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名人理寒石生前死后事略

 文化龙乡 2015-06-26

  理寒石是西华县人,原名是李鬯和,字卿云,号寒石,而以号名世。

  吴中奇在《理寒石传》中写道:“先生甫龆知学,即补邑博士弟子(秀才的别称),有重名。”意思是说他在换牙的年龄就知道在学习上下工夫了,后来考上秀才。其文才当时在全县很有名气。“于书无所不览,而能不汩古人句下。居恒多病,弱不胜衣。”这说明他读书很多,又能消化吸收,不被古书中的内容和思想所束缚。但少年时虽然爱学习,身体并不怎么好。 

  他求学时认西华县的胡然为师,学问日进,学成后又在西华县讲学。

  他平生专注治学,“所为诗文,奇情异致,海涌山立,自成一家。”为当时朝野所重。“壬午乡试未解名,癸未钦命补俊,盖异数也。”他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参加乡试,但未能中举。由于他的学问知名度很高——“才名彻帝坐”——连皇帝都知道他是个诗文俱佳的奇才,第二年崇祯帝特批补录李寒石为举人,仍算壬午榜。这个“异数”,就是指皇帝给了他很高很特殊的礼遇。

  那一年,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之际,李自成重视网络天下英才,因慕李寒石大名,派人请他赴西安就任高官,而李寒石借口有病,坚辞不就。当时全国三大儒学家之一的辉县人孙奇逢称李寒石为“鲁仲连后第一人。”

  李寒石认为李自成反清为天理所不容,耻于和李自成同姓,于是他及两个弟弟、儿子改姓为“理”,表明他与李自成势不两立的立场,并强调此“理”为天理之“理”。

  当时,为河南参政、守开封的张浚玄与理寒石是相知好友,他多次向哥哥张蓬玄推举理寒石。当张蓬玄奉命任苏州巡抚时,念及其弟好友,乃奏请朝廷恩准,荐寒石为监纪推官。于是,理寒石赴苏州就职,为张蓬元掌管文案并参与军务。吴中奇在为理寒石写的传中说“以才简授苏州府司理,兼划浙直兵务,寻监楚豫军”。

  理寒石在苏州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政声甚好。《陈州府志》载:“监纪苏州,凡告谕皆朱书,为政五日,有神君之称。”《西华县志》载:“李自成犯阙,奉母走金陵,巡抚张蓬元荐授苏州府推官充监纪,深倚之。兼赞划浙右兵务。寻监楚豫军,和戢兵戎,纪律严肃。”

  好友韩愈程说他在苏州“有所推问(推究讯问)无不允当。而谋议大事多引经传以为证,张公大倚重之”。

  1645年初,好友韩愈程到吴会相访,他对程坦陈心迹:自认为一介书声,所好在做学问上,做官并不能得到快乐,因兵荒马乱,老母无所养,更因国难当头而难以辞官。临别他写诗赠与程。

  清军攻破北京后,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成立南明政权。任东阁大学士(即宰相,当时又称首辅)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马士英即调理寒石任职方主事,负责军队编制征讨,与当时南明军事重臣史可法共同执掌军事。

  1645年春天,当时权倾朝野的马士英策化了全城官民举行兴师动众的活动——春游,以宣扬南明治理半壁江山之功。理寒石考虑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一周年之际,这样做既不严肃,又有损国仪,立即写了《上东阁大学士书》:“顷闻老师有郊垧之游,沐浴春风,诚可嗣响,舞雩雅步。但今日属烈皇帝忌辰,老师相才出门,全国观瞻,伏祈可缓日,以全金精美玉之品。某仰知遇之恩,无可为报,惟有不欺寸心,以事函席而已,不识忌讳,何任悚祝,望三思。”让马士英“以全金精美玉之品”,这在当时来说是需要很大胆魄,其为人耿介可见一斑。正如人评“性情刚正,不阿权贵”。

