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雅巧丽 用毖方来——再读俞曲园佳作《李公堤记》

 苏迷 2015-06-29



 
  

  张嘉巽
  2010年5月2日,拙文《尘封百年的<李公堤记>》在《姑苏晚报》“非常星期天”刊出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李公堤记》碑落成后,我写了《俞曲园与李超琼——两个晚清新苏州人的故事》一文,以示祝贺。近期整理旧稿,再读该文,依然新鲜如初。我粗略估算四年多来,阅读次数将达百遍,可谓百读不厌。同时也深切感到,由于学识、篇幅所限,当年的评点较为粗浅,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其意是说,感情因外物而兴起,所以文章的含义必须明显雅正;外物透过感情来观察,所以描绘外物的文辞必须巧妙华丽。含义明雅,文辞巧丽,这是俞曲园的追求,也是《李公堤记》的明显特点。
  该文四段,正好是起、承、转、合的顺序结构。
  第一段如下:
  吴,故泽国也。浅者沮洳,深者洄洑,其大者灏溔潢瀁,弥望无涯。虽饶荷艹芰役莲之利,亦极叠淄盘涡之险。
  这一段只有三句。第一句5个字,扼要介绍吴地的地理特点,似有欧阳修《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之趣。第二句描述水乡泽国的三种地理形态,由“浅”至“深”再到“大”,各用二、二、八字作描绘。“沮洳”,指地低湿,语见《诗·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洄洑”,指水流急速盘旋,见《宋书·张兴世传》:“江有洄洑,船下必来泊。”“灏溔潢瀁”,指水势广阔无际,见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瀁,安翔徐回。”一连用了三个典故词语,一幅辽阔苍茫的水乡画面呈现在眼前。这是曲园大师的拿手好戏。第三句说明水乡泽国既有其“利”(荷莲、芡实、水菱、塘藕,都是“江南水八仙”中的上品),也有其“险”,需视治理状况而定,为下文留下了承继的空间。
  第二段如下:
  出葑门不十里,有金鸡湖焉,元和县所辖也。东西广六里,南北袤十里,东达斜塘,西至黄石桥,南连独墅,北通娄江。有花柳村者,介其中央,遂分一湖而二之,于是有南湖、北湖之名矣。每当北籁怒号,回飙骤发,经由其地者,波而上,摇而下,樯摧楫倾,帆攲舵侧。长年三老,视为畏途。南北两岸,并有田畴,顽飔啮堤,怒流溢入,则绿原青陇化为汙渠。邑人聚谋,宜筑堤湖中,以閷其势。有倡无应,厥功不成。
  这一段承接第一段中的“险”,讲述失治之“患”。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先用三句话交代金鸡湖的方位、所属、面积、边界与湖面区划。第二层次承接第一段中“亦极叠淄盘涡之险”之句,用三句话描写金鸡湖时常遇到的可怕祸患。如“北籁怒号,回飙骤发……波而上,摇而下,樯摧楫倾,帆攲舵侧”,其情其景,生动形象,宛在眼前。再如:“南
  北两岸,并有田畴,顽飔啮堤,怒流溢入,
  则绿原青陇化为汙渠。”其骇人景象,令人心寒胆战。这中间由引用了“回飙”和“长年三老”两个典故词语。第三层次,两句话,记述邑人聚谋筑堤,有倡无应。全段承上启下,文白相间,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段如下:
