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席评论:撞车质疑再次拷问官方公信力

 nizijun 2015-06-24

  □何龙

  在端午节当天,在南京的一个路口上,一辆宝马7系飞速闯过红灯,把一辆马自达轿车瞬间撞成碎片,导致马自达轿车上司机及乘客死亡。

  这一惨烈的撞车事故引起了各种报道和猜测。对这种飞速闯红灯的驾驶行为,人们自然想起了醉驾或毒驾。起初的报道也称,在肇事车内发现了疑似毒品的“白色粉末”。当地警方在后来的通报中说,经调查和鉴定,排除肇事者王季进酒驾、毒驾嫌疑。后来一位知情人士称,“白色粉末”是“玉米粉”。

  但警方的通报并没有止息各种疑问:如果不是醉驾或毒驾,王季进开车为什么如此疯狂?“玉米粉”为什么是白色的?开宝马车为什么会带“玉米粉”?王季进被拘留时为什么戴着头盔?肇事者是不是找人“顶包”了?这辆宝马是被查封的车,为何还能上路?……

  南京交警回应称,肇事者王季进肇事后情绪失控,自伤自残还打骂民警,给他戴头盔是为了约束他;警方通过DNA鉴定,确认驾驶者就是王季进。交警的通报还说:“一路上,他的车速确实要比身边车辆快一些,但并没有出现狂奔的现象”。

  尽管南京交警两次通报了事故情况,并提供了相关证据,而且录像显示撞车后下车的驾驶者的着装、样貌都与王季进一致,但“毒驾”、“顶包”等质疑声仍不绝于耳。

  当发生名车撞车撞人时,类似的质疑几乎都会如约而来。2009年轰动一时的杭州“富二代”飙车案,肇事者胡斌出庭受审时就被质疑是否是其本人,杭州公检法不得不轮番出面申明受审嫌犯确系胡斌本人。2012年5月26日,深圳两辆跑车在市内飙车时撞到两辆出租车致使三人死亡,肇事司机弃车逃逸7小时后主动现身,人们同样怀疑在超高速行驶中发生事故却并未受伤的这个自首者是替罪羊。为了求证是不是顶包,深圳警方连续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收集了数千个小时的监控视频。

  对交通事故,交警应该是最权威的鉴定者,但人们为什么总是怀疑权威?显然,经验告诉人们,权威可能因权因钱而失威。真相时常斗不过假象,规定时常屈服于“决定”,事实会被“视实”(看起来像真的)所混淆,规则会被潜规则所改变……

  在各行各业,我们都有理论上算是权威的评比监督机构,但在所谓的“权威认证”和“权威颁发”的金字招牌下,又出现过多少的伪劣产品?

  所有的朝令夕改,所有的前是后非;所有对真相的隐瞒,对事实的否定,都在消解着官方的诚信度与公信力。在中国的寓言里,有“狼来了”的故事;在西方的传说中,有“塔西佗陷阱”的定律——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南京撞车及其类似的事故中,因为肇事者开的是名车,公众就自然而然地按照“钱能摆平一切”的逻辑进行推演,发出是否花钱找人“顶包”的疑问。为了应对这些疑问,相关部门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行政成本。

  好在现在密布的摄像镜头和先进的DNA技术能够不时作为佐证,免去了部分“质疑—证实—再质疑—再证实”无尽循环的尴尬,但每一个疑问无论被证实还是被证伪,实际上都在拷问政府机关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不提高,这样的阴谋论将永远难以终止。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