兰的军队几乎杀光了所有爱尔兰人,而自己也身负重伤。在巨人的命令下,随从们只好割下他那还在继续说话的头颅,带回了伦敦,将之埋在伦敦塔下。按照传说,伦敦塔上的那些乌鸦就是布兰的灵魂。只要乌鸦还在,英国就永远不会被侵略者所征服。如今,你走在伦敦塔附近,也许就会看到有专人喂养的乌鸦。

    对垃圾“情有独钟”

    有研究表明,鸦科动物可能起源于澳洲,当时那片大陆与欧亚大陆相对隔绝。随着大陆板块不断漂移靠近,大约在两三千万年前,这些鸟漂洋过海来到亚洲,经历了快速进化演变后,散布到欧洲和美洲。如今,除了南美洲的南端以及极地附近几片小地区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鸦科成员的身影。

    17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乌鸦等大自然的“原始居民”,逐渐成为隆隆机器声中的牺牲品。

    到了17世纪末,因数量巨大的鸦族和人类争夺资源,猎杀乌鸦之风在欧洲大陆盛极一时。鸟枪、毒药的升级,使射杀乌鸦成了时髦的消遣。乌鸦还因其强健的体格,成了为战争准备的改良热兵器的试验“靶子”。

    不过,强大的繁殖能力,仍使大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有增无减,对城市中的人群、车辆、灯光和噪声等,它们都不感到惊恐。

    乌鸦有40种左右,平常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大嘴乌鸦、小嘴乌鸦以及秃鼻乌鸦。乌鸦的一生是从巢穴开始的,它们用来筑巢的树种多种多样,松树、杉树、银杏树都是筑巢用的“常客”。除了在树上筑巢,乌鸦比较喜欢高压线的铁塔,甚至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在输电铁塔上筑巢。

    在城市商业区,乌鸦家族一大早就会向可能有食物的地方出发,在繁华街道不停地吃着食物,晚上再回到自己的栖息地。对于乌鸦来说,夜间是非常难熬的,它们的头号“天敌”就是猫头鹰,如果在警戒能力下降的夜间遭到猫头鹰的偷袭,就会被捕食。也许正因为如此,乌鸦是非常讨厌猫头鹰的,如果白天一旦发现了猫头鹰,就会决然地施以攻击,将其驱逐。

    乌鸦的生存能力和其杂食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乌鸦什么都吃,在觅食方面相当灵敏且投机,它们的食物包括谷物、草籽、昆虫、食物残渣、浆果及小型动物,总之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它们通通来者不拒。同时也擅长收拾动物尸骸腐肉,号称“生物清洁工”。

    专门研究乌鸦并撰写了《乌鸦的教科书》的日本学者松原始,经多年观察研究发现,乌鸦对垃圾袋“情有独钟”:因为乌鸦把垃圾袋撕破,从里面把东西拉扯出来的样子,与从动物的尸骸中拉扯出内脏是完全一样的。这样说来,垃圾袋就是“包着皮的肉”,与尸骸没什么不同,如此就可以解释,乌鸦采食垃圾的行为是“适应城市生活”,而不是“没有办法在野外生存”,只是“哪里有食物便在哪里生活”罢了。人们不断产生的食物残渣,无疑为乌鸦提供了盘踞大城市的食物源。

    乌鸦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人所共知,但是完全消除垃圾是不可能的,即使减少也非易事,最现实的办法是防止乌鸦对垃圾进行破坏。比如东京,就把垃圾问题定位为乌鸦对策。在东京的一些街巷中,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临街的栅栏上挂着一张丝织或麻织的大网,大约有两三平方米那么大,这是用来防乌鸦的。每天到了收集垃圾的时间,主人就会走出家门,将分好类的垃圾放到临街的栅栏边,然后用网盖好,清洁车开过来将这些垃圾收走。用网盖垃圾,不是怕垃圾被风吹走,主要是怕乌鸦叼破了装垃圾的袋子,弄脏了地面。

