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州的記憶--老街老铺寻源

 阿生记图书馆 2015-06-30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起光复南路,西止杨巷路与长乐路交汇处,十字路口处于十八甫路相接,长302米,宽12.5米,沥青路面,沿路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曾经是船桨的集市,专业船桨市场,是旧时广州船运发达的目击者,依此而得名。民国时期,桨栏路这条窄而短的街已经成为药店的“乐园”。因为,早在轮渡出现之后,桨,作为一种水上的“兵器”,已经失去了其在市场上存在的意义,所以.当医药业开始变得走俏之后,自然而然地,桨栏路就变成了一个“药”的集市。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之前。 
 
 清代,广州药材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浆栏路又变成了服装的集散地,而以童装为最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很多运服装的汽车不允许进入桨栏路,造成了进货的困难。同时,市政府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童装市场——这样一来,所有的童装经营者全部搬离了桨栏路。后来,人们在桨栏路创办了布匹、服装辅料批发
 
 清代,铺头新张拜财神。
霍元甲武术馆遗址——广东精武体育会在1919年8月设立于桨栏路,一直沿用到1927年。又名“宁波会馆”,就在112号后座。会馆所在位置十分特别,首先要穿过一条20多米长、1米左右宽的小巷道,巷子的一面墙上还清晰留有“宁波会馆自墙”字样,意为该堵青砖墙是会馆所有的,其他人不能擅自改动或拆除。
 
  赖阿芳拍摄的桨栏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穿过巷道后眼前豁然开朗,宁波会馆的石门楼还十分完整地保留着。门楼有近4米高、2米宽,方方正正,用料为麻石。尽管门口外形简单,无过多装饰花纹、图案,但构造也比较讲究,如门口的门柱由两层组成,柱体外面包了一层比较光滑的麻石。会馆占地面积有500平方米,霍元甲武术馆坐北向南,是一座岭南祠堂建筑。后历经“破四旧”等,目前只存有一堵石门和青砖墙,以及少许麻石柱基和麻石墩。另据介绍,该武馆的偏殿内墙上还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宁波会馆重修碑记”。 
   

 
 1870年的桨栏街
 
 保滋堂 始创于清初之1669年,正铺广州西关桨栏街,支店省城双门底和佛山豆豉巷。民国初年,寻得香港文咸东街百鹿堂及大草堂、上环大马路浩隆、中环正隆等为代售处,销售参茸丸药和各种药酒。堂主人潘务庵,为名中医。至20年代,设分铺于香港湾仔交加街和九龙上海街,分别由梁日慈和潘锦堂司理。30年代,其总分行地址统一为:正行广州桨栏街,分行广州汉民北路、佛山升平路、香港皇后大道中。所制名药为儿科珠珀保婴丹、参茸附桂理中丸、双料龟鹿滋肾丸等,远销至南洋群岛、印尼、美洲及澳洲名地。(张晓辉《清末民初省港朕号药行沿革》)
 
 黄耀南药行 其创办人黄耀南在香港行医数十年,1865年于中环士丹利街设馆(后迁至文咸东街),秘制祖传普救丸。制药工场设铜锣湾渣甸行,出口普救丸、男女健身补品共40余种,商标以    “仙翁炼丹”为记。1936年,在广州桨栏路和星洲大坡二马路各设分行。(张晓辉《清末民初省港朕号药行沿革》)
 
 南海大沥人吴满于1885年在广州创办的蛇王满。专门收购蛇类供应药厂,或自制蛇胆类中成药,后又增加蛇肴经营。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广州蛇王满店被焚,夷为平地。翌年,吴满与伙伴吴楫川合作,在广州桨栏路重开蛇王满店。
1940年代初,另一家吃蛇的酒楼联春堂在桨栏路开业,它一开始便以酒楼的模式经营,菜式齐全,装修豪华,规模与环境都比蛇王满更优胜。不久之后附近又有一家蛇餐店“广杏林”开张,规模也比蛇王满略大。

1950年9月,吴满因病辞世,终年九十四岁。

解放后工商业改造时期,蛇王满、广杏林、联春堂合并入“蛇餐馆”。蛇餐馆以经营蛇餐、蛇胆、蛇酒为主,兼营野昧、海鲜等粤菜。
 
 
 来自网络的三蛇胆药瓶和三蛇胆陈皮末
 
 
 位元堂 创立时间不详。总行位于广州桨栏街。1932年5月,研制成功肺痨专药养阴丸,其原料取自滇、甘、粤、晋、鲁、豫、蜀、桂等省,可见其精良。由广州桨栏街制药厂和香港深水埗荔枝角道制药分厂分别制造。由广州总行及香港上海街分行、荔枝角道分行批发,销往国内18省及欧亚澳非美洲各国。战前堂主人为潘恒庵。(张晓辉《清末民初省港朕号药行沿革》)
 