  邑侯李公超琼,下车之始,咨访疾苦,以兴耡利氓为己任。于是,邑之士大夫吴君大根、吴君嘉椿、沈君宝恒、潘君祖谦、沈君国琛、尤君先甲、张君履谦等,佥以筑堤为请。会是岁淫雨为灾,朝廷发内帑以赈之。又开赈捐之例,集赀以助之,赈毕而赀有余。乃言于台司,发所余银一万两,以成斯举。张君履谦先出钱二百万,沈君国琛亦出钱一百万,备鸠工庀材之用。且役贫民无食者,俾食其力,故工不浮。运城市碎瓦残壁,以实堤身,故财不费。潘君祖谦、张君履谦总其成;沈君国琛与胡君秉璠、张君毓庆董其役,故农事不伤。而民胥劝越,一载堤成。西堤自黄石桥东口至花柳村,长三百六十一丈,东堤自花柳村至斜塘西口,长三百一十九丈,共用钱一千八百万有奇。护以茭芦,守以渔沪,荫以桃李。登堤而望,则南湖北湖,柔纹碎浪,湔湔其波,楫马船车,如行几席。夹岸数十里,原隰龙鳞,有濡腴泽槁之功,无钻崖溃山之患。咸喟然而叹曰:美哉,斯举乎!”“
  这一段由失治之“患”,转入得治之“利”。这是本文的重点,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共四句话。首句简要介绍新县令李超琼,叙中寓赞,为“邑侯李公超琼”,接着又以“下车之始,咨访疾苦”,“以兴耡利氓为己任”赞之,表达了作者的好感和敬意。第二句介绍七位士绅提出“筑堤”之请。句首用了“于是”两字,表明同上一句有着因果关系。该句也照应了第二段的“邑人聚谋”一句。三、四两句以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两件事。一件是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年)七月走马上任,遇到了历史上少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李公废寝忘食,悉心应对,一面请求朝廷赈灾,一面开赈捐之例,终于渡过难关,并在艰难的赈灾中“余银一万两”还有一件是支持筑堤,拨余银一万两,“以成斯举”。这与第一段中“有倡无应,厥功不成”,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层次,也是四句话,主要讲述在李公的掌管调派下,四管齐下,“一载堤成”。他的四大高招是:一、发动士民捐款(张履谦、沈国琛率先垂范,各出钱二百万和一百万)。二、招募无食贫民参加劳役,既为筑堤出力,又自食其力,一举两得。三、把苏州城里长期堆积的碎瓦残壁运回来,“以实堤身”。四、聘请潘祖谦、张履谦两位士绅担任总指挥,聘请沈国琛、胡秉璠、张毓庆三位士绅担任监理,调动发挥他们才干与影响力。于是,不分城乡,不分阶层,上下合力,同心同德,用今日的话话说,打了一场抗灾筑堤的人民战争,从而做到了三个“不”——工不浮,财不费、农事不伤。
  第三层次,五句话,描写长堤建成后的美丽舒心景象。第一句话介绍长堤的起迄、长度与总费用。第二句“护以茭芦,守以渔沪,荫以桃李”,是记叙,也是写景,还含有抒情赞美成分。第三句中“柔纹碎浪,湔湔其波,楫马船车,如行几席”等词语,展示了一幅宁静柔和、安详惬意的美景,同建堤前“樯摧楫倾,帆攲舵侧”的景象适成霄壤对比。尤其“湔湔其波”四字,描写平静辽阔的湖面上,和风微拂,水面上不时溅发出细小的水珠和水泡。这是我们青少年时在江南夏季洁净的湖面不时可见而现在可能很难见到的景色,可见曲园老人观察之静细,可称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第四句中的“有濡腴泽槁之功,无钻崖溃山之患”,是对“虽饶荷艹芰役莲之利,亦极叠淄盘涡之险”的回应,也是对新建长堤功能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其中的“钻崖溃山”一词,也属用典。最后一句:“美哉,斯举乎!”是民众长堤的赞美,也是作者对李公超琼的赞赏,对元和民众共建宝堤行动和精神的揄扬!
  这一段从头到尾,几乎每一句都是对李公和长堤的赞美。充分显示了李超琼非的爱民之德、用人之识、管理之才、治水之能。全段记叙流畅,语言精美,令人赞叹。
  最后一段如下:
  昔滑州有陈公堤,临安及惠州均有苏公堤,爰用其例,名之曰“李公堤”。余旅居兹土,乐观厥成。念汉时李翕西狭及郙阁,咸刻石勒名,传示后世。作而不记,后世胡述?
