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济桥历史组照

 广东黄汉光 2015-07-01
 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里的桥,指的就是广济桥(湘子桥)。可以说,广济桥是潮州的标志,是海内外潮州人心中的自豪。不过,年轻的潮州人,你可知道广济桥的历史变迁?近来,网络上一组题为《百余年来潮州湘子桥的样子,你不曾见过……》的图片,引起了不少潮州网友的广泛关注和争相转发,也勾起一些网友对广济桥各不相同的记忆。


 
 
 

    ◆现象

    广济桥历史组照被热转

    打开网上这一组被热转的广济桥图片,记者看到,15幅图片分别展示了广济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其中有8张黑白照片拍摄时期较早。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显示,第一张拍摄于1868年,桥面上盖有房子,据说是广济桥现存最早的照片。还有20世纪初美国发行的明信片上的广济桥,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广济桥十八梭船,1939年7月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广济桥等。此外,还有分别拍摄于1948年、1958年、1976年、2003年等的广济桥,角度均各不相同。

    除了图片之外,发布者还编辑了文章,详细介绍关于广济桥第一张照片的故事。文章中说,目前能搜集到的关于广济桥的最早照片,是韩山师专的外籍教师朱丽·希金尔女士从澳大利亚寄来的一张照片复印件,拍摄于公元1868年。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拍摄时曾遭到当地居民的大力阻挠,摄像机还差点被毁。而汤姆逊之所以冒险拍下这张照片,是因为他认为,广济桥是中国最值得一提的桥梁,它跟伦敦老桥一样,为居民提供可供做生意的地方。

    网友“行走江湖”说,现在网络上看到的大多是广济桥修复之后的资料,过去的资料展示并不多,这个帖子集中晒出广济桥不同时期的样貌照片,让他对广济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记者留意到,网友们在转载这篇文章的同时,有人还将之前媒体对广济桥的报道也翻了出来。如CCTV8音乐电视《潮州有座广济桥》、CCTV4走遍中国之《广济桥的历史》等。网友“小红帽”说,广济桥是潮州人的骄傲,每每看到这些资料,都觉得特别亲切,这是属于潮州的特殊记忆。

    ◆讲述

    坐在梭船上和同学“讲古”

    口述者:郑雪侬

    我今年78岁,是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我从小生活在老市区,见证了广济桥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关于这座古桥的故事,估计三天三夜也聊不完。

    我记忆之初的广济桥,并不是完整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整座桥只有21个桥墩,中间十八梭船显得有些破旧,桥上只剩下十多个斑驳的亭台楼阁,偶尔有农民在上面做点土特产生意、卖点凉水等。

    小时候我爷爷在东门古的月城内做咸鱼生意,外祖父则在韩师门口卖水果,于是我常常在这座桥上往返。14岁时,在广济桥头目睹大批解放军入城的壮观场面;1969年至1972年,每天都要跑步过桥,到韩师附小教书……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读初中时,晚上常和几个同学相约坐在梭船上“讲古”,一群人有说有笑,感觉特别好。那时候晚上过桥的人比较少,江面不时吹来凉风,广济桥因此成为年轻人谈恋爱约会的胜地。我当时谈恋爱,就是跟女方约好在鉎牛附近碰面,然后两个人漫步广济桥。

    不仅是长期居住在潮州的市民对广济桥有深厚感情,海外侨胞对这座桥更有特殊的眷恋。我有一个旅居澳大利亚的叔父,每次回到家乡,总要站在桥头,遥望这韩山韩水,一解思乡之情。十几年前,我曾邀请潮州老画家余步青为广济桥作画,并亲自题诗,做成瓷板画,赠送给侨居新加坡的老同学。一直以来,每有在外亲友归来,我总会带他们走一走广济桥,给他们讲述这座800多年历史古桥的故事和传说。

