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风虎神韵114 2015-06-24

郑州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状况,特制订《郑州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旨在指导全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促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我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个体成才、个性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展现某方面的潜能和特长,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活动化原则

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联系性原则

把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课程社团化,把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组织成为社团持续发展;社团课程化,社团活动按照课程要素设计,促进社团良性发展。把研究性学习设计到课程内容中去,丰富课程活动。

3.全员化原则

老师要求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要求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

4.可行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结合学校、社区资源情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设计其实可行,操作性强。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和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真正当成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行为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发展,重在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基,让学生在校园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遵循教育理念,按照六年一贯制设计毕业生形象:品正志远的风华少年,博闻广识的阳光学子,自信自强的现代公民。

品正志远的风华少年,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品行端正才能立身为人,志存高远方可奋进有为。其基本品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守法明理、谦恭礼貌、善良仁爱、宽容诚信、乐观淡泊、勇敢担当、弘毅致远、胸怀天下。毕业生以举动风华,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进入社会。

博闻广识的阳光学子,是对学生知识素养层面提出的要求。经过六年在校一贯制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时根据个性爱好学有专长;既要学有所得,又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培养学生严密谨慎的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最终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技巧,为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打下基础。

自信自强的现代公民, 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网络化与世界公民接轨而提出的终极培养目标,现代公民应具备人格上独立、视野开放、思维理性、社会责任感等品质。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完善而的人格,开阔其视野,引导其科学思考,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人类意识。

3.校本课程开发基础

我校位于省会城市郑州,坐落于郑州西郊中原区,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摇篮,郑州西郊是上世纪河南省乃至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学校周边课程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场馆院所、政府机关、工厂园林等。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传统工业衰败,科研院所外迁,郑州西郊的区域优势逐渐衰落。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因素具体如下:

项目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区域环境

省会区域中心,郑州老工业区和西郊商业区;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各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工厂、商业服务等行业,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俱乐部、少年宫、青年宫等场所较多,课程资源丰富。

部分社会资源不对外开放。

硬件设施

落后同级同类学校

生均面积不充裕;活动空间狭小;缺少专业场馆。

学校规模

规模大;65班,3500

校舍紧张,生均面积小。

课程

部分学科教师参与热情相对较高。具备拓展课程雏形的课程有:足球、篮球、健美操、合唱、机器人、心理健康;德育活动具备雏形的课程有:军训、国旗下演讲、艺术系列活动、阳谷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远足、探索人道法。

多数活动不具备课程完整要素,课程目标模糊,实施随意性强,缺乏评价体系(通过提高和完善,促使活动课程化)。课时没有保障。

特色

作为特色之一的足球运动,近年来取得一定成绩,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特色课程亟待开发。

特色项目参加对象少,多数学生未形成明显的特长。

科研

河南省名师可以作为专业引领,群众性教育科研已经起步。

缺乏专家指点;没有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领导

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亲和力强

杂务太多,投入时间不足

师资

年轻、有热情;少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术,

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保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不高。

学生

学习热情高;纯洁、质朴

兴趣不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社会

对教育比较重视和支持,尊师重教风气较浓

对素质教育尚没有全面、理性的认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尚没未形成合力。

家长

已经认识到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靠学习文化知识

家长构成主要以周围工厂企业员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多数从事工业和服务行业,教育理念落后,大部分家长还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缺乏正确的指导。

4.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在对我校初一、初二、高一三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即抽取600人课程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愿望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多半(55.43%)学生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大部分(83.31%)学生愿意在学习文化课以外,花一定的在校时间去学习一项特长,或参加一个社团、课外活动。说明我校学生有明确的爱好和特长,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下一步开设校本课程非常有利。但不容乐观的是还有42.07%的学生学习目的为学好文化课,考上大学,谋个好工作,幸福一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劳逸结合,能放松一下学习压力。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校本课程的目的出现偏差,这部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认识与态度亟需转变,否则会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带来很大影响。