 迁善堂药厂——1878年创立于佛山镇,1888年在广州桨栏街设分店。产品有盐蛇散等中成药制剂。1916年在香港开设支店。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时,佛山总店结束,改为工场,广州分店改为总店。1946年总店与香港支店划分经济,各自核算。1954年佛山工场结束,迁至广州总店继续生产。(梁爵文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
 
 1933,迁善堂药厂

 
 太和堂黄祥华 创立时间不详。老铺在佛山文明里,19世纪末已在佛山豆豉巷、广州双门底及桨栏街设有分铺,制售膏丹丸散及药酒共10余种。(梁爵文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图为“黄祥华始创万应如意油”招牌


 黄中璜蜡丸梁财信

黄中璜创建于清1662年,在当时广州城内享誉盛名,原广州中药一厂的始祖

梁财信始建于乾隆24年(1759年),以制售跌打丸、膏、酒等闻名,其祖铺在佛山市郊澜石墟。
 黄祥华如意油
 
 梁永馨回春油
 
 老铺“梁永馨”的熊胆清火眼痛丸
 张济堂
 
 
 
 
 天存堂 良心商标
 
 
 
 
 
 善.德 堂
 
 天心堂
  
 罗广同济在广东省城桨栏街开张,跌打止血散
 

 
  
  
 公和祥参茸行
 
 集兰堂 创自清康熙年间,总行广州桨栏街,分行设于广州汉民北路、佛山汾宁马路。秘制正三蛇胆药品、熊麝珠珀膏和解毒羚犀紫雪丹等中成药。抗战爆发,广州沦陷后,在香港永乐西街开设分店。堂主人为潘景岐。
 
 《集蘭堂潘景岐药丸总录》




1931年的栏路
 
 1947,栏路
 
 1958年,坐落桨栏路的广芝馆宁神补丸广告
 清朝宣统年间的南海县志上关于“浆栏街”的记载
 
 其实大量的文字资料显示,“桨栏街”就是“桨栏街”,“浆栏街”之“浆”应是误字。据南都报记者称此说法,只查到在宣统年间编的《南海县志》里。“浆栏街”之说应是《南海县志》的误字。
 
 桨栏路与扬巷路交界十字路口。(标志物是“添男茶楼”)

 
 1900年代,在粤海关瞭望塔上北眺西关
 
 清末,从(打更佬)巡夜天桥上俯视十八甫街。


 
 有一趣事亦值得一提的,西关打更还有在屋上巡逻的。地面打更巡逻,是常见的事,打更而至打到屋顶,则颇为少见了。旧日西关一区,比较富庶,而十八甫、十七甫、实华街、逢源街等地方,尤其是非富则贵的人住居。
 
 
当时的屋宇多为平房,有一前楼后楼的很少,屋顶皆砌瓦,而瓦面都砌有小砖,可以安步而过。广州人叫屋顶、天台为“瓦面”,就是因为旧式建筑以瓦遮盖之故。后来虽然洋楼大兴,屋顶已改为钢骨水泥造成,但人们还是叫“瓦面”。
打更佬一面转锣报点,同时又大叫“提防瓦面”。到了年关将近,除了高叫“提防瓦面”外,还高叫“小心火烛”,促居民提高警觉。以富善东街、富善西街为例,一共有三条巷,东西街口都没有闸门,西街出口是十八甫,东街的出口是十七甫,屋宇不过三四十间,瓦面建有木制天桥,飞越对方的瓦面,以便打更佬通过。我小时候在天井见到瓦面上打更佬经过,我必大叫“打更佬,几点钟?”
曾经有一年大冷天,瓦面上一个打更佬忽然摔了下来。倒毙在街上。第二天街坊派人去逐户捐钱来抚恤他,我听了很是难过,认为这种打更方法实在要不得,为什么不信任警察,把治安之责交给警察呢?到今时今日才了解到,单靠警察是不够的,街坊组织应该发挥他们的力量,不分日夜,分区分段来协助警察之不足,以收治安之效。































































 
 片中有儒雅堂书籍、通志堂书坊等,儒雅堂书坊在双门底
 
 
 
 
 承宣直街(Treasury street. 今北京路)。
  
 在拱北楼上向北拍摄的承宣直街(Treasury street. 今北京路)。近处见大司成牌坊,远处见镇海楼。

 
 承宣直街(Treasury street. 今北京路)的街景。
 
 
 
 
 
 
 
 广州中华 南元金铺 加炼足金”双喜圆形加重金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