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质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 (4)
摘 要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
◆ “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公务员。
◆ “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的媒体中,电视的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公众,特别是参加科普讲座的机会较多,不仅人数比例最高,而且超过公众一倍以上。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主要原因,在处于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第一类地区“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较高,而在处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第三类地区则是认为“本地没有”的人数比例较高。
◆ 科普设施和各类科普资源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降低,基本呈降低趋势,越来越缺乏,特别是科技场馆。
◆ 由于科普资源不平衡,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呈下升趋势,资源越贫乏的地区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越有兴趣。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利用各种科普设施更有热情更积极,去过这些场馆和参观过展览的人数比例均比地厅级公务员高;
◆ 我国地厅级公务员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利更大更多,他们不仅考察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2%,而且审批过高新技术项目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倍,
◆ 在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原因中,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都认为“本地没有”是最主要原因,“不感兴趣”占第二位,他们都认为票价不是问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脑的情况比较好,有76.8%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电脑,超过的2/3,但他们中自己操作电脑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高达84.9%的人会使用word软件,分别有59.7%和35.3%的人会使用Excel和Power point软件。尽管Photoshop软件有一定难度,仍然有21.1%的人会使用。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74.9%的人有电子邮箱地址,只有17.8%的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子邮箱的情况比地厅级差,在有Email地址的县处级公务员中,有41.4%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比地厅级公务员低9.5%。
◆ 他们上网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浏览新闻和各种信息,其次是查找资料,第三是收发邮件;上网玩游戏,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的人占13.4%;上网交朋友、发贴子和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很低。
第二部分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和获取渠道
一、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相同,对于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影响因素的了解和分析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县处级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和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等内容。
(一)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中,我们把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信息种类、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作为调查分析的重要内容。
结果表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
对新技术的应用、环境污染与治理和国际与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分别是74.7%、72.3%和71.2%。以后依次是医学新进展(66.7%)、军事与国防(64.4%)、文化与科技教育(63.6%)、体育和娱乐(58.6%)、农业发展(51.0%)。
感兴趣人数比例没有超过一半的项目包括:防灾与减灾(48.3%)、空间探索(44.4%)和生产适用技术(38.4%)。
“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未填写”三项合计比例最高的是生产适用技术,达到15.3%,其次是空间探索(14.1%),第三是防灾与减灾(9.7%),第四是农业发展(9.1%),第五是医学新进展(8.6%)。
表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单位:%
(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表2·2反映,两次调查中的问题有增有减,但大部分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地厅级调查中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设置为等级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没有“一般”项。在此处的比较中,将“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均认为是“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均认为是“不感兴趣”。
据此,在“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医学新进展”、“国际与外交政策”、“文化与科技教育”、“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治理”7个方面,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于地厅级公务员;而在“军事与国防”、“农业发展”、“空间探索”和“防灾与减灾”4个方面“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在“不感兴趣”的对比中,地厅级公务员对各问题“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几乎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地厅级公务员中,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各问题都在30%以上,而县处级公务员中“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之和没有超过15%。
以上比较说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
图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表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程萍,2005
(三)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比较
在与我国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对比中,调查问题完全相同。结果显示,县处级公务员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而县处级公务员对“农业发展”感兴趣的程度则排在倒数第四。对“生产适用技术”和“防灾与减灾”的感兴趣程度公众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因为这两个方面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
在调查的14个项目中,公众“不感兴趣”和“不知道”的人数比例均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是“空间探索”,占26.9%,并且还有高达35.6%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对“空间探索”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公众对这样离日常生活较远的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最不感兴趣的是“生产适用技术”,占7.2%,并且有8.1%的人“不知道”和“未填写”这一项目,这是因为他们主要是社会行政事务、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表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二、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文化程度与素养、学习方法、习惯与技能等多方面特征,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属于高学历人群,调查显示的结果充分表现出这一群体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计算机、使用网络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和学习科技信息的能力均高于公众。
(一)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科学期刊、图书、广播等各种信息渠道中,“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有69.7%的县处级公务员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也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的比例为63.3%;县处级公务员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第四是“科学期刊”(40.3%),第五是“图书”(29.9%);“广播”和“交谈”分别占10.7%和10.3%。仅有1.1%的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科技信息。另有13.3%的人没有填写该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除“电视”外,均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