  因著本末,用毖方来!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作者提到了滑州的陈公堤,临安、惠州的苏公堤,看似“爰用其例”,给长堤命名,而其目的是将李公堤与陈公堤、苏公堤相提并论。他还特意提到了1700多年前的李翕以及西狭、郙阁两摩崖石刻,看似乎是借以阐明一个道理:干了好事大事,必须记录下来,传示后世;而其实际想法却是认定,李公堤应像《西狭颂》、《郙阁颂》一样,刻石勒名,传示后世。这就是他精心雕琢打磨《李公堤记》的原因和目的;也是刘勰所说的“义必明雅”在本文中的一种体现。至于最后四个字“用毖方来”,他想告诫后人些什么,是为官之道,还是治水之方,或者什么,没有明说。微言大义,意在言外。
  细读全文,可以看到本文的几个特点:一是文白结合,句式灵活,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文辞巧丽,甚有赋之韵味。二是善于叙事、状景、抒情、写人结合,往往叙中有赞,情景交融。含义明雅,文道结合,赞颂贤俊,弘扬正气。三是丽词雅义,符采相胜,高瞻远瞩,忆古思今,鉴悬日月,心在千载!
  曲园先生何以对李公和李公堤推崇若此?愚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如他所说:“余旅居兹土,乐观厥成”。除此之外,在请求筑堤的七位士绅中有两人是他的弟子。其中一位就是担任总指挥的潘祖谦。潘祖谦出身于苏州望族,他的祖父是癸丑年状元、官至大学士、人称“四朝元老”潘世恩。据徐徵辑编的《俞曲园先生年谱》记载:“同治十年,吴县潘济之(祖谦)、和甫(祖均)昆弟,皆从先生学诗赋。”还有一位是尤先甲,亦从曲园学诗赋。在《民国吴县志》中,有一篇采访稿《重修金鸡湖堤工记》,即出于他的笔下。如此看来,就不止“旅居兹土”,而是“心牵长堤”,对筑堤工程倍加关心,更加乐观其成。
  二是曲园老人对新来的李超琼颇持好感。李超琼甫抵元和,即修葑门外官塘。九九重阳,专程拜访曲园先生,表达尊老敬贤之心,作《九日谒曲园俞先生樾,赋呈一律》,前两联称:“漫因佳节羡登高,得见高人转自豪。鸠杖不扶劳吐哺,龙门始到敢题糕……”欣喜之情,跃然可见。从曲园老人对这位比自己年轻24岁的县令的殷勤热忱中可以看出,李超琼在当地士民中甚受好评和尊重。
  三是在俞曲园心目中,李公超琼就是力挽狂澜的“迴澜手”。晚清水利失修,时常发生洪涝灾害,曲园曾以其史诗之笔写过不少记载江浙洪灾的诗篇,包括《水灾歌》、《赈饥行》、《流民谣》、《米贵歌》、《饿夫歌》等,也做过不少赈灾济民的好事。他曾在一首中还写道:“……田畴既被淹,室庐亦见蹂。年荒谷价高,盗贼挺而走。已忧生计艰,更恐疠气厚。敬问诸巨公,谁是迴澜手?……”在曲园老人的心目中,李公超琼,就是力挽狂澜的“迴澜手”。这是他特别企重并敬重李超琼的原因所在。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征圣》)其意是说,情志充实而又有文彩,感情诚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文章的法则,写作的准绳。曲园老人正是凭着他对李公和李公堤的满腔热诚和由衷赞赏,才写出了明雅巧丽、百读不厌的《李公堤记》!
  俞曲园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留园记》、《曲园记》、《怡园记》、《半园记》、《香雪草堂记》,均名重一时,广为传诵。加上《李公堤记》,合称“苏州六记”。《李公堤记》在“苏州六记”中,明显棋高一筹,独领风骚。即使同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做一比较,至少各具所长,并不逊色,足称中国古代散文中之名篇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