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

 独孤九剑申 2015-06-28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与西方之比较

1、“述而不作”:孔子本人讲他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新和创作,这与西方哲学不断追究终极正好相反。

2、“微言大义”:就是用很少的文字把自己重大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在西方逻辑反思表达为逻辑的细致运用,证明过程及其繁复。

3、“社稷关怀”:就是中国关心的都是人伦社会问题,跟西方关心的主要是自然学问题和科学问题完全不同,虽然西方哲学也涉猎人伦社会问题,但比重大不相同。

   中国独特的地理物候条件(封闭地貌,黄土易耕植,地少人多等)、文字的具象化导致中国文化偏向于具象思维和人文社科,西方环地中海开放地貌、拼音文字导致其文化偏向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纯逻辑上演动,具像思维是在直观上演动,因此这两种整个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认为“知行合一”,朱熹有一句话叫“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的最佳境界就是它能够用。请注意朱熹是中国文化的第三祖师爷(孔子、孟子、朱熹),从明代以后朱熹成为经学的总代表,朱子尚且说这样的话。

   可是大家知道西方文化偏偏认为凡是能用的东西,凡是直观的可以使用的学问都是匠人的东西,绝不是学者去关心的东西。这种偏重实用的思维模式直接导致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中没有缔造出“逻辑学”这门学问。孔子弟子总结老师时候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这四样东西在孔子看来都是“异端”,因而孔子一辈子从来不讲这四样东西。孔子有一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如果一个人总是钻研那些跟常识不一致的东西,他就认为这对人类是有害的,而古希腊哲人恰恰兴致勃勃的追问这些东西。

    正因为这种思维差异,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一个文化有普及性这个文化才有价值,倘若一本书写的晦涩难懂,大家当然的认为这个书对世界的影响一定很小,一本书写的俗读读者量很大,就认为它对人们的影响大。表面上看如此实质上恰恰相反,我们看看人类文化史,西方学术的做法是纯逻辑的推演,绝不跟实用相关,结果它探讨了人类知识领域在一般人不能涉猎的那个边缘上的突破,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知识范围,比如,祖冲之做圆周率比西方早几百年,但仅仅是为了解决生产中需要用到圆周计算的问题,而欧几里得做“形论”却是为了解释世界的本体,由此得以看出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别之大。


中国文化学习坊 王东岳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