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风:《失控》读后感(八)

 时间看得见_123 2015-06-26


量变如何转化为质变?这是最值得思考的哲学和科学课题。究竟是时间维度的作用,还是空间和结构质能信息的作用,还是时空的综合作用?思考的前提是界定对象事物的边界,“任何变化都是系统的哲学属性”,量变向质变的运动体现出系统的特制和功能,构成系统存在的前提,这也是哲学意义上的结论。


事物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被界定,进而形成不层级的系统。极端观察之,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之间存在巨大无垠的时空,这一部分既不是充实的,也不是明白的;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断裂的;既不是可知的,也不是不可知的。从上述逻辑,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认识,那就是事物是蒙昧和混沌的,是真正不确定的。


如何认识形成质变所必要的“量”的前提呢?可以分三个层面理解:首先“量是”针对个体的规模,无数个体与有限个体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质变,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加高级,并且这一差异根本就无法描述和探究,因为质变是宇宙中最神秘的规律法则,我们可将其勉强视为“特殊的量变”,但是两者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次“量”是针对品种的。多样性具有自我乘数扩张的天性,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零”多样性,不同层面上的多样性的互相作用,所产生的是更大的多样性,无限的多样性之后,还是无限的多样性。全息理论中的“维度”可以作为多样性的基本尺度,以不同的维度为中心和出发点,所对应的宇宙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量”也是针对维度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维度视作宇宙的终极结构要素,但生产“维度”是宇宙的功能和使命,这也是宇宙的自我生产。最顶级的量变是宇宙的量变,如何想探求宇宙最终将质变为什么,那就要深入探究“维度”的规律。此外事物都有各自的“维度”,并与宇宙的“维度”全息对应。


按照一般认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矢量运动过程,两者是不对称的。但只要稍微认真思考一下从质变之后向量变的进发,就足以引发对上述常识的质疑(注意:前述三类“量”变产生不同后果,反之亦然)。至于从质变到量变是否属于逻辑之内的范畴,这一问题则可引导我们注意到“逻辑之外”的存在。


总之,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边界取决于不同的“维度”前提,具体讲是模糊的,这决定了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边界特是难以界定的,而且两者并不是不对称和不可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