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2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看见就非常 2015-06-26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致使一男一女当场死亡的惨烈车祸,尽管目前依旧是疑云密布,舆论也是激烈交锋,但在看过现场及全程视频后,部分偏激网友似乎已坚定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德系车比日系车安全,日系车铁皮薄又吸能,就是移动活棺材。”因此,各大评论区,不去关心宝马车主超速驾驶及马自达车主殒命飞来横祸惨剧反而指责马自达车主不会选车埋下安全隐患的是大有人在。在尚未有实验室或者测评机构及专业人士表示将有所行动,进行还原实验以消除偏见前,厘清事实的唯一方法还只能是通过科学分析,头条前瞻找到了这样的几篇文章,进行了编辑整理,现展现给大家。想说明的一点是,头条前瞻不是想借此站队,更不是马自达或日系的托,只是还原事实真相,借此也告诉车主及广大网友,行车安全,永远不在乎你的车,而在乎车主及车主对自身生命、对他人生命及对法律尊严的尊重与敬畏。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核心问题:宝马撞碎马自达 为何我们不能说马自达不经撞

一、@已被驾校劝退 《宝马 7 系撞碎了马自达 2 日系车铁皮真的有那么薄吗》

首先说目前的新闻报道中的事情经过,是宝马 7 系闯红灯撞到了正在行驶的马自达 2,据说当时宝马 7 系的速度接近 200 公里每小时。咱们就用最简单的初中物理的知识来算一下当时这辆 7 系的动能有多大,不会算的请自行看看初二下册的物理课本,谢谢。 (ps:最新报道是,宝马 7 系实为宝马 6 系,宝马当时车速据一线交警初步估测为 160 到 180 公里/小时,但最终还需要警方及相关专家的鉴定。)

速度 200 公里每小时,约合 56 米每秒;宝马 7 系即便是整备质量最轻的型号并且不算车上的人和物品,整备质量为 1910 千克,所以当时这辆宝马 7 系的动能大约有 2994880 焦耳。

来比较一下,中国的 PP89 式 100 毫米迫击炮,炮弹重量 8 千克,炮口初速为 308 米每秒,炮弹出膛时候的动能为 379456 焦耳,注意看,是出事时宝马 7 系的动能高,还是 100 毫米迫击炮炮弹出膛的动能高?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当然,车和炮弹比没太大可比性,现实生活中也有测试,有个老外就做了一个 192 公里每小时速度下的碰撞测试,测试车是前两代的福特福克斯,福特在安全性方面的口碑大家都知道,但在速度下,照样也是撞成了碎片。

这时候估计还会有人说:“即便是这么大的动能下,宝马 7 系依然没什么大损伤,马自达 2 都成碎片了,还是因为日系车铁皮薄德系车铁皮厚。”

好吧,接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撞击位置

宝马 7 系闯红灯撞上了正常行驶的马自达 2,撞击位置是马自达 2 的侧后方。侧面是所有车被动安全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宝马 7 系是正面大面积撞击,这个位置则是所有车被动安全中最强的地方。车头有那么长的空间来设计吸能区,而侧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扇薄薄的门。这个撞击位置,就算不是马自达 2,换成 POLO、嘉年华这类同级别的德、美系车,照样还是撞成碎片。

车重的巨大差异

我们生活中应该都有这个常识,一个瘦子撞向一个胖子,受伤的肯定是瘦子。重量的不同造成了各自的动量不同,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造成了重量小的那一方速度的急剧变化,从而引起弹性形变,造成人受伤,没记错的话,这是高中物理的内容。宝马 7 系车重接近 2 吨,而马自达 2 车重只有 1 吨出头。

就好像一个 200 斤的胖子快速奔跑撞向一个 100 斤的中学生,你说谁受伤。但如果这个 200 斤的胖子自己快速奔跑然后撞了墙,一样也受伤,这就好比视频中那辆福克斯,撞到一面坚硬的墙,自己粉粉碎,如果撞到一辆很轻的小车,那就变成小车粉粉碎了。

再往下说我也不想多说了,别在这说风凉话什么日本车铁皮薄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醉驾和毒驾的危害,以及反省一下自己的驾驶方式够不够安全。非要说什么车最安全,我只能说,不撞车最安全。

二、@吐槽鬼《关于南京车祸的二三事》

先来说说这件事件中哪些言论是体现了这个人基本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1、日本车不经撞,一下就散架了,越贵的车越安全。我们先不谈这个中国人民长期热爱的话题有多少合理性。就以这次事故来说,假设 730 的时速是 120KM/H,可算得动能为 1110888 焦耳。我们来看 IIHS 碰撞标准,侧面碰撞测试的动能是 289815 焦耳,也就说,即使时速是 120KM/H,碰撞产生的动能也是标准的近 4 倍。而当车速达到 160KM/H 时,动能是 IIHS 标准的 7 倍多。如果是 730 被马 3 从侧面以这个时速撞上来,后果会好一点,但不会好哪去。后果会好一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730 比马 3 足足重了 600 公斤,好不到哪去是因为毕竟你只是 730,你不是渣土车,不是集装箱车。这也是交警们常说的一件事,再好的安全措施,你开到 140 以上都不能保你命。我这个描述和计算其实并不严谨,对于这种事,有专门的碰撞动力学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下,先从乔纳斯的那本教材开始入门。其中就有对车辆撞击过程的模型建构,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对于键盘侠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刺激,是直面黑暗的感受。所以还不如用简单的,不严谨的数据告诉他们,这样子被撞上,换谁都完蛋。

