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庆2500周年·历代名人(甲篇)(14)】——徐铉徐锴:“大小二徐”

 青梅煮茶 2015-06-26

徐铉徐锴:“大小二徐”

徐铉(916—991)

  字鼎臣,号子冉,扬州广陵人,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十六岁时仕吴,为校书郎。李昪代吴称帝,建立南唐后,徐铉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通署中书省事、尚书左丞、翰林学士等。宋太祖灭南唐,铉又随后主李煜归宋,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主持《说文解字》的校订工作。
徐锴(920—974)

  字楚金,徐铉弟,精通文字学,只仕于南唐,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也是宦海升沉,坎坷不平。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 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徐铉、徐锴系汉孺子穉后裔,徐铉八岁、徐锴四岁时父卒,兄弟二人禀资敏悟,在母亲的教育下,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严谨治学的习惯,读书涉猎广,少时就善为文章。《宋史》441 卷载,徐铉10 岁能作文,徐锴很小就负文名。二人皆精于小学,显名于文,工于书法。世称兄弟二人为“大小二徐”。
《说文解字系传》
批驳李阳冰“妄说”
  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后人称为“大徐本”;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后人称为“小徐本”。《说文解字》成书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辗转传写,出现不少错讹。唐代以诗取士,又定楷书为字体的正宗,《切韵》《玉篇》应时行世,以小篆为主体的《说文》渐趋湮废泯没。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篆书家李阳冰刊定《说文》,修正笔法,但他擅改原文,臆说《说文》的一些解释,违失本真。此后,李阳冰的刊本风行一时。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对李的刊本予以批驳。其书共四十卷,对李刊本《说文》的差不多每一条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批驳了李阳冰的“妄说”,开探求文字的引申义、假借义的先河,并注意到从声音上来考求字的意义。他从隋唐五代的语音去推求字义,这是他在文字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即“因声求义”。《说文解字系传》还对《说文》部名及有关人事的专名作出了解释。以《周易·序卦传》阐说了《说文》540 部次序的先后;按义类解释“数目”“干支”等字作了探讨;探求“天地”“君臣”“父子”“忠孝”“爱恶”等名称的由来;用六书理论分析字形。
《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
校订《说文解字》
精加详校,垂宪百代
  徐铉主持校订的《说文解字》,完成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这个本子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慎《说文解字》。徐铉在《进说文表》中说:“有宋膺运,人文国典,粲然复兴。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当由古法,乃召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这就是说,校订《说文》是奉召行事;复兴人文国典,先抓“六艺之本”的文字;而文字的准则合乎“古法”的《说文》,校订的要求是“精加详校,垂宪百代”。
后人评价
大徐校改较多,小徐沿袭旧书
  大小二徐对许慎《说文》的改动,后人多有评价。王力先生评价二徐时说:“大徐本《说文》有两点值得称道。第一是他做了精心校订的工作。正如大徐本后面所附雍熙敕牒所说的:‘许慎《说文》起于东汉,历代传写,讹谬实多。六书之踪,无所取法。若不重加刊正,渐恐失其原流。’大徐这样判别是非真伪,也就是对后人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第二是他写了《说文新附》。这不是一部单行的书,而是把附加的四百零二字分别插入各部的后面。我们今天看《说文新附》,能够考知汉以后唐以前产生的新词、新字,大徐的功绩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大了。”
   “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书成于大徐本之前,所以大徐本还受小徐本的影响。”“许多人以为小徐的学问胜于其兄(如《说文解字系传》原跋所说),主要是由于小徐有他的创见。差不多每条都有‘臣锴曰’,表示了他自己的看法。大徐可以说是述而不作,小徐则有述有作。当然小徐的‘作’也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有根据的…… 小徐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许慎《说文》,这是大徐所比不上的。就版本的观点上说,二徐各有得失。小徐沿袭旧书,往往记录异文,大徐则校改较多,有些地方是改错了的。两书比较着看,并且结合唐人注疏所引《说文》,才可以恢复《说文》的真面目。”(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文学方面
战乱亡国之际,著作多遗失
  在文学方面,二徐也颇有造诣,特别是徐铉著述颇丰,著有《江表志》《骑省集》等文集30卷。徐铉入宋后,还奉诏参编了两部大卷书籍:一部为《太平广记》,该书采摘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常为文学家采用,考证家也多从中摄取资料;另一部《文苑英华》,是考证唐代文学作品的渊薮。徐锴著有文集、家传及《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等。遗憾的是,他们身处战乱亡国之际,著作多遗失,特别是徐锴死于亡国之时,遗文丧失殆尽。徐铉的诗作开创了宋初白体诗派。
《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

书法方面
擅长篆隶,自成一家
  书法方面,兄弟二人也卓然为名家。徐铉擅长篆隶,厚润流利,妍雅自然,臻于妙境,自成一家,并工于隶书,有《篆书千字文》《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世人谓徐铉字如“屋漏痕”“锥画沙”,作为当时全国通行的正规文字,被广泛铸于钱币之上。当时士大夫得其字者,无不以为珍品,往往当作效法的楷模,其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已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其行书代表作《私诚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徐锴也善篆书,有千字文刻石传于世。
  开宝七年(974),面对南唐江河日下的国势,徐锴忧郁得病,七月卒,年55岁,赐礼部侍郎,谥号文。徐铉在淳化二年(991),遭诬陷,被贬为静难行军司马(属邠州),因邠州寒冷而得病。次年八月二十六日,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嗣后郁郁身亡,享年76 岁。徐铉殁后葬万载县城东北清泉山,石刻“徐将军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