    广济桥曾是重要交通纽带

    口述者:谢老师

    我已经60岁了,每个阶段看广济桥都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在的广济桥,是经过装扮的退休老人,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引来无数游客的赞美。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济桥,则像是一个缺乏营养的老人,用它坚强的骨架支撑着过往的子孙。

    我记忆中的广济桥,跟现在很不一样。桥中间有一部分是钢铁结构,桥的左右侧有人行道,还有小商贩在上面做生意。白天整座桥人来人往,偶尔还有运送武器的部队车辆从上面通过。在韩江大桥建成之前,这座桥是人们通往福建、浙江等地的交通要道。人们不仅从这里通行,还在这里集散物资。长时间以来,广济桥承担着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

    印象中,虽然每天桥上人流较多,但上世纪60年代的韩江东岸还比较荒凉。我有一回在桥上经过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只好赶紧跑到韩文公祠避雨。当时的韩文公祠看起来还是一座旧庙,韩愈的塑像刚好放在中间,那天正好电闪雷鸣,到处阴森森的,让人有点害怕。而对于韩江东岸,我记忆最深的则是韩江涨水的情景。在潮州供水枢纽建成之前,每到雨季,韩江便会涨水,有时洪水没过广济桥面,涌上西岸,各处城门就会紧急关闭,以阻止洪水洪向城里。每当这个时候,我常常跟一群同学特地跑到东门楼上,观看城外洪水汹涌的场景。

    广济桥恢复原貌让人自豪

    口述者:晓风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从小我就会唱这首歌谣,但在广济桥恢复原貌以前,我只能从图片资料上领略她的风采。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地道的潮州市区人,所以对广济桥非常熟悉。那时虽然已改建为钢架桥,但老桥墩还较好保留,桥上也保留了一只鉎牛。每次通过广济桥,我都要去摸一摸那只鉎牛,有时还骑在牛背上眺望韩江。

    修建滨江长廊之前,沿江的石板路崎岖不平,岸边有许多木材场、煤炭铺,环境卫生比较差,广济桥看起来也相当老旧。随着滨江长廊的建成,韩江沿岸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03年,正在外地读大学的我,又听说政府要将广济桥恢复原貌,那时我心里可高兴了。每次放假回来,我都会跑去看一看广济桥的修复进度,盼望着早日完工,让我亲眼看一看真正的“十八梭船廿四洲”。

    在学校的时候,我经常跟外地同学介绍广济桥的历史和传说,觉得特别自豪。毕业后,外地一些同学特地来到潮州旅游,而我便第一时间带他们去参观修复后的广济桥。这座千年古桥白天与晚上都有各不相同的韵味,让外地同学着实开了眼界。

    直到现在,我空闲时依然喜欢去逛滨江长廊,带着相机拍摄广济桥,晒上微博、微信,让其他地方的网友见识潮州的魅力。

    ◆回顾

    广济桥的历史变迁

    据市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以其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济桥由潮州太守曾汪始创于宋乾道7年(1171年),接下来50多年时间,先后由近10位州官主持修建。东、西桥建起来后,江心一段因水深流急,用浮桥连结,形成了拱桥、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重修,并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起12座楼台。明正德八年(1513年),广济桥正式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独特风貌。

    工作人员介绍说,随着历史的变迁,建国前夕,广济桥已残破不堪。1958年,政府拨款对广济桥进行加固维修,撤去十八梭船浮桥,改为两个钢筋混凝土高桩承台双柱式桥墩,上架三孔钢桁架,广济桥变成一座直通的公路桥。1977年和1979年,政府又先后将桥面加宽为双车道及行人的大桥,以利交通往来。然而,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广济桥部分桥墩出现掏空、倾斜与沉降现象,1958年改建的钢架桥也超过设计年限。

    据介绍,1989年,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新建韩江大桥,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随后,经过有关部门多方努力,国家文物局核准同意按照明代桥貌进行修复。2003年至2007年,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固和维修现存21座古桥墩,恢复“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同时修复了桥上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加上匾额和对联,将其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