    文献资料显示,日本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有很多乌鸦,可是在韩国首尔、中国香港就几乎没有乌鸦立足。同样的城市,为什么有的地方乌鸦成群,有的地方比较罕见,确实很不可思议。有专家认为,这恐怕和风土气候、文化差异和垃圾状况的影响有关。

    有生物学家指出,温室效应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乌鸦的大肆扩张,工业生产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显著气候变化是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的主要原因。

    并非都是“一般黑”

    很多人不解,乌鸦的黑色羽毛为什么有光泽?原来,乌鸦羽毛中有黑色素,羽毛表面有角蛋白,能使光散射和干涉,会变化产生紫色和蓝色的光泽。

    人们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实际上这一定论也是有出入的。乌鸦并不是只有漆黑的颜色,也存在着白+黑或灰+黑的乌鸦。小嘴乌鸦的一个分布在俄罗斯及欧洲的亚种即冠鸦就是黑白相间的。其他如家鸦、寒鸦等,也都不是单纯的黑色。澳大利亚的南渡鸦带有褐色。

    在也门就有白色的乌鸦,远看像白鸽,很讨人喜欢。而在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生活着一种白色的乌鸦——白尾地鸦,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

    白尾地鸦是中国特有的鸟,国外称之为新疆地鸦,当地人称为沙鹊,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塔里木地鸦”或“塔里木漠鸦”,原因是其分布区域仅仅局限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1876~1877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至罗布泊考察时,曾经采集到白尾地鸦标本,并命名为“塔里木松鸦”。

    白尾地鸦在茫茫沙漠中吃什么?无数人对此充满了好奇。研究表明,白尾地鸦的食物包括金龟子、漠王甲、象甲、伪步行虫、金针虫等,繁殖季节以鞘翅目的昆虫为主。这些昆虫大多数在地表活动,统称“甲壳虫”。其他时间白尾地鸦也吃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苇叶、双翅目幼虫以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对白尾地鸦胃检发现,其胃中有马粪、玉米及甲虫,因此,白尾地鸦属于杂食性鸟类。

    此外,沙漠公路的临时停车场或垃圾站,或者是人类新建的临时定居点如牧业村、养路段、石油基地、物探队、公路驿站附近,也是白尾地鸦经常觅食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对白尾地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公路附近白尾地鸦的数量比远离公路的地方多。这是因为,沙漠对于鸟类而言,寻找食物和庇护所是非常困难的。而道路的边缘尤其是防护林中可以为白尾地鸦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和巢区。此外另一些陆生物种,如云雀、地山雀、长嘴百灵等在道路附近的地方,种群丰度也会偏高。

    观察发现,白尾地鸦储藏食物的行为与其他鸦类十分接近。研究人员在野外考察中首次记录到白尾地鸦的储食行为,当把馕(新疆的一种特色食物)的碎片丢弃在路边时,机警的白尾地鸦很快发现并开始搬运食物,它们似乎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运输和埋藏,在最短的时间里清理完现场,不给其他动物或风沙留下太多的机会。

    那么,在狂风肆虐又变幻莫测的茫茫沙海中,白尾地鸦是如何找到储藏的食物的?根据实验,鸟类不可能像兽类通过嗅觉去找回食物,更不会像食肉类动物以撒尿来标记埋藏地。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视觉定位,而在沙漠中这种定位是否管用?

