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

 云在青天ysz 2015-06-26
       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集结号》与冯小刚和中国大陆电影的转


  在《甲方乙方》片尾,葛优饰演的姚远说的最后句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话外音与随即屋外纷扬的雪花、姚远与周北雁结婚的喜庆场面等交叠一起,再伴随着题为《相知相爱》的片尾曲:‘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从我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起。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的心里。”确实令观众感动和回昧。如今,2007年过去了,我想中国大陆电影人也会很怀念它,因为出了个《集结号》,几乎正像1997年过去后人们很怀念《甲方乙方》及其开拓作用一样。当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获得大量普通公众和主流媒体的持续赞美,也被专家誉为‘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大片”时“,探讨这种赞誉背后的原因及其作用确有必要。静下来细想,下面的问题其实更需要考虑。当前国产电影经常遭遇如下三重难言的尴尬情境,一是被政府奖项高度肯定的却往往受公众冷落,二是被公众称赞的有时又被封杀,是被专家或文化人认可的或在目外获奖的有时难免遭遇政府和公众的双重冷遇。而在这双重尴尬中,《集结号》却意外地取得了罕见的重成功:公众、专家和政府都给予如潮好评(当然难免也有争议)。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影片备受公众、政府和专家方一词的赞誉?这样的效果在中国电影发展中会产生什么作用?我在这里感兴趣的是这在冯小刚个人和中国大陆当前电影发展中可能有的转型意义或作用,以及造成这种转型效果的原因。尽管《集结号》实在…不大可能被算做了不起的集大成之作,甚至多少存兰在一些不足(例如不少人指出前半截战争情节和后半截寻访情节之间有脱节,再如战争场面拍摄有模仿痕迹等),但我想,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时间将会证明,这部原本属于冯小刚导演的个人转型之作,会在中国大陆当代电影史上产生深远的转型意义。它或许是一块高耸的界碑,昭示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新走向;或许会是一条宽阔的中国电影新航道,让冒险者的船队顺此而涌向远方;或许是一座分水岭,中国电影由此而开辟出一道奇异的风景。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的转型意义都值得认真对待。

        一、三景交融期待
        在《集结号》问世前,大陆电影可以划分为三片彼此分离的美学景观:第一片是主旋律影片景观,它属于直接携带或体现主旋律理念之作,承载着沉重的主导价值系统而渴望感化公众,甚至在感化公众方面也或多或少取得一些成绩(如《云水谣》等),但总体上看在娱乐或观赏效果方面却往往留下令人难以释然的欠缺;第二片是艺术片景观,它多出自制作者的个人或团队意趣,可以在一定的‘小众”圈内孤芳自赏或到国际电影节赢回些许赞誉,但常常一方面无缘人大量公众的法跟,另一方面又与主导价值存在难以克服的疏离(如《三峡好人》和《图雅的婚事》等);第三片是娱乐片景观,它力图通过商业化的娱乐效果而征服公众和票房(如冯氏贺岁片),但又往往因与主导价值系统疏离而面临合法性冷遇或责难。应当讲,正是这三片景观的并存勾勒出中国大陆当代电影的主风景。
        冯小刚此前的贺岁片系列无疑主要属于第三片景观。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当前电影界是少有的成功范例。从1997年的具有转型意义的《甲方乙方》开始,经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手机》和《天下无贼》,这几部片子的票房都很成功,确实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大陆当代电影的娱乐片时代,或者说开创了中国大陆本土类型片时代。过去我写过关于《不见不散》的评论,2006年又发了一篇从类型片角度谈冯氏贺岁片贡献的文章《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 以冯氏贺岁片为个案》。我认为冯氏贺岁片体现出国产类型片的成型特征:团叙仪式、小品式喜剧、平民主人公、京味调侃、二元耦合模式和想象的和谐社群、时尚的泉眼。这些表明,冯氏贺岁片真正趟出了一条中国娱乐片的大道。对认识中国本土特色类型片提供了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十年来在公众中赚足了票房,并在大陆影片中罕见地博取“叫座又叫好”的美誉,但却从未赢得国内任何一尊主流电影奖杯的亲睐。这从冯小刚屡屡在记者面前抱怨可见一斑。其原因就在于,冯小刚虽然拥有娱乐中国公众的影像实力,但却缺乏赢取主导价值系统和专家系统承认的合法性电影美学权力。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上述三种电影中哪一种
更能体现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实力呢?有没有一种电影能把上述三片景观同时摄入其包容宽阔

        的博大胸怀呢?应当说,上面三种影片都有可能或机会满足这种三景交融的期待。三景交融对于中国大陆当前电影界来说,实在就是一种电影美学期待,而且更是一种电影美学奢望:主导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能够在一部影片中实现完整的和成功的融会吗?冯小刚此前的贺岁片只是实现了后两种价值的交融,而没有给第一种价值留下足够的地盘。尽管《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等影片尽量与主导价值不形成对立,但毕竟没有到达直接赢取后者的程度和力度。在没有任何一部这类三景交融影片的时候来做这样的期待,不是奢望又是什么?

        二、三“跨越”和一“缝合”
        满足三景交融期待,表面看标准不高,但实际上相当不易,因为此前大陆电影尚无人能攀登到此种高度。看过《夜宴》后我觉得出乎意料地失望:从叫座和叫好两方面都不如《天下无贼》和《手机》,既没有继续征服国内公众,也没有赢得十分向往的国际市场,两面不讨好。不仅如此,主导价值那里也大为跌份。正是在这种三景交融期待落空的时候,《集结号》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是冯小刚个人的一部成功的转型之作,在中国大陆电影界可以说构成了三景交融的第一次巨大成功。这一点具体地体现在三‘跨越”和一‘缝合’中。前者从电影美学手段来讲,后者主要从电影美学价值取向来讲。
        首先是对经典战争片的跨越。《集结号》不再是像传统战争片那样直接讴歌战争,而是在突出战争的残酷性的基础上有限地承认战争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战争题材的影片我国拍过不少,从早期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到前些年的《大决战》、《大进军》,都致力于表现战争的乐观主义豪情,而这里则着力刻画战争的残酷性、牺牲性和无奈性,退一步以后再写出了战争的令人震撼的壮烈场面。让普通观众首先相信这是真的战争生活的写照,但是又没有减弱他们对战争片的喜爱。
        再就是对经典英雄主义模式的跨越。不再是一味地突出战争中的无限度的英雄主义,而是在首先伸张战争中个人的被动、孱弱及无奈性基础上,才呈现有限度的英雄主义精神。战场的血雨腥风、战争中个体的挣扎和迷茫,特别是小人物的卑琐、无助、渺小在这里受到正视。过去咱们的战士一出来就是为党为国英勇牺牲、视死如归,如《英雄儿女》的“向我开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