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前广告”文化述评《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7期 内容提要 从“自相矛盾”与市声广告、“挂羊头、卖狗肉”与幌子广告、“买椟还珠”与商品包装、“伯乐相马”与名人广告,以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内敛求实的广告观、“金字招牌”中的品牌观、“取信于民”的诚信广告观、“千金市骨”与人才招聘观等方面,分析成语中所体现的“前广告”时期的商业、广告活动和广告理念。 “广告”二字,系外来语,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它翻译成“广告”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应是现代中国商业信息诉诸媒体以求广泛传播的发展结果。但是,在“广告”一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之前,中国已有相当漫长的广告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笔者称之为“前广告”时期,这一时期的广告文化,为“前广告”文化。 二 上述成语反映出的广告效应,同时也提示我们考察“前广告”时期古人的广告理念。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内敛求实的广告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说“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11]。这个现象反映在商业上,与此相应的一句话就是“酒香不怕巷深”,以为好东西是不需要做宣传、打广告的,只要商品的质量好,不怕没人要。即使商铺位置偏僻一些,也会有门庭若市的效果。 其实,这种保守的广告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儒家“农本商末”思想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与儒家在人格心理塑造方面主张内敛求实、反对外向张扬的准则有关。孔子在品评其门生时,就把大智若愚、内敛求实的颜回排在“四科十哲”优秀学生名录之榜首,而把利口巧辞、才华横溢的子贡放在第二位,原因就是孔子反对徒求虚名、反对言过其实。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人历来对于擅长游说鼓吹的“纵横家”没有好的评价,而对于“三顾茅庐”才肯出道的诸葛亮则赞美有加、津津乐道。这体现在广告观上,自然是赞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酒香不怕巷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商业广告行为则不以为然。这种态度和观点,正是中国传统内敛求实广告观的一种反映。 2、“金字招牌”中的品牌观 所谓“招牌”,主要是以悬挂、镶嵌或砌筑等方式固定于门市的匾、额、牌、联、壁等书有特定广告文字或绘有相应图案的招徕标识。“金字招牌”就是指商家用金粉涂字的招牌,以示商店实力雄厚、信誉卓著。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块“金字招牌”体现的是商家的品牌观念。 为了更好地塑造品牌、提升知名度,旧时的“金字招牌”还非常注重招牌上的文字内容。有人曾对我国商业招牌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认为这些招牌“通过巧取文学作品、凭借商联文采、援引成语典故、附丽神话传说、仰仗名人题字、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表达报恩情感、显示店家诚信等方式”[12]来命名。从现存的一些“老字号”来看,其文字内容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社会大众或目标市场对其商品的文化心理需求,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杭州的“楼外楼”菜馆是一家中外驰名的百年老店,店中的“宋嫂鱼羹”、“叫花童鸡”、“西湖醋鱼”、“东坡肉”等都是宋代以来杭州的传统名菜。所以,其店以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楼外楼”来命名,就显得非常贴切。它既满足了顾客享用杭州传统美味菜肴的需求,同时又从店名“楼外楼”中体会到一种陶醉在西湖山水中之诗意,体现着文化消费的心理,百年老店的品牌也由此产生。 3、“取信于民”的诚信广告观 成语“取信于民”出自战国时期商鞅“立木为信”之典故。说的是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在制定好法令后,没有立即公布实施,主要是怕民众不相信他。为了树立自己说话算数的形象,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并贴出告示说:“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看了告示后,都觉得此事怪异而不敢去搬移。商鞅又把赏钱加到“五十金”。后来,终于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如数赏赐,“以明不欺”。[13]这则“立木为信”广告之精髓就是“诚信”二字。商鞅正是通过于国都南门前立木,并严格执行告示中的悬赏承诺而收到极好的宣传效果,使得当时各地的人才都纷纷前来投奔秦国,为秦国日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立木为信”体现的是施政广告的诚信观,那么,“货真价实”和“童叟无欺”这二则成语体现的是中国“前广告”时期商业广告中“诚信”的基本内涵。“货真价实”体现的是商品的质量和性价比,“童叟无欺”反映的是商家信誉。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雕刻铜版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商业广告。其广告语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14]这则广告较好地体现了诚信广告的主要内涵。“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 是对商品质量的宣传,反映的是该商品(细针)选用的原材料是上等的,加工制作是精细的。“不误宅院使用”是商家就商品质量和信誉对消费者和服务对象(宅院大户)所许的承诺,保证他们满意使用。“客为贩,别有加饶”主要是针对商品的经营方式及促销手段等内容的宣传,表明在经营方式上欢迎大宗的批发生意,若有客商大量购买贩往他乡,则在价格上保证给予一定的优惠折让。这种“别有加饶”的让利销售,体现的是薄利多销的经销理念;其实,这也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信用观,它满足了客商进货时的求廉心理,鼓励客商批量进货,从而扩大了市场范围。 4、“千金市骨”中的人才招聘观 “千金市骨”语出《战国策?燕策》中“燕昭王收破燕”。说的是燕昭王即位后,向郭隗先生求教如何才能招到贤能之才,以图兴国复仇之业。当时,郭隗向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5]接着,郭隗引伸说:“当今大王想要诚招天下贤士,就从起用我开始。如果象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被大王重用,那么那些才能比我郭隗高的人能不从千里之外赴来投奔大王吗?”于是,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郭隗以“千金市骨”的比喻,说服了燕昭王求贤要从起用身边的人才开始做起。起用了一个郭隗,一时出现了“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贤良之才都竞相投奔燕国的情况。可见,这则求贤广告妙就妙在它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求贤宣传,也没有许诺来个“贤才”给多少薪金、授予什么头衔,而是通过燕昭王起用郭隗这出“行为广告”,达到了预期的求贤目的。“千金市骨”这则成语启示我们:招聘人才的广告可以从用好身边已有的人才开始做起,在本单位形成尊重人才、信任人才、重用人才的风尚,让每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如果老是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不重视在本单位营造重才、惜才、爱才、信才的用人环境,那么很可能就会出现重金引进一个人才,却气走一片人才的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成语所内含的“前广告”文化现象,既体现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商业、广告活动,同时也凝聚着我国先民的广告智慧。分析成语中的“前广告”文化,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广告史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且对当代广告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如“前广告”文化中的市声广告和幌子广告,可以启示我们在现代广告中,要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功能,增强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又如,“伯乐相马”启示我们做名人广告时,不要一味追求名人的知名度,更要关注名人与商品的关联度,只有“名实相符”,才能提高名人广告的广告效果;“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广告价值观的精髓之所在。古人的诚信广告观,依然是现代广告所要遵守的准则。 总之,继承和发扬“前广告”文化的优秀传统,扬弃其不合时代要求之糟粕,是推动我国广告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8]韩非. 韩非子卷17、卷11. 诸子集成.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300、198 [2]曲彦斌. 中国招幌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 [3][5][9]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7、卷6、卷2.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7、37、15 [4]吴自牧. 梦梁录卷20.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10 [6]闲园鞠农. 燕市货声. 曲彦斌. 中国招幌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215 [7]晏子. 晏子春秋卷6. 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5]刘向. 战国策卷30、卷29.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61、253 [11]镏绩. 霏雪录(卷上). 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肖建春. 商业牌匾的传统文化色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1) [13]司马迁. 史记卷68. 北京:中华书局,1959:2231 [14]徐明文,李德恩. 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述评. 商业研究,2001(8) |
|
来自: 望月观星 > 《语言 ◇ 中华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