    此外,在沙漠中,白尾地鸦如何寻找水源维持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作为体形较小的鸟类,白尾地鸦如何抵抗风沙的袭击?鸟类大多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地面温度平均为70℃,白尾地鸦为何能够抗高温?这些都是未解之谜。本版供  

    不可不知

    乌鸦IQ了不起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发现,世界上最聪明的鸟,也许并非你我想象中的可以学舌的鹦鹉,而是普普通通的乌鸦。根据乌鸦的行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更多的例证,并做了无数次实验。最终提供了一些确凿证据,证明乌鸦是非常有智慧的动物,堪称“鸟中诸葛”,其聪明机灵的程度令人吃惊。

    种子是所有鸟类的基本食物,一般的鸟都会经常采集种子吃掉,乌鸦也不例外。但是,乌鸦的食物搭配极其合理,它们既吃种子、坚果这样的素食,也吃鸟蛋、虫子等“荤菜”。从食物结构上,能显示乌鸦的聪明,而它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和技巧,更能彰显它们的智慧。

    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会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乌鸦竟然具有独到的、使用工具以达到目的的能力。在日本一所大学附近的十字路口,经常有成群的乌鸦在等待红灯到来。每当红灯亮时,乌鸦飞到地面上,迅速把胡桃放到停在路上的车子的轮胎下。等到绿灯一亮,车子开动便把胡桃碾碎,乌鸦们赶紧再次飞到地面上美餐。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乌鸦很具创新性,甚至可以“制造工具”来完成各类任务。

    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绝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位于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据鸟类学家介绍,在鸟类世界中,乌鸦的语言是最丰富的,其叫声大约有300余种。

    更为奇怪的是,乌鸦有着惊人的拟声能力,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例如,俄罗斯就有一只身手不凡的大乌鸦,有人问它:“你叫什么名字?”它就会得意地昂起脑袋答道:“乌鸦。”

    名画欣赏

    《麦田上的乌鸦》

    《麦田上的乌鸦》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有传说梵高在绘制该画时饮弹自杀,不过还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当然,梵高的确是自杀,是在画这幅画的同一个月里。人们普遍认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后回家。他躺在床上两天后死去,当时他的弟弟在他的身边。这幅名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成语典故

    乌鸦反哺

    “乌鸦反哺”是众人皆知的成语典故,虽然乌鸦是一种不太讨人喜欢的鸟,但这种小鸟的身上却拥有一种十分值得人类学习的美德——养老、爱老,说明了乌鸦是鸟类中最懂得孝敬父母的慈孝鸟。《本草纲目·禽部》中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在儒家诸多经典中,可以看到乌鸦“反哺慈亲”的记载,意思是,乌鸦乃孝顺的典型。当它们的父母老了、病了而无法觅食时,小乌鸦便四处为父母寻找食物,而且会把食物弄得很可口,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在李密看来,他要像乌鸦反哺一样尽孝道,那比对朝廷尽忠要重要得多。正是其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使其成为了天下人尽皆知的名文。在《慈乌夜啼》中,诗人白居易不仅赞颂了乌鸦感人至深的孝道,也批评了吴起“其心不如禽”的作为。在他看来,乌鸦就是“鸟中之曾参”。

    五花八门

    能否预知地震

    日本“3·11”大地震,东京大学博物馆附近有10多只乌鸦,在还没有因地震而晃动时它们并没有躁动不安,但开始摇晃后就骚动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它们又回到了树枝上,余震来了后,它们又开始了骚动。

    实际上,乌鸦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而且骚动的方式每天都不同。动物对地震的前兆反应是各种各样的,但问题是“乌鸦平时会骚动到什么程度”是不容易量化的,因此尚难判断乌鸦会预知地震。

    无奇不有

    差点让列车出轨

    日本许多城市都有乌鸦光顾,“乌鸦事件”屡屡发生。横滨等几条铁路大动脉,两度因铁轨上有“可疑物”而紧急停车,事后调查发现,原来是乌鸦的“恶作剧”。

    经过对“作案”乌鸦的长期跟踪,原来,铁路线附近有一处养鱼池,人们经常往里面投撕碎了的面包,而散落在池边的面包块自然成了乌鸦的美食。乌鸦常把吃不了的面包藏在铁路两侧的基石下,以备断粮时食用。这些面包被雨水一泡,膨胀后粘在石头上,乌鸦为食用方便,就把沾有面包的石头衔到铁轨上来吃,险些酿成列车事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