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贯穿全文的灵魂·黄冈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识香寮 2015-06-25

    丁柏铨 胡翼青

    通讯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主题,通讯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讯作为一种新闻作品,如果没有主题,就成了一堆零散的材料。通讯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主题,这对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通讯全文的统帅。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将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一颗颗明珠,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通讯的主题,就是通讯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讯的作者为了说明问题,反映时代生活,通过通讯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一个好的通讯主题必须具备以下的内在要求。

    一、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一个新闻事实往往有多重意义,要提炼一个好的通讯主题,最重要的一条,是设法找到新闻事件中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一些流于表面的现象。这种事件的本质或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通讯的作者必须弘扬正确的,批评错误的,激浊扬清。

    抓本质的东西还要能抓住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抓住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要拨动最能激起人们反响的一根弦”(加里宁语)。通讯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的传播,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通讯的主题是错误的,对大众进行误导,就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通讯的主题不是大多数受众最关心而且对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它就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对通讯主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触及时代最深层的问题

    通讯的主题要深刻。这种深刻,就是要触及时代最深层的问题,时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给人以启迪。也就是说,一篇好的通讯要能使人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身上去感知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一代人的追求和理想,体现一代人的风范,具有历史意义。写雷锋、焦裕禄、张海迪等先进人物的通讯之所以能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通讯的作者没有简单地把通讯写成“好人好事录”,而是下功夫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深刻的挖掘,使这些通讯至今仍不褪色。

    而消息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消息在很多时候受到篇幅和写作方法的局限,一般不能明确地将主题表现出来,更不能层层深入地揭示深刻的主题。虽有一些消息的主题颇有深意,但都蕴含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之中。比如,《许海峰中国代表队获得首枚奥运金牌》这一新闻的重大意义,不是一篇消息所能全部表现出来的,看到那则消息,大多数人能感到振奋,能感到是件了不起的事。但如果要明确地知晓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使用通讯这种文体可能更合适。

    三、把一个问题写深写透

    一篇通讯只能有一个主题。从辩证法的角度讲,多个主题就等于没有主题。不要企图在一篇通讯中说明许多问题,而要设法做到集中说明一个最主要、最迫切的道理。能把一个问题写深、写透,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在这一问题上,所有新闻文体都是一致的。但消息常常是针对某一单一的新闻事实写作,因此很少存在千头万绪的情况,要做到集中比较容易。通讯则不然。采访结束以后,作者可能获得了许多同等重要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不一定围绕着一个主题。有的作者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放,就把许多反映不同主题的材料硬是拉到了一起。于是不知不觉中,多中心的通讯格局就形成了。想把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写得很圆满,结果只会是每一个方面都写不透,每一方面都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通讯就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著名作家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前,曾用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20多个他认为比较感人的事例写成了一个初稿。初稿里列举的事迹,反映了好几个主题,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每一个事例都让他割舍不下。他把这个初稿带回报社,让同事们出出主意。同事们对他的这些辛苦工作并没有抱赞赏的态度。于是魏巍就把初稿“枪毙”了,选了其中最感人的几个事例,拟定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写成了后来我们看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件事对魏巍触动很大,使他明白了通讯主题集中的重要性。

    四、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通讯的主题最好不同于一般,不重复别人,要设法求新求独到,要设法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要有自己的个性。新闻姓“新”,作为新闻的重要文体,通讯也不例外。通讯要设法抓住新闻的特性,指出这种特性在当前环境下最新的意义。人云亦云从来不是通讯的风格。通讯的作者在处理某一题材时,一定要设法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更广一些。这样的作品才会形成好的社会效应。焦裕禄有句名言,叫“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用来形容通讯写作的主题要独到,再贴切不过。有的时候由于类似题材写得太多,作者已无法提炼出更新、更深的主题,有一个办法可以使通讯显得独树一帜,那就是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入手表现通讯的主题。

    1996年,写模范售票员李素丽的稿子有很多,主题都是反映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这篇通讯发表的时候,社会上对李素丽这个名字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人们还是觉得这篇通讯写得好。它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想尽办法从新的角度来写李素丽。这个角度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写李素丽在一些小事上经常用一种含蓄而细心的方式照顾乘客,帮助乘客。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确实把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立场鲜明

    通讯的主题要明确。文学一向比较推崇主题含蓄,认为过于鲜明的主题,无法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但通讯写作恰恰相反,通讯的读者是面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广大人民群众。另外,人们在读通讯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人们希望一眼就能看出通讯的主题。因此主题鲜明的通讯作品是受到广大受众欢迎的,这一点已被长期以来的新闻实践所证明。比如,《历史的审判》和《班主任》,都是写“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的优秀作品。前者作为通讯,它的主题就是旗帜鲜明地揭露“四人帮”的罪恶;后者作为小说,选取的角度、使用的语言都十分含蓄,发人深思。所以两者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前者让人拍手称快,后者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把两者来一个换位,读者一定会很别扭。

    有的时候,同一个新闻事实在不同读者眼中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甚至与作者的初衷大相径庭。要想尽量避免这种歧义的发生,通讯就必须主题鲜明,立场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