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在高处 ——评金意的国画

 心上耕田 2015-06-25




美在高处

——评金意的国画


马晓东




有人问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当我问起画家金意类似的问题,她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因为美就在那里。”我们无法否认,真正的美,在险峻高奇处。美,有致命的吸引力。


金意并不是一个专职画家。在她艺术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在探寻美的道路上,她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寂寞行走的。如果说有引路人,那就是她手中的笔,和对美本能的觉察。金意回忆,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现在流行于孩子们手上的电脑和电子游戏机更是尚未出现,娱乐活动极其匮乏,她就经常一个人跑到外面,拿着小本去画画。看到杂志上漂亮的明星照,看到街道上美丽的花草树木,她就尝试着描摹下来,这给她带来了由衷的快乐。上小学和中学时,由于成绩一直出类拔萃,校长让她负责撰写和编辑学校的板报,她模仿当时流行的报刊,在版面的空白间隙处,加上各种天马行空的美术图案,使得原本严肃的板报看起来意趣盎然。


20世纪80年代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金意节衣缩食,买到了自己的第一台专业相机,那时她就开始有意识的练习取景和构图。当时北大的校园里还保留着一处果园,很是安静。课余时间,她时常独自一人去那里写生。多年以后我问金意:你当年难道是想成为一个画家才去画画的吗?金意笑着答道:“不是的。只是在北大这么美丽的校园,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一个人安静地坐下来观察、临摹、体会,是很美好的享受。”只是纯粹的沉浸在艺术美感里的金意并没有想到,所有的写生、画板报图案、摄影,都为后来她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基本训练。现在对于国画创作,她最自信的就是构图、用色与意趣。这都是源于多年来的画画和摄影经历。



对美的感知与觉察,对美的表达与抒发,就像是心中的一股涓涓细流,带着绵延不绝的力量,鼓动着金意不断地去探索,就像是在默默地登上一座美妙的高山,要到高处去看更好的风景。她越走越高,沿路的风景也愈发地瑰丽和神奇了。现在我们看到金意的中国画,充满着一种“平静的美好”的意味,色调淡雅秀美,气韵悠然娴静。后来金意认真拜师学艺,正式走上了“国画”这条路。“平和,秀美”也正是她的老师对其作品的评价。


花鸟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五代,后人对“花鸟画”的流派早有定论,一为黄家富贵,一为徐熙野逸。“黄家富贵”指的是宫廷画家黄氏父子遵循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效果;“徐熙野逸”指的是徐熙开创的追求山野情趣的画风。走上国画创作道路的金意,并没有停留在前人的艺术范式中。在优游于两派风格之余,她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她希望能够把山水画与花鸟画结合起来。这样的尝试古来有之,却鲜有成功,金意的老师们也意见相左。有些人断定这种尝试会徒劳无功,而一些老师则不断肯定鼓励。因为山水画表现的远景及其所追求的高远意境与花鸟画表达的近景及细腻妩媚好像是互不相干。这样的尝试,乍听起来确实有吃力不讨好的嫌疑。金意不是专业美术院校出来的学院派画家,她拿起画笔的初衷就是想表达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展示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因此她没有受到那些专业美术学院对各种流派、各种形式条条框框的约束。她觉得这是一种值得去尝试的方式,是一条值得去开辟的道路。因此她试着用花鸟画的画法表达近景的雄鹰、仙鹤、鹭鸶、野鸭、鸳鸯等,再用山水画配远处的背景。看着画纸上展现出来的效果,她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和执着,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金意在艺术上的“敢为”还表现在尝试将其它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她喜欢中国画的意境,也喜欢油画的色彩与光感,还有水彩画和水粉画介于油画和国画之间的淡雅与靓丽。所以,除了结合山水画和花鸟画之外,她还尝试着把国画、油画和水彩画、水粉画的风格融合到一起,用国画来扩展表现美的形式与内涵。比如,她喜欢阳光透过竹林或树林,树叶斑斑驳驳的或浓重或透亮的感觉,也喜欢阳光照射水面上,激起波光粼粼的景色。因此,她的作品中竹林、荷塘、芦苇荡等也占据了较多篇幅。这样的创新就像是美在不断地为金意打开更多丰富和细腻的世界,这一路向上的旅程,确实激动人心。她强调,“画为心声”,其它的只是表现形式而已。



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在于他想去哪里,也在于他有着什么样的装备。一直到大学时期,金意的外语是日语,对英语并不熟知。但是能够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的性格使得金意十几年如一日,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并得到教育部的奖学金赴海外攻读学位,主要以英语完成了学业,并撰写英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在她供职的单位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坚韧不拔和坚持不懈无疑能使金意登上更险峻的高峰。科研是金意的主业,绘画是她的“副业”。因为不靠绘画吃饭,金意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更显得率真和无忌。


国画的创作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与领悟,还需要良好的体力。每当完成一幅作品,金意都会感到腰酸背痛。但画面能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她在精神上又是愉悦的。她说,能够觉察与感悟美,这仅仅属于知的范畴,能够执着地追求美,这就是行的境界,只有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地与美共舞。


好的作品是一种心性的直白表达。金意认为自己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难得的修炼。她在跟自己的作品互动,绘画的时候就像是在打开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灵性能够高昂开阔起来,比如她为自己取名金意,表达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追求,一枝梅,一丛兰,一段竹无不是心中意蕴的书写,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她将自己名字的概括为“人生有意义,画作有意境”。


“愿执一尺素,遍写心中意”。这是金意的艺术理想。在中国画领域,这样的理想具有广大的创作空间,因为传统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道德属性,有着带给人们真善美的天然气质与责任,金意的中国画创作与探索也契合这个标准。也许金意走的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小道,曲折崎岖,甚至还充满艰险,但这是一条让人身心愉悦的道路,因为它通向美的顶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