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谁在守卫圆明园?

 唯二之选 2015-06-27

公众号:数字圆明园 (已授

1860年10月6日夜晚,侵华法军抵达圆明园,由大宫门进入。也许是遇到的抵抗过于微弱,法军不由产生了疑心:园子里面八成有埋伏。于是法军到了出入贤良门(二宫门)前,先派人翻墙侦查情况。结果两名士兵刚翻上墙头,就被园内的守卫用弓箭和鸟枪打伤!见此情形,法军指挥官更加确信——圆明园里有大量清军伏兵。于是,法军集中兵力和火力,进攻贤良门。没想到,打开大门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区区二十余名太监!

这着实让法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法国凡尔赛宫的兵力接近两万,而眼前这座“东方凡尔赛”的守卫竟只有二十几人?毫无悬念,在法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打击下,太监们的微弱抵抗很快被扑灭,最后全部殉难。

图为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墓碑,现存于圆明园展览馆内。据碑文记载,1860年10月6日晚,任亮带领二十余名技勇太监,在圆明园出入贤良门与法军交战,寡不敌众,全部殉难。而他们竟然就是当时圆明园的全部守卫力量!

虽然最终不敌法军,但这些太监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不同于一般太监的矫健身手与组织纪律是从何而来?原来,这些太监,叫做“技勇太监”,是从太监队伍中挑选的一些身材高大、通晓武艺者,其中一些精锐更能贴身保护皇帝的安全,称为“御前上差”。所以,他们在正大光明殿的贤良门守卫,抵抗侵略,并非偶然。不过此时偌大的圆明园,他们竟然是唯一的抵抗力量。难道圆明园的安全,一直都是依靠几十名技勇太监来守卫的吗?

当然不是。圆明园不仅有大量的守备部队,日常治安措施也非常细致严密。

雍正即位后,圆明园成为紫禁城外的第二政治中心,清朝皇帝在此园居理政,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圆明园。皇帝御驾之处,怎能没有大量护卫?

首先,皇帝的“贴身保镖”——大内侍卫们,要分批轮岗到圆明园值班。清朝规定,侍卫亲军分为六班,每12天为一个周期,这12天里的前4天就是在圆明园值宿。他们在圆明园值宿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保证皇帝本人在园中的安全。

清朝皇帝的“贴身保镖”——大内侍卫们可不是吃素的,战斗力爆表的侍卫亲军轮番到圆明园值班,是皇帝在园中安全的重要保障。

除了皇帝身边这些侍卫亲军,清朝的国家兵力也开始向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倾斜,这就形成了“京西外三营”。其中形成最早、兵力最多的,就是“圆明园护军营”。建立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圆明园护军营,额定的兵力达到5700人,而这些士兵都来自八旗精锐,实力可谓强大。圆明园护军营还有一部分辅助兵力,叫“内务府三旗”。内务府是清朝皇室的管家机构,这三旗的士兵都是皇帝的“自家奴才”——“包衣”,因此也被称为“包衣营”。抵抗法军的二十几名技勇太监,就属于“包衣营”。以上这些圆明园护军营的总兵力有6000人之多!此外,清王朝的精锐部队——蒙古骑兵,也用于圆明园的守卫,据说现在圆明园西侧的“骚子营”就曾是清朝负责护园的蒙古骑兵的营房。

图为圆明园护军营布置示意图。图中蓝色图标部分为圆明三园,八旗护军营(红色图标)驻扎在周围,而紧邻圆明园西侧的为精锐的蒙古骑兵兵营。

不过,看看圆明园护军营具体部署的位置,就能知道,这6000多士兵,可不是像白金汉宫门口黑帽红衣的卫兵一样,是给圆明园守大门的。除了部分包衣营布置在园内,护军营的大部分兵力都驻扎在圆明园周围,没有紧急状况不会出动。

但这不等于说,圆明园平时的安保没人管。相反,圆明园的治安管理工作相当严密。

圆明园的总管太监是御园安保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手里掌握着一份记录园内所有人员信息的档案材料,陌生人根本没法进园;各地的贡品要送至圆明园,也要先由总管太监彻底验看之后才能放行。

当然,进出圆明园,也不能只看脸,而是要有凭证的。从1757年开始,住在园中的人必须佩带标志身份的腰牌,没有这个“通行证”,就不能进出圆明园。圆明园有时也要接待一些访客,这些“生人”怎么出入御园呢?除了要严格验明正身之外,还要密切监视他们的行踪。访客必须从同一个门进出,出门后的行踪,也尽在圆明园管理人员的掌握之中。

即使在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掠后,进入御园的程序、规章也丝毫没有松懈,一旦违反,后果严重。1896年,从国外考察归来的李鸿章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问安,曾想顺便到圆明园游赏。但守卫不但没有因为李氏的位高权重而放行,还指控他擅入圆明园。李鸿章的政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以此为由,顺势建议光绪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最后还是慈禧对他网开一面,才只以罚俸一年了事。

即使在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想要进园游赏的李鸿章(上图)还遭到守卫的拦阻和指控,险些遭到严惩。

圆明园不但不好进,想“出”也不容易! 1774年的一天,有个名叫二格的西洋楼杂役,因为不堪忍受主管的笞杖毒打,企图翻墙逃逸。结果被巡逻的警卫逮了个正着,受到了鞭打三十的重罚。这还没完,负责这次逃跑案件的官员,把案情报给了乾隆帝,乾隆毫不客气地判决:先打一百大板,再流放千里。好在二格还有个满人的身份能够抵罪,最后戴了俩月枷锁,幸免于流放的命运。

然而,如此充足的兵力、严密的安保,最终还是没能保护圆明园免遭反复劫掠的厄运。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国势衰落,圆明园的安保变得只是虚有其表。150年来,并没有狂徒胆敢大肆进攻圆明园,强大的侍卫亲军和护军营毫无用武之地;而1860年英法联军的入侵,让这些军队终于派上了用场,可等待他们的是一边倒的惨败,他们给侵略者造成的麻烦,也并不比贤良门内的二十几名太监大多少。圆明园被烧毁之后,多处园墙坍塌或损毁,安保工作只能勉强维持各门的守卫,而各路人物到处翻墙进出,防不胜防,越来越难以遏制。曾经守备森严、密不透风的圆明园,同园中的华丽建筑、精美器物,一起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八里桥之战,清军骑兵虽然英勇作战,最终还是遭遇惨败。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的背景下,投入的守卫力量再多,也难以挽救圆明园毁灭的命运。

--关注公众平台'数字圆明园',尽享最权威的数字复原、最独特的历史解读、最实用的游园攻略、最有趣的探秘路线。欢迎开启圆明园奇幻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