表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图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与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不仅趋向基本一致,而且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的人数比例居前三位的仍然是“报纸杂志”、“电视”和“因特网”。因“科学期刊”和“图书”不具有新闻性,第四显然应是从“广播”中获得新闻。详见表2·5。
从这个对比分析中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与新闻主要渠道的对比
表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
(二)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在2004年的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该部分内容没有“科学期刊”一项。在相同项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厅和县处两级公务员中,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和“图书”(或“科学期刊”)均是他们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其他各项县处级公务员均低于地厅级公务员。县处级公务员使用因特网的能力更强。
表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国家行政学院,程萍,2005
图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三)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比较
数据显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比较,有这样几个特点:
1、通过“报纸杂志”、“图书”、“科学期刊”和“因特网”等必须具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显然高于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的公众人数比例。相反,通过“电视”、“广播”和“交谈”等不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人数比例则是公众高于县处级公务员。
2、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报纸杂志”和“图书”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人数比例比公众高出很多,其中“因特网”高出约8.3倍,“科学期刊”约高出4.2倍,“报纸杂志”高出约65% ,“图书”也高出约2.9倍。
表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在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比较中,仍然是通过“因特网”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公众,通过“报纸杂志”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也高于公众,而通过“交谈”获得新闻的公众的人数比例则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由于“图书”和“科学期刊”不是获得新闻的主要形式,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通过“广播”获得新闻的人数比例也非常接近。详见表2·8。
表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三、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天数/周)是了解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同样对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测度。
(一)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在他们每天接触的媒体中,选择电视的县处级公务员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周有三至五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图书(29.7%),其次是科学期刊、因特网、报纸杂志和广播,比例最低的是电视。每周有一、二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因特网(17.8%)。
县处级公务员每周不接触的媒体比例最高的是广播,为12.6%;除了没有填写的,没有“不接触”“报纸杂志”和“电视”的;“不接触”“因特网”的人数比例仅为1.7%。 图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表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单位:%
(二)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比较
因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中没有这个内容,本项内容仅与2005年第六次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进行比较。
在每天都接触的媒体中,除“电视”为公众的人数比例略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外,其他各项均为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公众,特别是“报纸杂志”和“因特网”,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分别比公众高出3.6倍和11.8倍;
在“一二天”就要接触一次的媒体中,县处级公务员接触较多的是“图书”、“因特网”和“科学期刊”,公众则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
在“三至五天”就有接触的媒体中,在县处级公务员中“图书”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7%,“科学期刊”不相上下,为28.6%,第三是因特网,而公众是“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3.5%,图书为16.1%,电视为第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电视均为我国各阶层人士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外,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还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因特网、图书、科学期刊等需要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媒体获得科技信息,我国公众则更多地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获得科技信息。
表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 图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不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摘 要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
◆ “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公务员。
◆ “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的媒体中,电视的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公众,特别是参加科普讲座的机会较多,不仅人数比例最高,而且超过公众一倍以上。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主要原因,在处于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第一类地区“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较高,而在处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第三类地区则是认为“本地没有”的人数比例较高。
◆ 科普设施和各类科普资源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降低,基本呈降低趋势,越来越缺乏,特别是科技场馆。
◆ 由于科普资源不平衡,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呈下升趋势,资源越贫乏的地区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越有兴趣。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利用各种科普设施更有热情更积极,去过这些场馆和参观过展览的人数比例均比地厅级公务员高;
◆ 我国地厅级公务员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利更大更多,他们不仅考察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2%,而且审批过高新技术项目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倍,
◆ 在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原因中,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都认为“本地没有”是最主要原因,“不感兴趣”占第二位,他们都认为票价不是问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脑的情况比较好,有76.8%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电脑,超过的2/3,但他们中自己操作电脑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高达84.9%的人会使用word软件,分别有59.7%和35.3%的人会使用Excel和Power point软件。尽管Photoshop软件有一定难度,仍然有21.1%的人会使用。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74.9%的人有电子邮箱地址,只有17.8%的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子邮箱的情况比地厅级差,在有Email地址的县处级公务员中,有41.4%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比地厅级公务员低9.5%。
◆ 他们上网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浏览新闻和各种信息,其次是查找资料,第三是收发邮件;上网玩游戏,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的人占13.4%;上网交朋友、发贴子和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很低。
第二部分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和获取渠道
