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兵学泰斗、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翁婿。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嫁给了钱学森,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三 钱均夫把蒋英当成自己的亲女儿,蒋百里也把钱学森视作自己的儿子,关怀备至。蒋百里对钱学森的一生,影响极大――就是因为蒋伯伯的一句话,促使他赴美留学深造,选学了航空专业。后来蒋伯伯又专程赴美探望他,帮助他结束父子争论,攻读航空理论。 那一年,钱学森正为出国的事情烦恼,举棋不定。就去请教蒋百里:“蒋伯伯,我是去美国还是去德国?我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呀?您帮我拿个主意吧!” 蒋百里家没有男孩,他一直将钱学森视作自己的亲儿子,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他多次对钱均夫说:“咱的学森,是个天才,好好培养,可以成为中国的爱迪生。”这会儿,他得知钱学森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喜上心来。 这几年,蒋百里受蒋介石指派,以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的身份考察日本、德国,特别注意到空军,先后给蒋介石提交了数个报告,建议中国应无条件迅速扩充空军,主张空军独立并迅速发展,以应战争急需。他想了想,对钱学森说:“你要留学就应该去美国。中国将来空军独立,现在急需航空技术人才。你可以去学习造飞机,研究空军建设。” 1934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选择了航空专业。 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森哥。这时蒋英十五岁,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比她大八岁的钱学森已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他亲昵地对蒋英说:“英妹,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即使若干年后,依然如故,可以做到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 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做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1935年底,蒋百里奉派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和母亲、五妹蒋和同往,蒋百里安排喜欢音乐的蒋英、蒋和留居德国柏林,学习音乐。 蒋英喜音乐,临别时父亲嘱她,初级学校毕业后,一定要考专门的学校学习音乐,并说:“你学音乐,到了有成就的一天,可能会感到空虚和孤独,那时候你不可厌倦而放弃,这是你一生学业成败的关头。” 嗣后,蒋百里夫妇到了美国,看望了正在留学的钱学森。 这一年是钱学森负笈美国的第二年,他拿下了硕士学位。钱学森见到蒋百里如见亲人,说出了与父亲的争论:他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父亲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他要儿子继续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不要见异思迁。钱学森则认为,西方国家航空工业非常发达,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若从事飞机制造业研究,很难超过西方国家。掌握了航天理论,则能跨越式发展,有超越西方的可能。为此,父子俩书信往来,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回国后,蒋百里立即去见老友钱均夫,对他说:“学森的转向是对的,你的想法却落伍了。欧美各国的航空趋势,进于工程、理论一元化,工程是跟着理论走的。”他举例说:“美国造一架飞机,如果有理论上的新发现,立刻可以拆下来改造,因为他们是个富国、有钱。我们中国就做不了,所以,中国人学习航空,必须在理论上用功……”一番话,让钱均夫豁然开朗。他尊重老友的意见,致函儿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钱学森如释重负,从内心里感激蒋伯伯。 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筹建中国空军,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迎来首批学生,钱学森受派实习并作指导,蒋百里也应邀为学生作《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的演讲,两人在笕桥机场相遇。 钱学森在美国,蒋英在德国,彼此多年没有来往。然而,当蒋百里把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时,钱学森的心里掀起了波澜。 蒋百里得意地说:“你的英妹很有音乐天赋,再过几年,我给她买一架钢琴,大的,大钢琴声域宽音洪亮,音乐好听!”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钱学森默默地记下了这句话。 然而,这次见面竟成永诀。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在代理陆军大学校长的任上,因过度劳累引发心脏病而逝世,年仅五十七岁。 噩耗传到美国,钱学森手捧着蒋伯伯的一张半身相片放声痛哭,稍后将蒋伯伯的一首言志诗“犹有书生气,空拳张国威;高歌天未白,长啸日应迥”,端端正正地抄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四 钱学森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与合作下,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风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自此,钱学森与冯?卡门齐名,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听从父亲当年的嘱咐,蒋英在德国学习音乐。从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生活非常艰苦,她却依靠坚定的信念,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十一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此时她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 1947年7月,上海兰心大剧院。上穿碎瓣梅花衬衫、下着百褶黑长裙的蒋英款款走上台来,面向观众缓缓鞠躬,然后用甜美、圆润的嗓音,演唱了几首德国歌曲,接着,又唱了两首法国歌曲,最后,她用高八度的声调,连唱了三首弥撒曲。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欢呼声如潮。 这是蒋英归国后的首场独唱音乐会。第二天,她的照片刊登在上海、北京的各大报纸上。 那年的旧历七月初七,钱学森来到蒋家。他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十二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十二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钱学森的话恳切而又真挚,使蒋英深受感动,她伸出手来,紧紧握住了钱学森的手。 整整十二年,因为战乱,两个人中断了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一个月前,钱学森从华文报纸上获悉蒋英回到上海开独唱音乐会的消息,便乘暑期之隙,回到阔别十二年的上海,见过父母,特意选择在“七夕”这天约见英妹,向她求婚。花前月下,两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尽的思念之情和甜蜜喜悦。 一个星期后,钱学森和蒋英的婚礼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森哥送给英妹的唯一“信物”,是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一年,钱学森三十六岁,蒋英二十八岁。 钱学森本打算留下为国家效力,但他看到国民党政府腐败,在多灾多难的祖国,科学家不过是统治当局的装饰品。考虑再三,他决心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 几日后,钱学森与蒋英双双飞到美国波士顿。 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那架三角钢琴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它不仅是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的爱情见证,同时也寄托着父辈蒋百里的殷切期望,蕴含着蒋百里和钱学森的浓厚翁婿情。 五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爱国将领,蒋百里毕生以国防建设为课题,探求中国抵御列强侵略的途径和方法,对钱学森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年,钱学森经常流露出对蒋百里的怀念和崇敬之意,欲将部分手稿捐献海宁,在蒋百里纪念馆里设国防厅。 2008年5月,海宁博物馆主任吴德健第三次赴京拜访钱学森,钱老及家人得知海宁即将重建蒋百里纪念馆,非常开心,当即表示将竭尽所能给予支持。2012年是蒋百里一百三十周年诞辰,钱老说,希望在纪念会上,把他自己的部分著作、手稿及一些特别的科普模型捐给海宁,并在纪念馆里设一个国防科技厅。 2008年8月,一位女记者采访钱学森先生。钱先生回忆自己的一生,深情地说:“对我这一生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是蒋百里先生……” 2008年11月,一场名为“纪念蒋百里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的图片展在海宁拉开序幕,《蒋百里先生墨迹》一书也在当日首发,书中收录了蒋百里生前的一百多件珍贵手稿。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受父亲之托,第一次来到外公和母亲的故乡,就蒋百里之墓迁回故里等事宜进行协商。2009年4月,钱永刚再来海宁,出席了“钱学森爱国业绩展”暨“神舟七号”科普展。此次展览,鉴于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航天工业部特别批准“神七”模型第一次在县级市展出,钱学森对此十分欣慰和赞赏。 与此同时,钱老获得海宁即将开发东山风景区的消息,便让钱永刚转达他和蒋英的一个共同愿望:复建“梅园”。他说,蒋百里生平喜爱梅花,因此替夫人取名“左梅”,又在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二百株,曰“梅园”,园中盖屋数间,欲为晚年偕夫人归隐之所。后来,梅园尽被入侵日寇毁灭。现在复建“梅园”,既是纪念蒋百里,也是为发展旅游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光辉的业绩,留在了人间;他作为海宁女婿与蒋百里先生的一段翁婿情,也成为佳话留在海宁的土地上。■ (责任编辑/吕 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1/view-17123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