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什么都想筒单 2015-06-29

    

    编者的话:

    郑人元是10年前湖北中考状元,高中时参加“中美太空少年计划”,大学四年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回国创立安迪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办“少年中国计划”等公益项目。本文是他在美国学习四年后对教育的思考。

    ■郑人元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怎么告诉她呢?当时我自己为了选择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还没有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个晚上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我把我在美国四年本科学习后对教育的感悟写下来,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热爱画画、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从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你绝对无法想象,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在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我高中学的是理科,一直有一种从政报国的念头,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学了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基础而已。

    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结果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这是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大多数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学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学习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休学、打工、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

    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作为司机的你,作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上大学不仅仅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必须修满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有过较好的教育,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成绩,这固然好,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每一项都非常重要,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这些还严重欠缺。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参加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我参加一个活动的面试时被问到,在美国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盛顿大学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等各种机会,去过二十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在东京优衣库实习的时候,那里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得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更出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