7、速达到了 200KM/H,并不再接受任何低于这个数值的车速。交警居然说他没有狂奔,当我们瞎啊,车都撞成那样了,还只是比其他车快一点。车速 200 消息源是哪里?现在有人能说的清么?我反溯了一下,是来源于目击者称~~~目击者称~车速大概有 200。当时听说是就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是事发地的卫星地图。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他怎么能在一条非快速道路的城市路上开到 200,还一路狂奔过来的???不大现实啊,后来警方通报也说了,行驶轨迹的几个路口,他都很正常的等候红灯 (当然,这个也应该公开,尤其在现在围观编剧群集的情况下) 警方的通报和目击者,编剧们的说法,前者可信度更高,因为后者在国内目前不用担责啊,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按照警察的说法,看了下行驶方向的前一个路口,到这个路口的距离是 340 米,按照 730 的百公里加速 8 秒,假设全程都是按照油门全力输出,均匀加速来算,到路口的加速过程有 14 秒,按照这个加速度,此时的时速为 175.014KM/H,也就是说,在一切条件都是最理想的情况下,他奋力而开到这个路口的最高时速也不过是 175KM/H,当然最终结果还要等警方认定,只是通过一些假设的计算,说明一下,在这个距离开到 200 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是从监控视频来看,你要说这个速度并不高,也不大可能,但我们前面也计算过了,即使 730 只有 120 公里的时速,也完全足以从侧面将马 3 撞的粉碎,更何况这个最终速度很可能高于 120。目前公开的监控视频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根本看不到宝马撞击马 3 的那一瞬间,撞击实际发生在画面外,我们看到的是已经被撞飞出来的马三。

3、车透社《宝马撞碎马 2 的南京惨烈车祸,日系车该否喊冤》

为何这辆马自达 2 会碎成这样?

这恐怕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事:日系车安全性问题。

这次碰撞是宝马 7 系的车头正撞马自达 2 的侧面,这种情况马自达 2 是很吃亏的。首先,这辆宝马 7 系的的重量接近马自达 2 的两倍;其次,宝马 7 系的用坚硬的车头撞马自达 2 薄弱的侧面,要知道,所有乘用车都承受不了太强的侧面碰撞。也就是说,这就注定了这辆马自达 2 车内乘员的悲惨结局。

即便是换成其他品牌的车,车内乘员也很难在这个事故中生还。至于会不会碎成这样,这就不好说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车的车身强度的确有点低。如果高强度钢的比例提高、结构再优化、车身制造工艺再考究些,应该不会碎成这样。

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 说德系安全日系铁皮薄是不懂物理学

最后一起看看网友的补充:

@稻草人奇遇记:从物理角度来说,肉掌硬度不敌砖头,当砖头静止的情况下,肉掌劈砖达到一定速度与角度的情况下砖头必然碎裂,而肉掌无恙。当然也可以抄起砖头砸肉掌,静止不动的肉掌会无恙否?那些只懂得喷车系铁皮厚度的人还是回学校补习一下物理知识吧……

@wzw_234:看问题角度都不够全面,并不是说,时速 200 被侧面撞死,即便换成什么车都一样会死,就不构成说日本车不安全的证据了,这明显是忽略了一个事实,你们看看视屏,发生碰撞日本车是直接炸开的,时速 200 发生碰撞,撞到稍微有抵抗力的物体存活率都几乎为 0,而宝马车主竟然活下来了,再看看宝马车最后的车况,根本不是跟个车撞完应有的状态,如果换一个稍微硬一点的车怎么会是这样的画面。这件事情,我们不该把重点放在车辆安全性,但你要非要去追究安全性,还要给日本车来个证明,那更不值得了。

@瀂家军技术指导互瀂娃:200 千米每小时,大约就是 56 米每秒,宝马按 2 吨质量,动量就是 112000kg?m/s。撞击时间按 0.2s (可能都没有) ,根据 mv=Ft 可算出:F=560000N。一瓶矿泉水大概是 5 牛顿 (N) 力。这比五马分尸的力大太多了,得亏还有个马自达,要不连尸体都找不见。。。。就算是坐在坦克里被这么撞击下,那感觉就像是被人用钢管抽了一下。

注:头条前瞻综合牛车网、车透社、@吐槽鬼等文章编辑整理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