(2) 对现有社团与活动整合成课程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5.82%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的活动和社团需要内容更丰富,27.01%的学生认为活动和社团需要方式要更多样。这一数据给我校目前的活动和社团在进行校本课程整合时指出了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7.54%13.99%13.27%12.36%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艺术节、运动会、拓展训练、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体验性活动,分别有2.00%5.94%8.36%8.47%的学生喜欢参加法制讲座、升旗仪式、军训、阳光体育活动,这一数据说明学生愿意并喜欢参加一些趣味性、娱乐性体验活动,而对法制讲座、升旗仪式、军训、阳光体育活动参与的意愿度较低,在对上述活动进行校本课程整合时,需要精心设计,使课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后四项活动,真正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意义。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1.40%11.64%10.13%9.60%9.70%8.19%8.89%6.88%6.46%6.85%3.88%5.58%的学生在学习方法 、特长爱好生活技能、自然科学和新技术、创新精神与能力、组织能力与领导力、与人交往与相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从事专门职业所需知识、地方文化、学校历史、学科竞赛 上感觉欠缺或需要学校提供帮助。分别有18.14%16.85%10.01%19.74%22.74%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身心修养类、人文艺术类、工程科技类、生活技能类、社会实践类、学科拓展类(对学科的延伸)课程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的项目需求,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方向有指导意义。

4)对学习方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分别有42.23%12.48%、的学生听讲、自学,但喜欢听讲的学生要求老师讲授的幽默风趣;另有23.30%21.99%的学生喜欢合作、体验学习,亲身参与活动或实践探究。

在课程形态上76.79%的学生喜欢活动课,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教一些研究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要求我们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尽量多的设计合作、体验式的活动,需要讲授时候要求老师能够做到幽默风趣。

5)对学生选课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1.14%的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和学校提供的课程自主选择、30.83%的学生会根绝学校提供的课程进行必选与自主选择相结合选择兴趣爱好,28.03%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志趣相投者和老师一起开发课程。

这一组数据要求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尽量根据学生的爱好,否则会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同时我们在开发课程时可有选择的让学生参与进来。

6)对学生评价的调查

对于校本课程采取的评价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2.01%21.70%14.75%29.93%19.38%的学生选择纸笔测试、根据平时表现、答辩、根据实践操作、展评成果,师生共同评定等级。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最不喜欢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有部分学生愿意参与到评价中来,要求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尽量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和多元评价主体。

7)对于校本课程作业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5.63%的学生任务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会给学习带来课业负担,57%的学生在参加校本课程学习时不希望布置作业。这两组数据要求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时尽量在课内完成学习任务,课下少量留有作业,并不会给学生带来负担。

四、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局有关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育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具体目标如下:

(一)学生发展目标

1.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现代公民品质素养、社会公德心;

2.开阔视野,学会求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发展个性特长;

3.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社会生存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4. 实践探究,生成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

5. 树立人类意识,包容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师发展目标

挖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创造性,唤醒教师发展主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培养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研究型教师。

(三)学校发展目标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凸显我校办学优势和传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总结提出一套成熟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机制,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高质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中原名校。

五、校本课程结构

按照我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尊重、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成果,凸显学校的优势项目,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我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拟从:品志系列、博识系列、公民系列三个系列构建课程框架。

1. 品志系列

课程目标:基于传统文化,构建公民道德基础;提高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锻炼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开发方向:基于传统文化,重点开发人文素养、意志品质、理想信念、体育健康四个模块的课程。

拟开发课程:军事训练、励志毅行、拓展训练、定向越野、人生规划、走近高效、成功人士创业、未来学课程、文学艺术欣赏、艺术节、信息素养、球类运动、体育节、心理训练、少林武术等。

2. 博识系列

课程目标:开阔视野,学会求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掌握基本社会生存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生成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

开发方向基于社区资源,重点开发本土文化、自然科技、生活技能、学科拓展等课程。

拟开发课程:中原名人、中原,美食、中原建筑、中原戏曲、机器人制作、创造技术、无线电测向、网络技术、烹饪饮食、现代家政、个人理财、创业实训、学习策略、学科竞赛、播音主持、生活与学科知识等。