  当南下清军进逼江淮之际,马士英等命史可法赴扬州作战、理寒石主持楚豫军事,各率大军决心死战。史可法在扬州城破之时战死,清军攻破南京后,弘光皇帝遇害,马士英也被清军所杀。而唐王朱键正又在福州继皇帝位,继续南明政权,号召南方军民守地抗清,理寒石随军转战江浙。他在战乱中见到韩程愈,理寒石“愀然不乐,形容亦大憔悴”。清军南犯,韩随理寒石奔走。当江西虔州(今赣州)危急时,理寒石奉命驰救,率南明军奋力守城。终因大势已去,在清军入城之时,自坠城楼以身殉国,保全了民族气节。他的好友韩程愈当时也在城上,对他的自殉看得清楚,并为之料理后事。吴中奇在传中写道“其友韩程愈葬之东郭外”。

  理寒石自殉后,很多人不知他的下落,有人说他泛海访问日本,在那里当了日本国王的老师,不回来了。韩愈程闻此谣言,为正视听,写传述实,说他“好古嗜奇,博闻强记,须髯如戟……外柔内刚,语平守奇”。对他的生平作了记述,最后写道:“……兵既至而虔州乱,城亦将陷,寒石度不能济,乃从城上投下,死之。”

  理寒石死后,其长子李习、次子李溥奉祖母离虔州北返故里。

  理寒石平生著述很多,经战乱后散失了不少。他死后,辉县孙奇逢以天下大儒,领袖群伦之资,致书西华县县长左国桢收存其遗稿。得《沙水需言》、《天经虞华集》、《五伦图》、《赤城图》、《吕左升传》、《郑烈女传》诸作。理寒石弟弟理安和的孙子作了最后的整理,刻印《理寒石文集》三卷行于世,2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又散失殆尽,经西华文人凌保生多方搜集其诗文著作,与其他两位西华文人的文稿合编为《西华三先生文集》。

  进入清朝统治时期,西华乡绅文人、黉学学子和理寒石的后人不忘前贤,为理寒石建祠祭祀之呼声不断。在该县任教谕的许昌人张仲涛秉笔直书,写成《请祀理鬯和公状》一文,提交西华县长,让县长请河南省提都学正审批并请求赐写匾额。

  张仲涛在文中写道:“呈为公举忠烈先哲,恳恩转申,俯准奉祀,以式风教事……考其生平,自幼而壮而老,峥嵘豪侠之气,光日月而丽山河;谈其著作,由诗而赋而文,奇倔傲兀之才,泣鬼神而惊风雨。所撰有《腹园遗草》、《沙水需言》、《虞华集》、《吕左升传》、《郑烈女传》等书。虽薄蚀已久,散帙遗编,不无亥豕鱼鲁之误;而灰烬所余,片锦半豹,皆有琮璧琬琰之色。藏名山而传其人,常留风采;备轻轩而登柱史,贮会龙彰。第思忠魂茫茫,白骨与青磷俱化;夜台渺渺,碧血与白露齐湮……今合学公议:招魂置主,深仰止于高山;捐资修祠,奉俎豆于桑梓。复思幽光潜德,必须大人之品题;而春祀秋尝,当有后裔之供奉。缘此,公举嫡孙理宗,少年老成,不愧贤嗣。叩乞本县老师恩准,申详宪大宗师赐之匾额,抒藻焕龙螭之润;准给奉祀,恩光流河汉之波。则顽廉懦立,感激于风俗人心;而义士忠臣,鼓舞于天下后世矣。”

  当时,清朝在政治上对汉族歧视,对汉人知识分子更是实行高压政策,对于像理寒石这样坚决抗清的知识分子,更不会重视,如果省里批准此事项,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不论是理寒石的孙子李宗,还是乡绅学子,还是教谕张仲涛以及西华县长对建祠祭祀一事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难免不了了之的结局。

  (黄泛区农场  李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