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测量规范知识资料

 dongchang 2015-06-24

  1、平面控制网两个等级组成,一等为卫星定位控制网,二等为精密导线网,并分级布设。

  2、向隧道内传递坐标和方位时,应在每个井(洞)口或车站附近至少布设三个平面控制点位为联系测量的依据。

  3、控制点应选在利于长久保存、施测方便和施工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地方,建筑上的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联测的楼顶承重结构上。

  4、控制点附近应有大面积的水域对电磁波反射(或吸引)强烈的物体。

  5、控制点应选在无线电发射装置的间距应大于200m,与高压输电线的间距应大于50m。

  6、精密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平均边长350m时,闭合环或附合导线总长3~4km,每边测距中误差±4mm,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测角中误差±2.5″,水平角测回数(Ⅰ级全站仪4测回,Ⅱ级全站仪6测回,边长测回数ⅠⅡ级全站仪(往返测距各2测回)。方位角闭合差±5√n〞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

  备注: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个,附和导线路线超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

  7:精密导线网应沿线路方向布设,并应布设成附和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的形式。

  8、附和导线的边数宜少于12个,相邻边的短边不宜小于长边的1/2,个别短边的边长不应小于100m。

  9、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观测符合以下要求:

  ①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②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的限差。

  ③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Ⅰ级全站仪为9〞,Ⅱ级全站仪为13〞,同方向值各测回较差,Ⅰ级全站仪为6〞,Ⅱ级全站仪为9〞。

  10、在精密导线网结点或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水平角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在附和导线两端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时,宜取测两个卫星定位控制点向,夹角的平均观测值与卫星定位控制点坐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6〞。

  ②方向数超过3个时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③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Ⅰ级全站仪半测回归零差6〞,一测回内2C较差9〞,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6〞。Ⅱ级全站仪半测会归零差8〞,一测回内2C较差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9〞。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级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当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12、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布设成附和线路、闭合线路或结点网,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13、精密导线网测距的要求:Ⅰ级全站仪一测回中读数间较差3mm,单程各测回间较差4mm,往返测或不同时段结果较差2x(a﹢bd),Ⅱ级全站仪一测回中读数间较差4mm,单程各测回间较差6mm,往返测或不同时段结果较差2x(a﹢bd)。

  备注:(a﹢bd)为仪器标称精度,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距离测值(以千米计),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14、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仪i角检查,在作业等一周内应每天1次,稳定后可半月1次。一等水准测量仪器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15〞,二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20〃。

  15、一等及二等水准网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往测:奇数站上: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

  2、返测:奇数站上: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

  16、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等级:一级:视线长度DS1视距≤50,前后视距差≤1.0,前后视距累计差≤3.0,视线长度20m以上≥0.5,视线长度20m以下≥0.3.

  等级:二等:视线长度DS1视距≤60,前后视距差≤2.0,前后视距累计差≤4.0,视线长度20m以上≥0.4 ,视线长度20m以下≥0.3

  17、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等级:一级: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3.0,基、辅分划读数之差0.4,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6,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等级:二等: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3.0,基、辅分划读数之差0.5,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7,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2.0.

  18、地面近井点可直径利用卫星定位点和精密导线点测设,需进行导线点加密时,地面近井点与精密导线点应构成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近井导线总长不宜超过350m,导线边数不宜超过5条。

  19、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应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当地下起始边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0、井上、井下联系三角形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竖井中悬挂钢丝间的距离c应尽可能长;

  ②、联系三角形锐角γ、γ'宜小于1度,呈直伸三角形。

  ③、a/c及a'/c宜小于1.5,a、a'为近井点至悬挂钢丝的最短距离。

  21、联系三角形测量宜选用φ0.3mm钢丝,悬挂10kg重锤,重锤应浸没在阻尼液中。

  22、联系三角形边长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或经检定的钢尺寸量,每次应独立测量三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各测会较差应小于1mm。地上与地下丈量的钢丝间距较差应小于2mm。

  23、角度观测应采用不低于Ⅱ级全站仪,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六测回,测角中误差应在±2.5〞之内。

  24、联系三角形定向推算的地下起始边方位角的较差应小于12〞,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为±8〞。

  25、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应独立测量两次,地下定向边方位角互差应小于12〞,平均值中误差为8〞。

  26、地下控制测量包括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

  27、贯通面一侧的隧道长度大于1500m时,应在适当位置,通过钻孔投测坐标点或加测陀螺方位角等方法提高控制导线精度。

  28、从隧道掘进起始点开始,直线隧道每掘进200m或曲线隧道每掘进100m时,应布设地下平面控制点,并进行地下平面控制测量。

  29、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30、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视线距隧道壁应大于0.5m。

  31、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导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Ⅱ及全站仪施测,左右角各观测两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度较差应小于4度;边长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往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4mm。测角中误差为±2.5〞,测距中误差为±3mm。

  32、施工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全站仪)Ⅱ等:测角中误差(〞)±6;测距中误差(mm)±5;测回数:1

  仪器等级(全站仪)Ⅲ等:测角中误差(〞)±6;测距中误差(mm)±5;测回数:2

  33、施工竖井、斜井等地面放样,应测设结构四角或十字轴线,放样后应进行检核。临时结构放样中误差±50mm,永久结构放样中误差为±20mm。

  34、车站采用分层开挖施工时,宜在各层测设地下控制点或基线,各控制点或基线点的测量中误差为±50mm,有条件时各层间应进行贯通测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