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色 知音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7-01
物色 知音
——《文心雕龙》的精论妙语
      

  涂光社

  《物色》论外境和景物对创作的影响,言及创作主体、客体和媒介的关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四序纷回,入兴贵闲。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物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指作家的感情以及与情相联系的主体因素。“情以物迁”说明创作的酝酿和构思过程中“情”随着“物”(客体,此指外境或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是“情”在“物”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升华的过程。如“赞”所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因“物”而“迁”之后“情”兼有“物”的因素,成为“辞发”的动力和依据。“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表明“情”、“物”、“辞”三者的相互联系中,“情”是核心和纽带。本篇“赞”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正说明“情”“物”往复联系中“情”是能动的一方。

  在物色描绘的文学语言上,《诗经》和《离骚》分别是“以少总多”(简约)和“触类而长”(细致)的成功典型。其后有“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名论,王元化先生指出:“气、貌、采、声四事,指的是自然的气象和形貌。写、图、属、附四字,则指的作家的模写与表现……其意犹云: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模写并表现自然的气象和形貌的時候,就以外境为材料,形成一种心物之间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既物以宛转,另一方面物亦与心而徘徊。” 

  《知音》感慨“知音其难”、“千载其一”!论证文学鉴赏中纠正“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心理偏向的必要;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博观”是正确鉴赏、评价作品的基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是谓阅读中能实现读者与作家心灵的交流。这也是司马迁心仪圣贤发愤著书,要将《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道理。而“见异唯知音耳”表明,唯有发现其创意和独到境界的读者,才称得上是作家、作品的知音。

  《文心雕龙》重视文学语言的运用,探求以汉字为记录符号的文辞美的规律,以及写作的方法技巧。这样的专题不少,如《镕裁》、《声律》、《章句》、《丽辞》(对偶)、《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等篇。此外,还有分别论时代政治影响的《时序》和作家才德的《才略》、《程器》……

  除时代因素外,刘勰所以能写出光照千古的文论经典,因其胸襟博大,思考精深缜密,古今难以企及。《序志》申说了全书立论的思路和原则、方法,他综述传统文学观念渐臻成熟的魏晋时期曹丕、曹植、应玚、陆机、挚虞、李充等家文论的得失,指出他们“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不足,显示出在探究根源和本质规律上超越前人的自信。

  “论文叙笔”(全书二十篇文体论)的“纲领”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述说每一文体生成和流变的始末;诠释命名的所以然,彰显其特点、规范;选择各时期的代表作,评定其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示该体演化的脉络理路,提炼出有普遍意义的原则规范。这样的论纲有相当的科学性。

  明言“下篇”各理论专题是“剖情析采”。从“剖析”入手,弥补中国古代理论著述普遍存在的短板,尤为难得。随后交代了自己取舍的基本原则:

  

  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自不可异”与“自不可同”以及“同之与异,不屑古今”表明,无论因袭前论还是采纳新说,取舍只凭求真求是的准绳,有立论的严肃性和客观性,也能与时俱进。“擘肌分理”再次透露剖析事物现象是论证的基本理路;“唯务折衷”则谓不偏不倚唯求中正惬当,显现出对众说兼容并包、唯真理是从的博大胸怀。

  自言“唯务折衷”,彰显出刘勰方法论上的自觉。各篇中颇有辩证意味的思维方式(如奇正、通变、显隐、一多、简繁、迟速……的对应或相反相成)在古代文论家中确有无人能及的先进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