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先寺,又名古唐寺,位于洛阳东郊唐寺门村。寺院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向邙山,与多数“坐北朝南”的我国佛寺方向迥异。

山门外文保碑
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则天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杨氏旧宅所立。并于天授二年(西元691年)改名为大福先寺。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称圣神皇帝,追封其父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其母为“无上孝明高皇后”
“太原王”升格为“皇帝”,“太原王妃”升格为“皇后”,则“太原寺”也升格为“大福先寺”。
武则天曾亲撰《大福先寺浮图碑》云:“伏维皇考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妣无上孝明高皇后,仰竭深哀,敬申宏愿,聿怀多福,式建浮图,恭记胜缘,敬资先佑,爰初制造,逮至毕功。
又据唐代《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云,如意元年,武则天令将少林寺北魏夹纻塑像一堂迎入福先寺供养。久视元年(西元700年)敕还少林寺,这些均证明了大福先寺与武则天有着很深的渊源。

山门外石狮与疑似石塔构件
盛唐时,据真人元开撰《唐大和尚东征传》云:“日本国天平五年(日本圣武天皇西元733年),岁次癸酉,沙门荣睿、普照等隋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即多治比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岁,唐开元廿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于是方知楝无传戒人。仍请东都大福先寺沙门道睿律师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国去,拟为传戒者也。”
唐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肩负日本佛教界邀请中华名僧东渡弘法的重任,跟随第九次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唐玄宗敕令他们禅居大福先寺,由该寺住持僧定宾大师授戒。唐开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应荣睿、普照盛情之邀,大福先寺的高僧道璇法师东渡日本弘法传戒。道璇是中国佛教禅宗北宗鼻祖神秀的再传弟子,他东渡日本的时间,比历史上最著名的鉴真法师东渡日本还要早6年。道璇法师后来成为日本禅宗的第二代传人。

大福先寺山门
中、晚唐及五代时,大福先寺仍保存完好,但以传承律宗著称。先后有沙门志辩、道丕等住过福先寺。
志辩,字广宣,泽州晋城人。年廿受具戒,随律师昙睿隶福先寺,是大律师定宾的三传弟子,号称“福先律仪,首冠天下”。其弟子有真满。道丕二十七岁时,“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唐代“四分律”学,演化为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西京东塔宗(怀素)和东都西塔宗(即大福先寺定宾)四派。

山门墙外的石刻残件

侧门外的明代蟠龙碑首,额题皇明二字.
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曾在福先寺“三阶院”内作“地狱变象”壁画,其中所画“病龙”堪称绝妙,令屠夫、渔人观后皆“畏罪改业”,不敢再操屠戮生灵的旧业。
著名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此为友人刘禹锡饯别。
《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
唐.白居易
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
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
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
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
刘禹锡对白居易的盛情款待既感动又觉的凄楚,回赠诗曰: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
唐.刘禹锡
龙门宾客会龙宫,东去旌旗驻上东。
二八笙歌云幕下,三千世界雪花中。
离堂未暗排红烛,别曲含凄飏晚风。
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向吴侬。

侧门内残碑

侧门内残碑

据相关资料介绍,第一位住进大福先寺修持的高僧是南天竺国高僧菩提流支,永淳二年(西元683),唐高宗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西元706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则知菩提流支住福先寺二十多年。

天王殿

天王殿所挂匾额“福先禅林”由“日本国高野山静慈圆敬书”.
高野山是日本佛教的最大门派——真言宗的“总本山”,也是日本天皇御赐的佛教圣地。高野山有个佛教大学,是日本真言宗的权威,静慈圆任大学长,1984年,曾到访洛阳大福先寺。
菩提流支之后中印度高僧地婆诃罗也来到中土,唐仪凤四年五月至唐垂拱年间。分别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东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广福寺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佛顶尊胜陀罗尼》等凡一十八部。
唐开元四年(西元716年)中印度高僧善无畏抵达长安,开元十二年(西元724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略名《大日经》,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经典,并从此拉开了密宗在中国传播的帷幕。

唐武宗时期,政府一度禁止佛教传播,尽管唐宣宗又允许传教,但唐代兴盛一时的密宗(史称“唐密”)却日渐式微。唐贞元二十一年(西元805年),日本僧人空海法师来到中国求法,在大福先寺求得密宗的很多佛经和佛器。之后,空海法师还来到西安青龙寺,该寺方丈惠果法师将密宗最崇高的大阿门梨(高僧)的衣钵传给了空海法师。

药师七佛殿

明代天启年间由于洛河泛滥,福先寺及大塔“为洛河所摧”。大水过后,附近乡民将福先寺残存文物北移数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该寺。嘉庆二十四年(西元1819)、民国十一年(西元1922)皆曾修茸之,原有山门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释迦牟尼佛殿。唯释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毁,各殿造像于1937年被国民党196师全部砸毁。1993年后逐步重修,

圆通宝殿

万佛殿


圆觉殿

圆觉殿外竖立着两通民国时期石碑,皆为吴佩孚部参谋长张佐民重修古唐寺时所题,西路一通上书“所过者化”,东路一通上书“所存者神”。孟子云“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儒家思想出现在佛寺之中甚为少见。

寺内残存石刻





大福先寺遗址
唐宋大福先寺在“上东门”内南侧。上东门遗址在考古钻探中未能找到,可能早被洛水冲毁。按照唐代洛阳罗郭城东墙的走向,可以判定上东门的位置应距东北城角
1310米左右,当在今塔湾村一带。“塔湾”在明、清时叫“塔儿湾”,此一地名之得,当与福先寺大塔有关。明末以来,有一支回民自陕西扶风县移居于此,今存的顺治五年三月八日(西元1648)《清真寺地基文约》、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吉日(西元1706)的《清真寺地基得业碑记》(高170、宽64厘米)均记载这里的地名是“塔儿湾”。
实地考察可知:洛河在塔湾附近曾一度作南北向流动,今存一道月形大堤就是证明。这道月形大堤距塔湾村约200-400米。今洛河高程约为124.9米;河滩地高程为127.3米,塔湾村的高程约为131.5米。可以推断,1944年以前曾在西南部台地上出土的残的石刻佛像、1982年洛阳市文物普查队曾在塔湾村发现北朝石虎一件(高147厘米),这些文物的出土,更暗示这里是一个寺院遗址。
文字资料:洛阳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