3. 公民系列

课程目标: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独立而完善的人格,以及理性的思维;树立人类意识,包容多元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责任感。

开发方向:基于国家课程中公民知识基础,结合社区资源,重点开发公民品行、技能课程,并拓展开发公民知识课程。

拟开发课程:伦理道德、生活中的哲理、国际理解教育、人际交往、时政论坛、走近大国、战争与外交、中学生业余党课、领导力、校园服务、模联、自治管理等。

根据课程内容的必要性又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选课程。把三大系列中的意志品质、本土文化、公民品行三大模块作为限制性选修课,其中部分课程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在三大模块中必须选修或每学期至少选修一门课,其他模块为任选课。

六、校本课程课时计划及学分分配

按照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占课时总量16%-20%”的要求,我校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规定:每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开设2课时,每学期按上下两段,其中考试前后各9周上课时间,每学期共开设36个课时的校本课程。初三、高三全年开设18个课时的必修校本课程,主要以应试技巧和考前心理教育为主。

一门完整课程可供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或多个学期系统学习。根据学校总课时安排,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求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课时数量为89个课时或1618个课时。89个课时的课程学分为1分,1618课时的课程学分为2分。

学生自助选课,非毕业年级学生每个学期至少修2个学分。毕业年级学年内修完必修课程获2个学分。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三下午34节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时间。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研发

1.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的开发远期规划目标要求人人参与,现阶段以初一和高一年级教师为主,提倡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备课组为单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教研组给予业务指导并组织全教研组成员参与部分课程开发。鼓励与专家、社区、学生、家长的合作开发。

初一、高一两个年级的语数外备课组要在本年级开设3门校本课程。高一年级理化生政史地备课组在本年级开设2门校本课程,初一年级理化生政史地备课组在本年级开设1门校本课程。体育、音乐、美术、信息、心理、通用技术老师每人开设1门校本课程。上述课程要求课时16--18个课时,如果开始8--9课时的课程,开发教师或团队需要在学期下半段再课设1门课程。

学校中层领导每人开设1门校本课程,任教在初二、高二年级的教研组长要开设1门校本课程,鼓励行政人员和其他年级教师在两个年级开始校本课程,开设年级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对于引入、选用、改编的课程作者限1个老师,整合、创新的课程可以由团队开发,但最多不超过3个老师。课程作者可邀请专家、家长、学生参加,人数不受限制。

2.开发途径

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我们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五种类型:引入、选用、改编、整合、创作。课程引入即引人他校(甚至国外)的成熟课程项目;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引入的课程、已开发的课程等)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使之适应具体的校情和教学情境;课程整合有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与活动的整合等。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也可对原有活动课、社团进行充分的研究、评价和筛选,优化整合,使之走向校本课程。

具体要求:

1、应有明确的课程和发展目标、规划及纲要。

2、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课程要求评估和课程资源分析。

3、课程开发的个体内容应以教学设计、教材、资料袋等形式确定。

4、教师应不拘泥于某一内容某一类型,应按课程设置方向,综合本人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形式与内容开发并开展实验。

3.开发流程

1)调研

学习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和开发指南,明确学校校本课程基本框架和要求;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家长、社区进行调查。最后找出学生现状与学生自己、学校、家长、社区期望值之间的差值,即为学生学习需求。根绝学生学习需求进行选题开发课程。

2)选题

教师选题注意事项:

a.拟开发的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范围、领域,课题的选择应考虑学校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

b.拟开发的课程,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开发序列化,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c.教师或教师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有足够的资料和信息做支撑。提倡借助专家、家长、学生的力量,共同开发课程。

d. 要考虑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提倡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挖掘社区资源作为课程资源,鼓励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媒介,建设网络课堂,以突破我校课程资源不足的瓶颈。也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适当向学校申请必要的硬件建设,以满足课程的需要。

