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国医大讲堂,不同角度话南阳

 清茶清清 2015-06-29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能发扬,已经成为中医界的新风气,也是落实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切实可行的途径。日前,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学会拟分期分批,聘请国内50余位中医药著名学者,组织国医名师大讲堂,为临床一线的中医药人员讲课,传承学术,夯实经典理论基础,把学术研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以提高中医诊治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国医大师邓铁涛闻讯后,挥毫泼墨为重庆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题写书名,并把重庆抗战精神与中医药的振兴联系在一起,说这是实现振兴中医途径之一。他认为中医之腾飞已经列上日程,祝愿重庆市成为国医名师传播造福人类健康福音之平台。国医大师周仲瑛、郭子光、张学文等专家题词勉励,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认为这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步伐,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学术水平的一个重大举措。他们对于这次大会邀请郭子光国医大师前去授课极为支持,并在大会举办期间,由范校长、张书记带领几位领导聆听了郭子光教授的学术报告,会后举办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友联谊活动,把四川与重庆之间的中医传统友谊,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几十年前,与著名伤寒学家刘度舟教授研究不同版本《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这一次他把自己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带到了山城重庆。他主要从张仲景学术渊源之一的《汤液经法》谈起。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中的经方,来源于更早成书的《汤液经法》,但是后者早已失传千年以上,历代学者都以为它成了绝学。没有想到上世纪初叶,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敦煌卷子时,找出来陶弘景写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引用了《汤液经法》的系列经方,而学术界知道这件事也颇为曲折离奇。

原来,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河北省威县军中马医张偓南先生,奉命去敦煌购买战马,他家藏很多古籍,精通医学,有缘从王道士手里购买了陶弘景的手写卷子,带回家中秘藏,几十年中一直没有外传。文革前夜张偓南的孙子张大昌先生,欲把这件无价之宝献给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暴不仅抄走了他家藏的千卷古籍,他自己也被人构罪陷入狱中,惊恐彷徨之中他只好学着华佗的做法索火烧之。文革后期,想到极为珍贵的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张大昌心急如焚,就找来自己的中医弟子事前的抄件,加上自己应用时背诵的记忆,整理编订在一起,以赤脚医生的名义,于1974年献给了中医研究院。这才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大家总体上肯定了张大昌捐献的抄本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献,这对于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张仲景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医著作主要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类,邓铁涛先生认为张仲景把医经家的理论,与经方家的经验结合起来,才形成了《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体系。钱超臣教授对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本抄本的可信程度,以及《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继承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介绍。其被发现被研究被重视的曲折历程,与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文化被摧残,文革前后中医药所受到的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医随国运,中医药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富强,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自称小马哥的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先生,今年已经75周岁了,他走上讲台,仍然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委所具有的科普语言,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对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与体会。他说自己当初所以嫁给中医,就是《伤寒杂病论》结的缘,它的经方治愈了自己奔走于西大医院多次求治而不愈疾病,也把他这个青年学子变成了中医药的传人,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佳话。他在几十年的行医治病过程之中,时刻不忘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他认为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现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四诊八纲八法,历代医家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与运用,以八纲八法为主轴来研究《伤寒论》,不仅能提纲携领,执简驭繁,更易理解和掌握这一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便于临证运用,而且对于探讨各种辨证纲领的相互关系,和各种治法的紧密配合,进而创立统一的中医证治学,也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西俭先生,从自然界六气六淫的气机变化,与人体六经气机升降的关系,来探索《伤寒论》对于临床诊治工作的指导作用。他通过自己的临床病例验案,加以解释阐发,还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颇有提纲携领、执简驭繁,便于掌握的效果。

我被邀请参加这次学术演讲,深感自己学养不够深厚,恐怕难以给台下300多位来于临床一线的主治、主任医师们带来新的知识。我对恩师邓铁涛先生说我是最年轻的一位,恐难以服众。邓老立即说:你也不年轻了,已经50多了!实在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尽管在95岁的国医大师面前自己像孩子一般,但是,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了。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周天寒会长等领导,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传承中医事业,检验、督促后学,就选择了我跟在各位前辈的后面,汇报自己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运用。好在我20多年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先生让我做的题目是《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需要回答宋金元时期如何继承了张仲景的伤寒学?如何启发了明清温病学?如何认识长达几百年的寒温论争?

2003SARS瘟疫爆发,考验中医药防治能力的时候到了。尽管中医界做出了令世人信赖的突出贡献,但是,事后冷静地思考中医药应对现代传染病的指导理论,难免忧虑重重。比如,SARS是伤寒,还是温病?还是瘟疫?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医预防服药的根据是什么?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认识,当初的困惑依然存在。假如再来一次新流行,我们用什么理论指导临床中医的诊疗?我们还能再次陷入一片相互矛盾的说法之中吗?