一、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相同,对于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影响因素的了解和分析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县处级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和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等内容。
(一)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中,我们把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信息种类、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作为调查分析的重要内容。
结果表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
对新技术的应用、环境污染与治理和国际与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分别是74.7%、72.3%和71.2%。以后依次是医学新进展(66.7%)、军事与国防(64.4%)、文化与科技教育(63.6%)、体育和娱乐(58.6%)、农业发展(51.0%)。
感兴趣人数比例没有超过一半的项目包括:防灾与减灾(48.3%)、空间探索(44.4%)和生产适用技术(38.4%)。
“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未填写”三项合计比例最高的是生产适用技术,达到15.3%,其次是空间探索(14.1%),第三是防灾与减灾(9.7%),第四是农业发展(9.1%),第五是医学新进展(8.6%)。
表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单位:%
(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表2·2反映,两次调查中的问题有增有减,但大部分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地厅级调查中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设置为等级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没有“一般”项。在此处的比较中,将“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均认为是“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均认为是“不感兴趣”。
据此,在“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医学新进展”、“国际与外交政策”、“文化与科技教育”、“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治理”7个方面,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于地厅级公务员;而在“军事与国防”、“农业发展”、“空间探索”和“防灾与减灾”4个方面“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在“不感兴趣”的对比中,地厅级公务员对各问题“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几乎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地厅级公务员中,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各问题都在30%以上,而县处级公务员中“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之和没有超过15%。
以上比较说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
图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表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程萍,2005
(三)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比较
在与我国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对比中,调查问题完全相同。结果显示,县处级公务员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而县处级公务员对“农业发展”感兴趣的程度则排在倒数第四。对“生产适用技术”和“防灾与减灾”的感兴趣程度公众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因为这两个方面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
在调查的14个项目中,公众“不感兴趣”和“不知道”的人数比例均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是“空间探索”,占26.9%,并且还有高达35.6%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对“空间探索”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公众对这样离日常生活较远的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最不感兴趣的是“生产适用技术”,占7.2%,并且有8.1%的人“不知道”和“未填写”这一项目,这是因为他们主要是社会行政事务、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表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二、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文化程度与素养、学习方法、习惯与技能等多方面特征,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属于高学历人群,调查显示的结果充分表现出这一群体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计算机、使用网络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和学习科技信息的能力均高于公众。
(一)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科学期刊、图书、广播等各种信息渠道中,“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有69.7%的县处级公务员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也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的比例为63.3%;县处级公务员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第四是“科学期刊”(40.3%),第五是“图书”(29.9%);“广播”和“交谈”分别占10.7%和10.3%。仅有1.1%的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科技信息。另有13.3%的人没有填写该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除“电视”外,均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
表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图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与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不仅趋向基本一致,而且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的人数比例居前三位的仍然是“报纸杂志”、“电视”和“因特网”。因“科学期刊”和“图书”不具有新闻性,第四显然应是从“广播”中获得新闻。详见表2·5。
从这个对比分析中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与新闻主要渠道的对比
表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
(二)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在2004年的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该部分内容没有“科学期刊”一项。在相同项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厅和县处两级公务员中,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和“图书”(或“科学期刊”)均是他们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其他各项县处级公务员均低于地厅级公务员。县处级公务员使用因特网的能力更强。
表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国家行政学院,程萍,2005
图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三)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比较
数据显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比较,有这样几个特点:
1、通过“报纸杂志”、“图书”、“科学期刊”和“因特网”等必须具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显然高于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的公众人数比例。相反,通过“电视”、“广播”和“交谈”等不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人数比例则是公众高于县处级公务员。
2、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报纸杂志”和“图书”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人数比例比公众高出很多,其中“因特网”高出约8.3倍,“科学期刊”约高出4.2倍,“报纸杂志”高出约65% ,“图书”也高出约2.9倍。
表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在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比较中,仍然是通过“因特网”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公众,通过“报纸杂志”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也高于公众,而通过“交谈”获得新闻的公众的人数比例则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由于“图书”和“科学期刊”不是获得新闻的主要形式,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通过“广播”获得新闻的人数比例也非常接近。详见表2·8。
表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三、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天数/周)是了解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同样对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测度。
(一)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在他们每天接触的媒体中,选择电视的县处级公务员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周有三至五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图书(29.7%),其次是科学期刊、因特网、报纸杂志和广播,比例最低的是电视。每周有一、二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因特网(17.8%)。
