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江山携手 2015-06-26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