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梅雨

 追寻那个蓝太阳 2015-06-26

  又到梅雨季节了。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一下就是几天。时间长的话,有可能是接连一个星期不停,很是叫人愁闷。人们整天整天的被雨闭在家里,不能出去劳作。只好聚拢一群人,打牌的打牌,看热闹的看热闹。或是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或是呆在家里看电视。总之,各自安排好自己,以打发无聊的时光。虽说梅雨来临,比较憋闷,却也是农人或鱼人休养生息的好机会。可就是苦了上学的小孩和我们这些老师。上学也大雨,放学也大雨。稍有不小心,到校或到家便是浑身湿漉漉的,没有半根干纱。在学校吧,也就那么的硬撑着上课。到家了吧,得马上换衣服。但有时候也会招来一些冤屈,多半是家长责怪孩子雨大不知躲雨,或是贪玩水之类的话。殊不知我们是有时间限制的,当然也是心急的缘故。特别是放学的时候,有些学生看到有同学开始撑着伞回家,心里一急,不管有伞没伞,冲进雨帘就是,人评审后的老师大声叫喊,也不回头。

  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梅雨。梅雨是我们江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一般是在六月六日至六月十五日间入梅,这段时间正好是江南梅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判定方法很简单,即中考前一个星期左右即为梅雨天气开始(我们江西中考定为每年的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就是端午节前后)。关于梅雨,古史资料是有记载的。《四时纂要》中是这么说的:梅熟而雨曰梅雨。陆游也曾有诗云:微雨轻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时开。至于梅雨这种特殊的气候现象,能不能和地中海气候现象相提并论,我想是不能的。因为近几年地理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后,我也兼教了几年的地理学科。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没有梅雨这么一说。教材只在有关江南的部分章节中有那么一笔带过的几句话。再者,本人是个文史哲滥猎的人,看书虽说不够深入,但看的书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所以我确信世界气候类型中没有梅雨这种类型。

     梅雨有干梅和湿梅之分。如遇干梅,则整个梅雨季节便很少下雨,造成干旱,严重的影响庄稼成长。不过干梅的年份比较少,十年倒有九年是湿梅。湿梅年份,下雨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句谚语:晴梅头,落梅尾;落梅头,晴梅尾。意即梅雨季节,前期没下雨,后期就要下雨;前期下雨了,后期多半是晴好天气。据我观察, 落梅头,晴梅尾的年份比较多。这也正好,在早稻成长时期下雨,有利于水稻的成长。当然雨水有点多,但政府部门会采取排涝措施,不会对水稻造成什么伤害。稻子熟的时候,正是晴好天气。刚打下来稻谷,只需两个艳阳天的翻嗮,金灿灿的稻谷就可以收仓归库了。农民们便可以一心的栽插晚稻或是管理旱地里的棉花。晚稻也因有了梅雨积剩的雨水而得到较好的灌溉,晚稻的丰收也就翘首可待了。除了干梅和湿梅之外,我们江南还有一种特殊的双梅。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六月初六打一雷,重新做过梅。遇到双梅的年份,那可不得了。一定是水涝成灾,早稻难望收获了。
    关于梅雨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1993年及1998年几年的梅雨。至于那几年是不是“双梅”年份,我不敢确定。只记得那几年的梅雨都特别大,并且很吓人。