县处级公务员每周不接触的媒体比例最高的是广播,为12.6%;除了没有填写的,没有“不接触”“报纸杂志”和“电视”的;“不接触”“因特网”的人数比例仅为1.7%。 图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表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单位:%
(二)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比较
因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中没有这个内容,本项内容仅与2005年第六次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进行比较。
在每天都接触的媒体中,除“电视”为公众的人数比例略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外,其他各项均为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公众,特别是“报纸杂志”和“因特网”,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分别比公众高出3.6倍和11.8倍;
在“一二天”就要接触一次的媒体中,县处级公务员接触较多的是“图书”、“因特网”和“科学期刊”,公众则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
在“三至五天”就有接触的媒体中,在县处级公务员中“图书”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7%,“科学期刊”不相上下,为28.6%,第三是因特网,而公众是“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3.5%,图书为16.1%,电视为第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电视均为我国各阶层人士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外,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还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因特网、图书、科学期刊等需要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媒体获得科技信息,我国公众则更多地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获得科技信息。
表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 图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不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摘 要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
◆ “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公务员。
◆ “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的媒体中,电视的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公众,特别是参加科普讲座的机会较多,不仅人数比例最高,而且超过公众一倍以上。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主要原因,在处于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第一类地区“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较高,而在处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第三类地区则是认为“本地没有”的人数比例较高。
◆ 科普设施和各类科普资源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降低,基本呈降低趋势,越来越缺乏,特别是科技场馆。
◆ 由于科普资源不平衡,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从第一类地区到第三类地区呈下升趋势,资源越贫乏的地区对参观这些场馆和展览越有兴趣。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利用各种科普设施更有热情更积极,去过这些场馆和参观过展览的人数比例均比地厅级公务员高;
◆ 我国地厅级公务员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利更大更多,他们不仅考察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2%,而且审批过高新技术项目的人数比例比县处级公务员高1.6倍,
◆ 在没有去过科普场馆的原因中,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都认为“本地没有”是最主要原因,“不感兴趣”占第二位,他们都认为票价不是问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脑的情况比较好,有76.8%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电脑,超过的2/3,但他们中自己操作电脑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高达84.9%的人会使用word软件,分别有59.7%和35.3%的人会使用Excel和Power point软件。尽管Photoshop软件有一定难度,仍然有21.1%的人会使用。
◆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中有74.9%的人有电子邮箱地址,只有17.8%的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县处级公务员使用电子邮箱的情况比地厅级差,在有Email地址的县处级公务员中,有41.4%的人“总在用”和“经常用”,比地厅级公务员低9.5%。
◆ 他们上网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浏览新闻和各种信息,其次是查找资料,第三是收发邮件;上网玩游戏,以放松身心,缓解情绪的人占13.4%;上网交朋友、发贴子和消磨时间的人数比例很低。
第二部分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和获取渠道
一、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相同,对于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影响因素的了解和分析是本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县处级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和利用科普设施的情况等内容。
(一)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传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中,我们把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信息种类、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作为调查分析的重要内容。
结果表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学新发现感兴趣的人数比例达到81.8%,高居首位,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79.8%),第三是健康与卫生保健(79.0%)。
对新技术的应用、环境污染与治理和国际与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分别是74.7%、72.3%和71.2%。以后依次是医学新进展(66.7%)、军事与国防(64.4%)、文化与科技教育(63.6%)、体育和娱乐(58.6%)、农业发展(51.0%)。
感兴趣人数比例没有超过一半的项目包括:防灾与减灾(48.3%)、空间探索(44.4%)和生产适用技术(38.4%)。
“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未填写”三项合计比例最高的是生产适用技术,达到15.3%,其次是空间探索(14.1%),第三是防灾与减灾(9.7%),第四是农业发展(9.1%),第五是医学新进展(8.6%)。
表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单位:%
(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表2·2反映,两次调查中的问题有增有减,但大部分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地厅级调查中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设置为等级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没有“一般”项。在此处的比较中,将“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均认为是“感兴趣”,“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均认为是“不感兴趣”。
据此,在“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医学新进展”、“国际与外交政策”、“文化与科技教育”、“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与治理”7个方面,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于地厅级公务员;而在“军事与国防”、“农业发展”、“空间探索”和“防灾与减灾”4个方面“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低于地厅级公务员。
在“不感兴趣”的对比中,地厅级公务员对各问题“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几乎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地厅级公务员中,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各问题都在30%以上,而县处级公务员中“不感兴趣”、“不知道”和没有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之和没有超过15%。
以上比较说明,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比地厅级公务员更关注科技信息,在这方面的态度更积极。
图2·1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表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地厅级公务员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程萍,2005
(三)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比较
