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1829-1884)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另外,他的诗文好,著述丰,在学术上亦颇有建树。与清代的其它艺术家相比,赵之谦的全面能力显得非常突出,他诗、书、画、印“四绝”,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创作上,赵之谦能敏锐的抓住其中的艺术通感,以书入印,以书、印入画,书、画、印融合无间,这便是他在艺术实践上的聪明过人之处。这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正是在他的基础上借力而上的,在清代绘画、书法、篆刻的创作发展史上,无论从哪一方面讲,赵之谦都是一位至为关要的人物,他以其出色地艺术才能,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说:
会稽赵撝书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
此幅作品中前人痕迹消褪,个人风貌凸出,“蜜成花不见”,已经巧妙地将各家技法熔为一炉。具体的讲,碑质的线条是撑起整个画面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潘天寿所说的“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从署款可以看出,赵氏此时的魏体已写得很好,用笔练达的很。书法功底加深了,反映到画上,自然更要力足气厚。这幅作品笔力雄浑,真气弥漫,即是得力于书法之用笔。在用色上,赵之谦是颇为讲究的,赵而昌先生在《赵之谦的生平》中说:
笔墨之外,先生于用色也极为地道。凡颜色,严冬五日、炎夏隔宿都摒弃不用,唯恐时间久了会影响质量。
由于赵之谦长期从事金石之学,对“古意”自有其独到的理解,反映到用色上,自然会产生由“浓艳”向“古艳”的审美转变。这幅《富贵眉寿图》,倘说其“艳”,便是“艳”得古,是“古丽”而非“浓丽”,加上“力足气厚”的用笔,真是潘天寿所说的“宏肆古丽”,这个词,是非常合适用来描述赵氏的花卉风格的。《富贵眉寿图》是件大横幅,在构图上很有气势,起笔从右上角开始,于左下角收势,形成对角的布局。题款在画的左上部,还钤有两方朱红小印,起到了压轴的作用。这种对角的构图法,在赵氏的大横幅画作中较多见。赵之谦是位篆刻大家,在印面章法的安排上有着非凡的能力,由印及画,他的绘画构图能力自然也不俗。
其题款“富贵眉寿”四字作篆体,以篆、隶体题款,能使作品更富有金石气,这是赵氏后阶段花卉作品的又一特征。“力足气厚”也是此作的用笔特点,尤其是右边的梅花,虽然他自己说是用元人法为之,但在用笔上完全是得力于碑。如此宏幅巨制,又表现得如此元气淋漓,若没有碑质的线条,则断然是不行的。“力”的张扬,是赵氏此类大幅巨作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大力,很少有人能表现,即便在徐渭、石涛的大写意画中也是少见,更不用说吴(昌硕)、齐(白石)等了。除了笔力过人,富贵眉寿的构图也有特色,枝干时而交错,时而分离,集密处与大块的留白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实出自于他的印章章法,也是他画梅花常采用的构图法。
《富贵眉寿》是赵之谦传世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唯尺幅巨大,而且是他极具个人风貌的一件扛鼎之作。
【作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