    第一次印象最深的梅雨是1983年的梅雨。中考期间,特别是中考前一个星期,甚至还要早一点,梅雨是没日没夜的倾泻着。用大雨倾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下中雨只能算是雨停歇的时候。那年正好我初中毕业,要参加中考。我清楚的记得,6月15日晚上,校长在大雨中敲开我家的门。尽管他带领雨伞,但还是一身雨水,就是头发也湿漉漉的。他一边晃着头,又抖抖身上的雨水,一边对我爸(我爸退休比较早,当时是我们学校的退休返聘老师。)说:“接到上级临时通知,因为今年的雨特别大,我们双港乡的学生,不去莲湖乡考点考试。怕学生乘船时,遇到大风大浪,危险,谁也这个担不起责任,改为去团林乡考点考试。”他来是通知我父亲一声,让我父亲好有个思想准备。并要我爸通知本村的另外两个老师,他还要去通知其他村的带考老师,也让他们有思想准备。说完,一转身,又消失在夜雨中。第二天上午,我们考生到学校集中地时候,一位老老师和我们开玩笑说,自古以来灾年赶考出能人。要我们好好考,争取将来做个大人物。那时候的录取率特别低,当年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个考取了师范。另有一个上了体检线,但未上录取线。重点高中录取线比师范录取线低,但我们学校还是没有考取重点高中的。那位上体检线的同学复读,后来也考上了师范,现为一村小校长。我呢?人物可大了,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老师。要说官吗,倒也是,近30年的班主任,想来有趣。双抢的时候,雨是停了,可早稻的收成没了。只有靠近旱地,地势稍高的水田有些许的收获。其他的水田,特别是围湖造田的水田,汪洋一片到很晚的时候。
    至于1993年的梅雨,情形时最可怕的。那年的梅雨开始时,比1983年的下得还要大,还要猛,时间还要长。洪水高潮时,堤坝特别危险。特别是环保圩堤段(注:1.环保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人的名字。他在一次抢险中牺牲。我们这里的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牺牲的堤坝段,叫做环保圩。2.圩:我们这里读yu,一声。)发生了严重的滑坡,随时都有决口的可能。圩内各村,人心惶惶。那年我去抢险过几次,因为我个子矮,又是老师,我们村的父老兄弟都说我:“你一个书生跑到这里干嘛?不要被水淹了,还要我们救你。”言下之意是,我不仅帮不了忙,还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被他们说了几次,弄得我不敢去抢险了,只好在家了干着急。记得有一天晚上,爸爸对我说:“堤坝很危险,估计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说不定今晚都有可能。”要我去学校站占一间教室,准备搬家,但不能现在就搬,免得惹得人心惶惶。说着,留下妈妈在家了看家,自己抢险去了。我意思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是有过一次圩堤决口经历的。
    我的圩堤决口经历是在1973年。那时我很小,还没读书。对于当时下梅雨的情形,我是一点都不记得。只记得我哥哥及三弟在外婆家玩了一段时间,被舅舅送回家时,只有爸爸一人在家,那时五弟还未出生,不见四弟和妈妈。家里到处都是水。并且很深,水都快要把我的腹部给淹着了。小孩见水就撒欢,要玩水。吓得爸爸忙把我们送到地势稍高的老屋(二叔、三叔及几个堂叔合住的房子)里,老屋更有趣了。老屋的水不深,刚没过门槛。厅堂里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可乐坏我们了。我们兄弟几个就在厅堂捉鱼,挑大的捉。有一条大鱼,现在想起来,应该有两三斤来重。被我们逼到门槛处,快要捉到的时候,那鱼一蹦,跳到门槛外去了。望着大鱼消失的身影,我们觉得很是惋惜。爸爸看我们不自在,逼着我们上了木架子,后来又把我们送到岭上。原来我们生产队大多数人家都搬到岭上来了,十几二十家人家挤住在一栋低矮的烟舍里,孩子特多,妈妈和四弟也在里面。小孩多了,热闹也就多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生活上的困难和我们这些小孩没有半点关系。我们成天到水边捉青蛙,翻开逗杆找豆货豆芽,那会烟舍当饭菜吃。或是爬树什么的,只要不危险,大人看见了,不会说我们的。