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志刚:媒体建筑,塑造智慧生活丨A · 人物

 方丈助理 2015-07-02

“未来,媒体建筑将会实现建筑艺术的真正回归。”常志刚认为,媒体建筑在国际上虽然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它已经改变了城市的形象与景观。那么,“寓教于设计”的常志刚教授,是如何向我们诉说他所认为的“媒体建筑”?

常志刚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 首届常务理事“媒体建筑”于实践

您如何理解媒体建筑?是什么让您对媒体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

常志刚:媒体建筑是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影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将其看作是具有科技属性的艺术装置,除建筑专业外还涉及视觉传达、广告策划、影视艺术、媒体动画、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数字智能、半导体照明、绿色节能等多领域。这是面向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面向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个趋势。

与“媒体建筑”的结缘,并不是一个偶然。自2000年始,我在关注建筑表皮与肌理关系的同时,也在研究照明、光与空间的问题,逐渐发现建筑表皮与带有肌理的光结合在一起,能演变成一种以智能化LED技术为支撑的具有影像的像素化表皮。从关注建筑,到关注建筑与光的结合,这也是我开始研究“媒体建筑”的一个良好契机。

今年4月中国媒体建筑学会(MAIC)的成立,意味着媒体建筑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请您谈谈媒体建筑对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常志刚:目前国际媒体建筑学会MAI在全世界共有三个分会,分别设立在维也纳、悉尼和北京。从现在起,三个分会将协同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展览、装置原型、出版物和活动的组织,比如即将在波士顿举办的2015美洲媒体建筑峰会、在法兰克福举办的2016欧洲媒体建筑峰会以及在悉尼的2016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

如今,随着城市空间功能的变化,建筑的媒体化趋势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其未来发展将改变人们对于建筑、景观乃至城市的观念、认识与理解,甚至改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媒体建筑既是建筑发展的产物,又是审美观念变革的结果,更是商业文化深刻影响的对象,它把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视觉艺术、商业文化通过新型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成为各领域跨界合作、共同发挥影响力的新舞台。

总的来说,媒体建筑并不只是对建筑表面形式做了简单的变化,它以一种创新形式来提升市民在公共空间里的参与意识,将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未来城市生活的空间模式,并深刻地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

“媒体建筑”于教学

目前来说,媒体建筑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中央美院作为首个将媒体建筑引入教学的院校,有没有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纳入建筑学院的重点教学方向?

常志刚:说到学科建设,中央美术学院非常重视跨学科的议题。媒体建筑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将央美各学科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更高效、更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实验室实施多次改造、更新;另一方面,学院连续三届开设正规课程,并邀请国际媒体建筑学会(MAI)成员到校交流课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对媒体建筑和媒体城市的研究”已作为一个新的学科被确认为建筑学院的一个重点教学方向。

是否计划让学生们参与一些媒体建筑的项目设计与实施?

常志刚:“媒体建筑”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要求学生们积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我们鼓励学生们参与一些媒体建筑的项目设计与实施,而参与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例如:让学生们参加媒体建筑研讨会,直接与设计师、业主方、以及产品供应商进行了深入的项目探讨;让学生们介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课程配制。

“媒体建筑”于发展

您曾提到,媒体建筑或许会被认为是下一代最丑陋的建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常志刚:这其实是一个玩笑话。伯明翰有一个著名建筑曾被评为“最丑陋的建筑”,而这个项目与媒体建筑相似。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事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对于新生事物,大家一开始是带有抵触心理的,媒体建筑也不例外。但对于媒体建筑来讲,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念,要敢于直面这些非议,并充满信心去探索新的道路。

您认为媒体建筑会成为照明设计领域未来若干年中的主流发展方向吗?

常志刚:随着科技与LED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照明行业观念的转变,媒体建筑将会成为照明设计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照明,过去从静态景象到动态景象,现在逐渐向信息化、媒体化发展,这说明建筑的媒体性是广泛存在的,我们设计师应该把“媒体建筑”作为一个目标,为之而去努力、去实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亚洲照明》2015年6月新刊NO.45)小A本期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