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60.核裂变可能始于中子衰变

 王东镇 2015-06-28

3560.核裂变可能始于中子衰变

2015.6.28

分析核电站事故的放射性污染物,我们总会发现放射性碘与放射性铯的身影。碘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53号化学元素,铯是第55号化学元素,也就是前者拥有53个质子,后者拥有55个质子。而核裂变通常伴有阿尔法射线,也就是氦核的释放,氦是第2号化学元素,有两个质子,它们的质子数目相加是110,难道裂变源是第110号化学元素吗?

我们知道核电站使用的核材料主要是铀235与钚239,只有核废料中可能存在相对高端的第110号化学元素,难道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物都来自核废料吗?或日本福岛核电站、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都在使用非常高端的第110号化学元素发电吗?

铀元素有92个质子,钚元素有94个质子,氦核的释放可能引发临近原子的核聚变生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数量是递减的,提纯非常困难,存在时间也相对有限,怎么可能成为核电站事故中放射性材料的源头呢?于是我想到核裂变可能伴随中子的衰变与质子的形成。

我曾经以为原子形成于核力,而核力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分析质子,确有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但只有一个正负电子的对偶聚集,不足以形成强大的核力。中子呈现电中性,自身可能存在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具有磁性,与质子之间不存在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形成原子的所谓强作用力只剩下电磁作用力一种可能了,因为质子、中子都形成于光子的聚变,而光子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聚变产物具有类似物理属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质子、中子有五种排列组合,也就是氢同位素的三种存在形式与氦同位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成为所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基本单元,所以我称它们为带有基本粒子性质的化学元素。

氢、氦同位素可能同时形成于正负电荷的聚变,所以同时成为宇宙射线的主体成分。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可能不是来自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而是来自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氢、氦元素的过程。氢、氦元素的形成不会产生光子,也不会产生燃烧现象,只有正负电荷的聚变和化学元素的裂变可以产生光子和燃烧现象,燃烧现象其实是光子的形成过程。

通过氢、氦同位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质子最多与两个中子结合,而一个中子最多与两个质子结合,前者具有放射性,也就是中子不稳定现象。所谓放射性,表现在氢同位素氚就是释放一个电子,转化为氦同位素氦3的过程。氦3已经具有成为原子中氦核的可能性。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越是高端的化学元素中子的数量越多,也就是原子结构中的结构越多。结构的天然不稳定性是放射性与核裂变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不同化学元素的形成可能与重力环境有关,重力环境的改变可能使放射性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所以,核裂变可能伴随原子中质子的增加,中子的减少,也就是氚结构的改变。

我不太相信原子结构中所谓胶子W粒子的存在,中子可能就是原子中的胶子,因为质子、中子对是原子结构的基本单元。质子、中子如何交换W粒子产生强作用力的呢?质子、中子都存在电磁作用力,还不足以使它们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吗?

氚转化为氦核可能是核裂变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原子结构可能也不例外。不然,为什么所有化学元素的底层核外电子数目相对恒定为两个核外电子?顺着这个思路,分析核电站事故的放射性污染物与铀235、钚239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断核裂变过程中有多少中子转化为质子,最多可以释放多少光子,也就是裂变能的级别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