可小孩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当我们看到大人搁在水边,用来做脚的小船、木板、杀猪桶之类的,心里痒痒的。趁大人没注意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们推进水里,在水里划来划去,水面上也就飘满了我们的笑声。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招来大人的一通责骂。我们会灰溜溜的躲到其他的地方去,寻找新的乐子。那时候乐归乐,可从那时以后,我在饮食方面,有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到现在,我还不吃菜粥,一吃就呕吐;不吃豆芽,总觉得硬邦邦的豆芽味道挺难受的;不吃青蛙,不管宴席上的青蛙是多么香碰碰的,我是不会用筷子点一下的。
    我赶紧跑到学校,发现已经有人把东西搬到了学校的操场上。他们在谈论着是否可以砸开教室的门。看到我来了,一起围了过来。问我怎么办。我队他们说,教室的门暂时不要砸。如果大堤真的倒了,不用校长答应,砸开门就是。突然,一阵紧密的锣声划过夜空,紧接着是大喊大叫的声音:“快搬家哟,倒圩了!”真的,哗哗的水流声扑面而来,声音是那么大。霎时,整个世界混乱了。呼叫声、啼哭声、狗叫声,混合在一起,情景惨及了。我打开自己班的教室的门,让这些人把东西搬进教室,也给自己留了一小块地方,准备自己搬家。其他的教室,留给周边还需要搬来的人家。一个近万人的大村庄,这么十几间教室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慌乱了好一阵,忽又听有人说不是我们这边的圩堤倒了,是莲湖那边的圩堤倒了。可水声依旧那么响亮。 人们虽说稍稍有些心安,可毕竟还有些不放心。重要的是水声响了那么一段时间,却不见水涨起来。消息越来越得到确定,人们也渐渐安定下来。是莲湖的莲西圩堤倒了,湖水有所缓和,我们因此躲过了一劫,好悬!十几里以外的莲西圩堤决口,我们这里听得真真切切,水流的威猛可想而知。圩堤决口,叫人怎么不害怕。
   1998年是全国特大洪涝灾害年。98年梅雨下得比93年还要大,圩堤的险情比93年还要险。不过,抢险的情形没有93年那么紧张,因为部队派出士兵来支援我们。险情越严重的堤段,解放军战士越多。还是环保圩堤段,多处发生滑坡和渗漏。最严重的渗漏口,有古井口那么粗,水柱突然冲出一人多高,幸亏有士兵在场,还有专家的亲临指导。专家安排我们将鹅卵石装进蛇皮袋,士兵扛着蛇皮袋,扔进渗漏口。经过好一阵紧张的战斗,那渗漏口很快就堵住了。那一年,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沿岸地区,圩堤决口的地方很多,我们这里幸免于难,多亏有了人民解放军战士。至今我们这里的人仍念念不忘解放军战士,仍时常谈起当年抗洪抢险的情景,语气中对解放军战士充满着敬意。98年圩堤冬修,寒假期间,我也参加了。整整一个星期,我扁担未离肩的挑着泥土。兄弟也好,叔伯也好,都劝我偶尔也换换轻松点的事做做。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的挑着泥土,就连最照顾我的五弟也对我不解。我心里愧疚,98年的抢险我未参加,但我上过几回大堤,那险情至今我仍触目惊心,环保圩堤段最危险的坝顶,被波浪冲击得不到两尺宽。一个浪头过来,坝里便是一股水流。是人民解放军战士帮我们保住了大堤,我们自己的事,还有什么应该推脱的?
    1998年以后,就没见过大水。对于梅雨的大小,就不用关心了。现在,国家每年都专业的工程队来加固大堤。圩堤,正在变高、变大、变固。抢险,正从我们的思想中淡出。三峡工程启用后,我们鄱阳湖的水没见涨过。2012年,夏季的鄱阳湖比正常年份冬季的鄱阳湖的水还要少,以至鄱湖沿岸渔民夏季不能扑鱼。这在我的博客相册中,都是有照片记载的。对于这种情况,我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我们确实是应该感谢党。没有党的领导,98年我们这里可定经历一次水灾。是党,救我们出水灾的;一方面,像现在这样的情况,我倒希望每年的美誉能够适当的大点。不然,若干年后,鄱阳湖有可能变小或消失。也许,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2015.6.22日至26日于乐亭中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