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存在」「物质」概念的含义……】

 昵称383435 2015-06-26

  
  作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存在」这一词组依古汉语所解,分为「存」与「在」两个词,分别各有不到十种和十多种含义,合为一个词组时,实际是同义重复或反复式用法。
  『尔雅』注:存即在;『说文』:在,存也。字从土,与坐同意。
  「在」小篆字形:从土,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有存活、生存意。
  「存在」的意义正解是: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如『礼记·仲尼燕居』中「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唐孔颖达疏:「仁犹存也。君子见上大饗四焉,知礼乐所存在也」。
  
  哲学译文中的「存在」本源于希腊文εστιν及,转写成拉丁文logos,后来英文to be,在汉语原意的前提下,又被赋予「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和「哲学上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含义。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
  虽然从赫拉克利特时代就提到过「存在」一词,但最早明确确定这个哲学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巴门尼德,但这个词的翻译一直有争议,清华大学王路教授认为该词,从逻辑学角度应该译为「是」更准确。因为在古希腊的「存在」概念中,并不涉及时间与空间的直接对应。
  
  我们中国人对「存在」的「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在中国人理解中,应该是看的见,摸的到的。
  例如:一个杯子。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
  但哲学中的「存在」是指这个杯子被人「感知到它占有空间,有持续可被感觉接触到的外在表现,并且这种感受应该可以涉及持续的时间」的前提,或者说是一种前提规定性,它恰恰是不可以被感官感知到的内容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一般理解的「存在」一词来说:哲学所讲的一个杯子「存在」,是指我们普通人所说的杯子存在的前提,而不是指这个杯子被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并持续有时间性、还占有空间。
  十六世纪西方出现了一个词拉丁文词语「ontology」,原由「to on logos」组合而成,其直译为「关于存在的研究」,用来代替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词,中文解释时,译为「本体论」。
  「形而上学」语出古罗马对亚里士多德文献整理时的用词,意为「物理学以后的内容」,因为其原稿没有命名,而是接在其物理学后边的一部分讨论我们现在所谓哲学的知识,所以实际「形而上学」就是「哲学」,两者是同义词,在黑格尔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本体论」就是新造的一个直接代替「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研究」,所以,西方哲学概念中的「存在」就是后来哲学中所说的「本体」,原意直译时,最接近的词义为「是」。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经验论哲学中所谓的「表现就是存在」的「表现」,实际都是同义词。
  
  到底哲学的「存在」这个概念怎么定义,从亚里士多德最初为概念的定义确定的方法「属加种差」并一直沿用至今天,亚里士多德根据定义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存在不可定义」,并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被永远追问下去」。亚里士多德在描述时使用的是「ti to on」,译为「存在之为存在」,并将这个的问题转化为「ti he ousia」,直译即「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后来的「本体论」的解释是「将事物的属性综合成一体的内在规定性」。什么意思——
  还以杯子举例:我们看到杯子有颜色、形状、大小、质感、……可以被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康德称现象),这些我们一般人感觉到的外在表现即叫作事物的「属性」,那么在这个杯子背后,把这些与此杯子相关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属性综合成一个杯子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哲学所谓的「存在」,或称「本体」、「实体」、「表现」(部分哲学派别的用法)等。
  
  在中国传统上,普通人所说的「存在」,实际是包括了哲学中所讲的「存在」与「属性」的总合,而在西方哲学中,「存在」与「属性」是完全不同的。杯子的颜色叫「属性」,不叫「存在」,「属性」不具备任何实体性,也不具备任何综合性,杯子的颜色与杯子的形状,仅仅是两个非「存在」的「属性」,「属性」依「存在」而具备「存在」的可感知性,但「属性」严格的说,不是「存在」本身。经验主义由于否定「存在」的可知性,所以,把作为「属性」的外在表现,直接作为「存在」的同义语,即「表现就是存在」或「存在就是被感知」。
  
  现代西方哲学及科学,尤其是科学,基本很少再有讨论「本体」的,但「存在」如果没有了,那么世界也就成了虚无了,所以,一些哲学派别提出了「存在就是属性的集合」,存在主义则提出了「存在依主体而存在」等内容。但作为「本体论」中「本体」的「存在」,要么是否定,要么就是避而不论了。
  
  
  「物质」一词在哲学中就是「存在」,经验主义把所谓的「属性」称为「物」的「广延」,因为经验主义认为「物质」的「本体」或称「本质」是不可知的,所以有时单独以「物」表述,康德则把「物质」分为「呈现的现象」与「物自体」两部分,实际就是可经验感知的部分和不可经验感知的部分,马克思在其论述中,也是明确讲我们所感觉到是「物质」的现象,或者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一切现象的根本特性的高度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