非典流行的时候,有人回答说服中药可以预防非典,靠的是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这看似用科学语言的回答,很快就引来了一系列的质疑声音:中药里靠什么具体物质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有实验室数据吗?前期基础是什么?质量可控吗?很显然,只要用西医药的理论作指导,中医药就陷入困境,难以回答各种质疑,甚至会有立即停止使用组方汤药的危险。也就是说,指导中医药人员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只能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而不能是西医药理论。西医理论、方法,只能做中医临床有效的事后简单说明,而不能做临床诊治的事前指导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假如说SARS属于温病,那么,张仲景的《伤寒论》还有指导意义吗?如何用经方防治传染病?伤寒与瘟疫、温病的区别,是病种的差异,还是发病类型与证候的差异?

多年以来,中医界逐渐形成了寒温统一的学术观点,邓铁涛先生主张逐渐将伤寒与温病融合为热病。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建立一个开放的诊治体系,以热病为一级名称,用病证结合、分级诊疗的方法,包容古今的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的理论探索、新药开发预留空间,以促进中医药诊治水平的提高。

重庆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的压轴大戏,是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的学术报告《论伤寒,话临床》。郭老回顾了《伤寒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他说:如果说,寒温分治,创建成独立于广义伤寒之外的温病学术体系,是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一次大发展,那么,倡导寒温统一论,则又是正在酝酿的另一次推陈出新的升华。其实,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寒温经常渗透,或是在疾病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上表现或寒或温而已。郭子光先生赞赏寒温统一,至于寒温如何统一,他认为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寒温统一自然水到渠成。郭大师以他丰富的病例资料,介绍了六经辨证的诊治经验,并且与时俱进以病历资料说明寒温合法的必然性

笔者通过这次重庆之行,不仅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马有度、周天寒、刘世峰等先生,也认识很多新道友、新朋友,收获颇丰。更意想不到的是,得到了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惠赠的大作《郭子光养生新论》,他题词说:养生贵在养神!我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王辉武教授,他送给我一个长卷轴,上面书写着《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箴言,并赠给我他的大作《实用中医禁忌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洪蕾教授,不仅带我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共同探讨汉代生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影响,而且她还馈赠大作《中医养生学》。刘世峰主任等陪同我,一起参观民间中医诊所,渝和堂中医药文化特色等,浓郁的巴蜀文化,令人流恋忘返。在与周天寒会长的畅谈之中,得知他1985年至1986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一年,而那时正是我读研究生基础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同窗道友!只是岁月无情,26年之后我们互相都认不出来了,但是回想起当初在课堂上一起听王琦教授讲伤寒五论的情景,两人的印象却依然那么清晰,恍如昨日一般。可见,学术交流,以文会友,传承中医,影响悠久。

渝和堂的姜经理请我题字留念,推脱不过,只好遵命。面对嘉陵江、长江的两江交汇,我想起了李昱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医药尽管历尽坎坷,毕竟迎来了即将复兴的伟大时刻,重庆首届国医大讲堂的成功举办,就是对这一事业的有力推动。因此,我拿起笔来,师其意而又有所区别地写道:滚滚江水向东流,因有重庆在上游!以此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想,和对重庆中医药事业的美好祝愿。

 

2011618          


相关新闻链接:http://www./n35081/n35563/n38710/12981884.html

 

重庆举办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2011年06月21日

  6月15~17日,重庆市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在市科协大厦举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出席开讲仪式并讲话,市卫生局屈谦局长主持开讲仪式,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金、市科协副主席戴伟致辞。来自全市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中医药人员参加了学习。

  陈雅棠充分肯定了举办国医名师大讲堂的积极作用,并要求一是要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办好讲堂,要博纳兼容,广邀名家,使讲堂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二是坚持贴近临床,贴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围绕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认真策划,精心选题,定期举办,使讲堂常办常新;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广泛传播讲堂成果,拓展讲堂社会影响,营造中医药学术交流浓厚氛围;四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办远程视频讲堂,让更多人共享国医大师学术成果。他希望大讲堂能办成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品牌项目,成为中医药界新的名片。

  方明金在致辞中介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市卫生局计划用3年时间,安排专项资金,举办10届“国医名师大讲堂”,为加快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讲堂以“聚国医名师 扬中华国粹 传岐黄妙术 造巴渝名医”为宗旨,邀请获得“国医大师”、“院士”称号的中医药大师和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及知名度的中医药专家来渝讲座,以达到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深化与传播,学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养一批铁杆中医药人才,造就一批在市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水准的中医药名师的目的。

  首届讲堂邀请了五名国医大师及知名中医药专家围绕“《伤寒论》研究及临床运用”进行了专题学术讲座。“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郭子光的《源流并重 论伤寒 话临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超尘的《伤寒论不同版本对临床的影响》、河北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曹东义的《寒温统一与传染病诊治》、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马有度的《伤寒辨八纲 灵活用经方》、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张西俭的《参悟气变知伤寒 》结合自己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立意高远,旁征博引的精彩演讲,使学员受到了一次中医经典学说及临床研究新成果、新经验、新动态的生动教育。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讲堂达到了启迪思维,指导临床、繁荣学术,促进交流的良好效果。

  此次“大讲堂”是由市中医药学会承办的。(重庆市中医药学会  编辑:渝科)

重庆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刘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