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县文化产业的历史渊源

 李老四 2015-06-28

华县文化产业的历史渊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先进企业的作用: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成为起到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陕西的华县,古时称华州。位于十三朝古都——长安。东出长安第一州。历史文明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州是州治所在地,长达1360年的历史,在人类发展的物质文明进程中,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其中新石器初、中期遗存的陶器文明史,长达7000-5000年的文明史。生活在华州大地上的先祖们,为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华县的皮影、黑陶、面花和粮食字画等手工工艺品,其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中的艺术品和收藏品,文化价值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商品和高雅的艺术欣赏品。亦成为华县对外展示厚重历史、人文实力的重要方面。

华县皮影、黑陶、面花、粮食字画的历史渊源。

(一)华县皮影。

据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华县是陕西省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典型代表,其雕刻细腻精美,演技奇妙精湛,唱腔委婉一绝,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追根溯源,华县皮影诞生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华县皮影雕刻工艺,至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其雕刻手工工艺作品,主要应用在表现表演艺术方面,用量相对较少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深入,雕刻皮影手工工艺作品,不仅仅是用于表演上,主要面向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用于欣赏、收藏方面,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需求量猛增,促进了皮影人物、景物雕刻工艺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全县的皮影文化产业强劲态势。皮影雕刻已形成产业化,以汪天喜、薛宏权、张华州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全县从业人员达800余人。华县皮影,经泡制、刮毛、去脂、绘画、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造型独特,雕镂精细,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具有阳刚、阴柔、幽默之情趣,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极高。作品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和国内市场。华县皮影,被文化部命名为“皮影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县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将华县皮影确定为华县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

华县皮影雕刻艺术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磨砺,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是可以叫得响的地方品牌了!

(二)华县黑陶。

资料显示:人类在长期的与大自然作生存斗争中,不断地适应大自然和创造生产、工具改造大自然,以求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促进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生产、生活中,广泛地使用了陶器,就是人类生活中最早必须的、生活用品例证。

创造、使用,生产、生活中的陶器,最早起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也即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繁荣时期。时间距今在7000-5000年之间。是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有釜、钵、罐、盆、盘等。这时黑陶已出现,陶器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盛装液体流质物体的。学术界则名命为“河姆渡文化、即:细石器文化”。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典型的代表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5000年历史。而1955年在陕西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发现的,先民们使用的陶器,有一件鹰鼎,陶鼎塑成了一只鹰的形象。还有雕有玫瑰花和飞鸟驮太阳图案的陶器。通过科学的碳14测定:泉护村遗址距今已6000多年。半坡遗址文化同属仰韶文化遗存。这个时期陶器,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使用的陶器,已不在是简单的实用价值,在陶器外部刻、画了许多美好愿望的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物质文明赋予了精神文明的文化内涵。也标志着人们把美好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用品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这一艺术创造,就是今日黑陶高雅的欣赏文化价值的最早前奏曲。

改革开放的大潮,从文化角度上,再次唤醒了沉醉几千年的黑陶文化,在华州大地上的迅猛掘起和飞速发展机遇,迎来了黑陶艺术的春天,把纯使用价值的陶器和使用欣赏价值参半的陶器,上升至黑得稳重、黑得神密、黑的高贵的纯文化艺术收藏品,使潜藏了5000年前的陶艺文明得以发扬、创新、传承!

华县黑陶,经过3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成为“国礼”飞出亚洲,走向世界。一件黑陶成品的出炉,要经过大小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才能把红胶泥粘土,历炼成高雅、珍贵的黑陶艺术品。主要工序有:选土、晒土、筛土、淋泥、蒸发、成泥、揉泥、拉坯、修型、刮光、压光、绘画、雕刻、风干、入窖点火烧制,高温渗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普通的红粘土,经过艺术的美化加工、火的历炼,才能成为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铮铮有声,质地细腻,做工考究,古朴典雅,更具欣赏收藏价值的黑陶艺术品!”这个加工制作过程,使精致细腻、美观、大气的黑陶工艺品,早已摆脱其自身固有的生活实用价值,堂而皇之地进入高雅艺术品欣赏和收藏行列中来!成了纯粹工艺品,供人们精神享用。

华县黑陶,发展至今。已有2家专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220多名艺人的专业队伍,呈现出新、老交替,人才辈出,代有传人的专门从视黑陶文化艺术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团队。为传承发展华县黑陶艺术做出了巨大的文化贡献。

(三)华县面花。

在广阔的我国北方各小麦产区,把小麦作为粮食作物栽培种植,并加工成面粉,进而加工成各类面食食品,供人类维持生命活动之需要,较早始于新石器时代。华县属于北方冬小麦黄河流域小麦主产区之一,其面食文化相当发达、历史悠久。特别的面花制作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历代相传,继承发展,面花制作艺人,民间储藏量极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制作水平也不断发展进步。使面花文化走向市场成为商品,走向历史的辉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华县面花展进北京在中国美术展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学者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华县面花远销省内、外,带动面花经济的健康发展,走上了公司加农户的健康发展之路。

面花形式,多种多样,有形无声的面花工艺品,传递承载着人文信息的无声传输和交流,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文化含义。其制作工艺,在民间极为普遍,群众参与基础深厚久远。

形成一种文化,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才能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面花文化,是华县地域文化中的品种之一。

(四)华县粮食字画。

华县粮食字画,是生活在古郑国华州大地上,具有5000多年文明积淀的勤劳聪慧的华县劳动人民,在21世纪的一种伟大发明和伟大创造。曾被文化学术界一致认可为:“中华一绝”和“中外粮食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何为粮食字画?就是以普通的五谷杂粮粮粒为原料,经过严格的筛选、浸泡、熏蒸、烘烤、风干、凉晒、窑藏等防虫、防腐、防风化技术处理(仍保持原粮粒自然色泽),以构图、仿形、色彩名暗选配的临摹手法,粘贴成为富有立体感的精美艺术品,赋予普通粮粒更深刻的文化含义,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审美需求,使精神的反作用力更强烈地作用于物质生产,促进物质生产更大的发展。

华县晓宇粮食字画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短短的五、六年间,发展迅猛,合作社社员就达360人之众,注册资金30万元,设立5个培训生产基地,5个生产网点,社员年人均收入达万元。生产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书法等系列作品,远销西北、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展示了新的文化品种的文化活力和无限生机。

如今,华县传统手工艺品,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潮中,华州皮影,除少量用于表演艺术外,大量的用于工艺美术品。作为商品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受到世人的喜爱。这一点,也刺激、拉动了皮影产业的迅猛崛起和发展。而黑陶工艺品、面花及粮食字画,也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陕西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李吉超

                     2015-6-28修改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