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学堂|表证阴证阳证分,发汗温补论治殊

 qlxzwx 2015-06-26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致力于打造中医精品微课堂。经方学堂愿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胡希恕医案 例6 贺某,男,8岁,病案号79322。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冯世纶教授解析:

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T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证解。

冯世纶按:本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

医精诚独立全解:

(一)

此案可直接辨方证: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但是,直辨方证之后,还要复核病机。

笔者认为:此时,桂枝汤为偏于“调和营卫(针对里虚)”之桂枝汤,并非单纯“发汗解表(针对表证)”之桂枝汤。虽然按照习惯仍称之为太阳病表虚,但其内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二)

此案,还有一种思路:

感冒发热一周,舌苔白润,脉虚数,汗出,余热未尽,气阴两虚,太阴病竹叶石膏汤证。

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至夜12点后烧自退,有往来寒热之意,少阳病。

综上所述,少阳太阴合病,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

(三)

那么,上述两种辨证处方,有何细微的差异呢?

坦率地说,笔者尚难于区分。

不过,后观胡希恕先生医案,发现胡老先用桂枝汤,后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与笔者第一种诊疗方案用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似有某种微妙的相关性。

医学是复杂的,说不清楚的时候很多,不敢避讳。

经方里,桂枝汤、竹叶石膏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泻心汤等, 属于“阴阳进退”的方剂,能够适应于阴阳进退之病机,当然各有侧重。

另外,单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似乎抄方学生未来得及抄录小柴胡汤证的脉舌症状,所以,第二诊次的并不构成严格的医案。

[冯世纶教授点评:《伤寒论》第12条提到脉的“阳浮而阴弱”,是在说桂枝汤证的“津液虚”,这与医经、时方的“气阴两虚”概念不同。竹叶石膏汤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证,而本案无口干等阳明里证,因此本案不属竹叶石膏汤证。

桂枝汤证的“时发热”与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不同,细读原文便可清楚。本案无少阳证,故不能用小柴胡汤。

所谓直辨方证,是指恰好见到《伤寒论》有所记载的症状,但实质仍是先辨六经,因为这种“时发热”,是在没有“口苦、咽干、目眩”的条件下判定的。

桂枝汤证被称为“太阳病表虚”,是相对麻黄汤证“太阳病表实”而言。“调和营卫”是同时存在表虚里亦虚,不存在只“表虚”或只“里虚”。

胡老在本案先用桂枝汤,后用桂枝汤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是因服药后患者的症状发生变化。初诊是桂枝汤证(表虚里亦虚的太阳病),而不是竹叶石膏汤合小柴胡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里亦虚(桂枝汤)。


胡希恕医案 例7 许某,男,47岁,病案号3752。

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泡增生多。

冯世纶教授解析: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麻黄三钱,制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医精诚独立全解:

初感冒2天,右头痛,自觉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即传统教材所云太少(太阳少阴)合病,即胡希恕先生所云表阴证(表虚寒证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但要注意,此处无发热症状,则笔者担心疾病是否完全入里而无表证?考虑到感冒两天的病因,患者又非高年,似乎可以考虑表证可能仍然存在。

口中和,不思饮,无里热证。

咽红滤泡增生多,此为医家所察,不知是否有可能有咽喉之热证,即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综上所述,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

笔者分析当用此合方,有点类似厥阴病的虚实错杂(上热下寒)之意,不知君以为然否?

反观胡希恕先生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川芎,用川芎似是考虑头痛而合用。有人说,这不是专病专药的思路吗?我认为,恐怕不能这么说,川芎与麻黄有异曲同工的祛实之功,在此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才可兼用专病专药的思路。

那么,胡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而我分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有何差异呢?《伤寒论》教材通常认为: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轻,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重。麻黄附子甘草汤,并未出现厥、利、吐等虚寒重证。——但是,笔者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亦未必一定出现厥、利、吐等虚寒重证,虽然比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重。两者的细微差别,笔者还有待深入思考。

咽红滤泡增生多,如何考虑呢?此是阴性病,还是阳性病?看少阴病篇里有咽痛之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诸证。单就常用的桔梗汤而言,桔梗汤证肯定是阳证而非阴证。虽然患者为少阴病表阴证,但表阴亦可转化为部分阳证。阴证、阳证并存,在临床中广泛存在。

[冯世纶教授点评:若以八纲释六经,则表证分阳证和阴证,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本案是单纯的少阴病表阴证,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太阴合病,即表里合病者,故不宜用于本案治疗。

咽红滤泡增生是局部病灶表现,不是辨寒热的重要依据。1926年上海霍乱大流行,章太炎、张赞臣是根据症状反应用四逆汤治霍乱,不是根据肠道红肿与否。

猪肤汤证、桔梗汤证、苦酒汤证等,亦不是据病灶,而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

阴证转阳证是有的,多是病向愈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伤寒论》全文,表证不是阴证便是阳证,例如《伤寒论》第20条,原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大发汗后变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即变为少阴病表阴证。]

辨证要点:虚人外感(表证+里虚)。

冯世纶按: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则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

体质强壮者呈太阳病用发汗解表治疗,因太阳病又分表实无汗(如例1)、表虚自汗恶风,发汗法又有所不同,例6即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汗解表。

而例7是体质阳虚明显的咽炎感冒,呈现虚寒阴性表证,即少阴病,解表须用汗法,但须加温阳强壮的附子等才能驱除外邪。这就是《伤寒论》表证分阴阳,即分为太阳、少阴,治皆用汗法而有不同的实质。

栏目主持:刘观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