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立:入骨清香举世稀——关于梅花与梅花绘画

 梦回唐朝64 2015-06-30



入骨清香举世稀——关于梅花与梅花绘画

文/汤 立


梅花是中国的国花。它以玉骨冰心、素色清香、迎?风斗雪、老杆苍劲,以及先天下而春和俏也不争春的独特禀赋,成为国人理想人格的最佳裁体。其天时地利、人情物理、风会际遇、神形双交长留于历史时空,渐渐演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和人民大众爱梅、寻梅、赏梅、咏梅、画梅,风雅高尚,世代绵延。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萌芽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已成熟,而梅花绘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题材。


中唐画家于锡、梁广、陈庶都画过梅花,但均是将梅花杂于众花或翎毛间,而未有专独画梅者。五代滕昌祐画折枝梅“下笔轻利,用色鲜妍。”徐熙画梅亦是钩勒着色,但线条来得粗重,填彩较为轻淡。徐熙之子徐崇嗣独出已意,不重描写而以丹粉叠色点染,讲究笔墨骨气。陈常钊飞白写梅,用色写花。惠崇则用皂胶画梅于扇,映灯见梅影,此为水墨画之滥觞。


释仲仁,号光华和尚,浙江会稽人,酷嗜梅花。据吴太素《松斋梅谱》称:仲仁在他的“静居丈室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可见释仲仁画梅是目染心会,悟出画梅之规律方法以及画?意画境。黄庭坚见其梅花画?而赞曰:“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旦欠香耳。”释仲仁的水墨画梅,在中国文人水墨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 绢本


南宋马远画过《探梅图》,该图以高人踏雪为主题,意境较为清冷。马远出生于宫廷画院世家,一门六代供职画院,其画风颇为宁宗、理崇所器重。马远以山水画为最,当然他也画梅花,他画的梅花非野梅,而是宫梅。马远之子马麟也擅画梅,有《暗香疏影图》、《寒禽梅竹图》和《层叠冰绡图》传世。


杨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清江人。擅画梅、兰、石、水仙等,尤以画梅闻名天下。自云“为梅修史,为梅留神”,他画梅学释仲仁,得其传而青出于蓝、格韵尤高,有“光华画梅画其影,补之画梅写其意”之说。其画风与文同、苏东坡相一致,属典型的文人画风范。传世作品有《四梅花图卷》和《雪梅图》。

【元】邹复雷《墨梅图》

【元】王冕 《南枝春早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录 《梅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字元章,为元代水墨画大家,以墨梅为后人所推崇。他继承杨无咎画梅法而有发展,别开生面。他的墨梅梅干劲直,花蕊枝繁,神韵秀逸,生意昂然,清代扬州八怪中罗聘、汪士慎、金冬心的梅花作品中的千花万蕊,无不受其影响。现藏于北京故宫的《墨梅图》、上海博物馆的《梅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枝春华图》是其代表。


【清】赵之谦 花卉图册局部


清人石涛擅画山水,兼作花卉。他才情纵横,学养高深,其《梅竹双清图》《梅花图卷》用笔遒劲,朴茂酣畅,水墨淋漓,趣味横生。清中期扬州八怪中的金冬心、李方膺皆为画梅高手。冬心画梅,不求形似,用笔简朴,于古拙中求巧趣,自创一格;李方膺以造化为师,力求“生新”,他有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其梅花的枝杆穿插纵横放逸,但不失法度而极见匠心。


【清】石涛[1630-1724] 梅竹图


近现代画坛中的吴昌硕,一生与梅结缘。他师法石涛、八大、扬州八怪和赵之谦,以篆书作画,凝练劲健,气度恢宏,独步古今。其早年在“芜园”植梅30株,朝夕观赏,怡然自醉。后悟出了“苦铁道人梅知已,对花写照是长枝”、“老夫画梅四十年,天机自得非师传。”的道理。1927年春,苦铁老人84岁高龄,最后一次临超山,眷恋于十里梅海,不忍离去,最后选定宋梅亭后的山麓为其长眠之所,逝世前画梅花《玉洁冰清》,是为绝唱。近现代画家中,吴昌硕的梅花作品无疑是高峰,数量也为最多。


吴昌硕 设色松梅轴


齐白石也画梅,但梅不是他的强项,白石梅花气度上不及石涛,趣味上也不及金冬心,但他的红梅艳而不俗,能显出勃勃生机。

李苦禅学齐白石,但在用笔上有八大遗风,绵里藏针,力能扛鼎。1977年所作六尺整纸的横幅白梅《晴雪》,显示出其在笔墨上超迈前贤的功力,代表了苦禅老最高水平。



灯下赏梅 齐白石(1864~1957)


春在眉梢 李苦禅(1899~1983)


岭南关山月号称当代梅花国手,其梅花代表作《俏也不争春》影响广泛,反映了时代精神。


关山月《梅花雪里见精神》 设色纸本 镜心 141×728×1cm


关山月 《迎春图》


近现代中国画家中,汤文选的大写意花鸟作品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但又有别于传统中任何一家面目。他晚年所作《缤纷迷雪意、浩荡逼年华》《丛梅似望峨嵋雪》《梅石》等大幅梅花,老笔纷披、大刀阔斧,具有昂扬的精神境界和撼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


汤文选 丛梅似望峨嵋雪

汤文选 画梅之一


汤文选 画梅之二


江山代有人才出,百花争艳不同时。千百年来,梅花还是梅花,但梅花绘画的风格却不断地变化,它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这是艺术的发展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