在与我国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对比中,调查问题完全相同。结果显示,县处级公务员对大多数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均高于公众,但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有很大不同。公众最感兴趣的是“健康和卫生保健”,“农业发展”排在第二,而县处级公务员对“农业发展”感兴趣的程度则排在倒数第四。对“生产适用技术”和“防灾与减灾”的感兴趣程度公众均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因为这两个方面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
在调查的14个项目中,公众“不感兴趣”和“不知道”的人数比例均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是“空间探索”,占26.9%,并且还有高达35.6%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对“空间探索”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公众对这样离日常生活较远的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了解。县处级公务员最不感兴趣的是“生产适用技术”,占7.2%,并且有8.1%的人“不知道”和“未填写”这一项目,这是因为他们主要是社会行政事务、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表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2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二、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文化程度与素养、学习方法、习惯与技能等多方面特征,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属于高学历人群,调查显示的结果充分表现出这一群体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计算机、使用网络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和学习科技信息的能力均高于公众。
(一)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科学期刊、图书、广播等各种信息渠道中,“报纸杂志”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有69.7%的县处级公务员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也是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的比例为63.3%;县处级公务员通过“因特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排在第三位,为61.3%;第四是“科学期刊”(40.3%),第五是“图书”(29.9%);“广播”和“交谈”分别占10.7%和10.3%。仅有1.1%的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科技信息。另有13.3%的人没有填写该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除“电视”外,均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
表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图2·3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图2·4可以看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与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不仅趋向基本一致,而且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的人数比例居前三位的仍然是“报纸杂志”、“电视”和“因特网”。因“科学期刊”和“图书”不具有新闻性,第四显然应是从“广播”中获得新闻。详见表2·5。
从这个对比分析中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科学期刊”和“图书”在向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2·4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与新闻主要渠道的对比
表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
(二)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比较
在2004年的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该部分内容没有“科学期刊”一项。在相同项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厅和县处两级公务员中,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和“图书”(或“科学期刊”)均是他们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对因特网的利用,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地厅级,其他各项县处级公务员均低于地厅级公务员。县处级公务员使用因特网的能力更强。
表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 B 为2004年我国地厅级公务员。
资料来源: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国家行政学院,程萍,2005
图2·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地厅级公务员的对比 (三)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比较
数据显示,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比较,有这样几个特点:
1、通过“报纸杂志”、“图书”、“科学期刊”和“因特网”等必须具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显然高于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的公众人数比例。相反,通过“电视”、“广播”和“交谈”等不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人数比例则是公众高于县处级公务员。
2、通过“因特网”、“科学期刊”、“报纸杂志”和“图书”获得科技信息的县处级公务员人数比例比公众高出很多,其中“因特网”高出约8.3倍,“科学期刊”约高出4.2倍,“报纸杂志”高出约65% ,“图书”也高出约2.9倍。
表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图2·6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在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比较中,仍然是通过“因特网”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公众,通过“报纸杂志”获得新闻的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也高于公众,而通过“交谈”获得新闻的公众的人数比例则远高于县处级公务员。由于“图书”和“科学期刊”不是获得新闻的主要形式,县处级公务员和公众的人数比例比较接近,通过“广播”获得新闻的人数比例也非常接近。详见表2·8。
表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7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获得新闻主要渠道与公众的对比 三、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天数/周)是了解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同样对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测度。
(一)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在他们每天接触的媒体中,选择电视的县处级公务员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第三是因特网(44.7%);广播、图书分别为16.9%、5.7%,科学期刊的比例最低,为3.2%。
在县处级公务员每周有三至五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图书(29.7%),其次是科学期刊、因特网、报纸杂志和广播,比例最低的是电视。每周有一、二天接触的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因特网(17.8%)。
县处级公务员每周不接触的媒体比例最高的是广播,为12.6%;除了没有填写的,没有“不接触”“报纸杂志”和“电视”的;“不接触”“因特网”的人数比例仅为1.7%。 图2·8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表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 单位:%
(二)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比较
因我国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中没有这个内容,本项内容仅与2005年第六次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进行比较。
在每天都接触的媒体中,除“电视”为公众的人数比例略高于县处级公务员外,其他各项均为县处级公务员高于公众,特别是“报纸杂志”和“因特网”,县处级公务员的人数比例分别比公众高出3.6倍和11.8倍;
在“一二天”就要接触一次的媒体中,县处级公务员接触较多的是“图书”、“因特网”和“科学期刊”,公众则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
在“三至五天”就有接触的媒体中,在县处级公务员中“图书”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7%,“科学期刊”不相上下,为28.6%,第三是因特网,而公众是“报纸杂志”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3.5%,图书为16.1%,电视为第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电视均为我国各阶层人士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外,我国县处级公务员还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因特网、图书、科学期刊等需要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媒体获得科技信息,我国公众则更多地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获得科技信息。
表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各种媒体频率与公众的对比 单位:%
A 为2006年我国县处级公务员;C 为2005年我国公众。
资料来源:2005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何薇,2006
![]() 图2·9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每天”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 图2·10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不接触”各种媒体情况与公众的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