3)申报

拟开发课程老师按要求填写拟开发《郑州十六中校本课程申报表》及教学材料,并提交课程委员会审议。

申报表包括以下内容:

a.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课程名称、选修对象及基础要求、课时、学分、授课时间、课程类型、教学材料等。

b.课程目标 :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c.课程内容:选择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并按照其内在联系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列出每学时的教学内容,要求突出重点。课程内容设计应注意少讲理论知识,多设计体验性活动。

d.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

e.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①评定方式如:口头、书面等②记分方式,如、定性、定量等③评价手段,如:测试、小论文、成果展示等④成绩来源,如:参与情况、态度、效果等。

4)审定

课程委员会研发小组根据《郑州十六中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审议老师提交的《课程申报表》。审定标准如下:

a.该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

b. 该课程是否有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是否能促进学生某方面能力的提高。

c.课程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合理,不是知识的简单拼凑。

d.课程开始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该课程是否具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教师是否具备开发该课程的能力,学校是否能够提供课程要求的条件。

审议通过后下达课程同意立项书,并编入《选课指南》,供学生选择。

5)编写教学设计

初审通过的课程,编写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材料。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材料的保存。

6)编写校本教材

通过三轮课程实施,对于效果较好,评价较高的优秀课程,学校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请立项,并编制成文本,以教材的形式出版。选择出版的校本教材依据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支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选课

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选课指南》,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填写2个志愿。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3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多于60人的要进行分流,进行二次选课。

2.排课

根据选课情况制订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定期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对课程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分为对课程方案的评价和对单科课程的评价。

a.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评价

1)每学年对学校课程方案评价一次,由课程委员会在每学年暑假前组织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调整新学年课程方。

2)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评价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由学生、老师、专家、家长进行评价。

3)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并指出具体问题。

4)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评价角度: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资源的建设情况、课程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课程评价制度是否合理。

b.对单科课程的评价

1)每学期课程结束时,由课程委员会组织进行评价,并把评价意见反馈给任课老师,评价结果同时作为评优评先依据。

2)对单科课程的评价根据实施情况,由学生、家长、课程委员会、专家进行评价。

3)对单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根据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上课情况、教学进度等,课程结束检查教学设计、教学材料、学生作品等,并对学生进行发展情况问卷调查。

2.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1)每学期课程结束时,由课程委员会组织一次对教师的评价,并把评价意见反馈给任课老师,评价结果同时作为评优评先依据。

2)对教师的评价由学生、课程委员会、专家、家长进行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根据课程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听课、过程检查和问卷。

4)对教师评价角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课堂组织、考勤记录、教学材料等。

3.对学生评价

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家长、同学进行评价,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作为推优依据。

2)对学生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参与课程的态度、行为表现、考勤、成果展示等,结合学生发展情况,采取定性终结评评价。

八、校本课程的管理

1.组织管理与保障

成立相应的领导组、指导组,加强课程的实施管理与保障。建立起校长统筹(主要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审议,教材管理以及培训教师),主任指导(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查阅备课、上课、评价和日常管理),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

成立课程委员会,下设课程研发小组和实施评价小组。

课程委员会主任:牛学斌

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张鹭、张建新、訾荣军、史广华

1)研发领导小组

组长:宁致远

成员:校外专家、教研组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

职责:专业引领、培训指导、课程审议和评价

2)实施评价小组

组长:李佳

副组长:杜丽

成员:教学部、年级主任、学生和家长代表

职责:排课并组织上课、选课指导、学分认定、检查评价。

2.制定并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各种制度,把考核结果并纳入绩效考核,用制度管理课程,激励老师。包含《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

3.加强培训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到校本课程工作先进的学校参观学习,选派业务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等,通过培训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意识,系统培训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培养一批课程开发和实施骨干教师,进而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做好保障工作①设立校本课程专项开发经费,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列入预算,重点扶持,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经费的需求。②统一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辅导津贴,按每课时50元发放。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表现突出的老师按规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予以表彰。④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加强相关课程实施所需的硬件建设。⑤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

5.指导与检查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老师所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指导检查,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经常组织和参加有关校本课程的活动、研讨,让知识经验能很快地被吸收和利用,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