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周《江干送别图》辨伪

 阴山工作室 2015-07-03



沈周《江干送别图》辨伪

文/阴山工作室




明 沈周 庐山高 轴 193.8×9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提要】

       一件署款为“明四家”之一沈周的《江干送别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身价暴涨了20倍。卖家还言之凿凿地说,这幅画用的是明朝“宣德纸”,并写了大篇的推介文章。但事实的真相是,这件估价200-300万元的所谓沈周的《江干送别图》,不过是一幅低劣的伪作。

     【关键词】沈周 江干送别图 伪作



       我们的话题要从明代两位画家以及他们的交往说起。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明四家之一沈周,另外一位是今天人们知之甚少的徐端本。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徐端本(1438-1519),明代画家。本姓徐,名端本,字廷直,后更名史忠。十七岁方能言,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因号痴翁,又称痴仙,又号痴痴道人,金陵(今南京)人。善画,似方人义,长于云山图,潇洒不群。其山水树石,纵笔挥写,不拘家数。兼善人物、花木、竹石,亦有奇趣。

       史书记载,徐端本曾经去吴门拜访沈周,恰好沈外出不在家。徐端本看见大厅里有作画用的素绢,一时技痒,泼墨挥毫画成了巨幅山水,没署款,也没告诉沈家仆人自己是谁就翩然离去。沈周一进门,仆人就把这件怪事禀报了沈周。沈周很纳闷,谁敢在名满天下的沈家班门弄斧呢?到大厅一看巨幅山水,沈周笑了:“这肯定是金陵史痴翁画的,只有他有这个水平和胆量。”于是赶紧派人去把史忠追了回来。史忠在沈家呆了三个月才走。
从史书上记载的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沈周与徐端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极深的交往。

明 <wbr>徐端本(史忠) <wbr>杂画册(上海博物馆藏)
明 徐端本 杂画册 纸本设色 每开29.4x3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点击另开

       关于徐端本的资料及研究文章就像他的作品一样稀少,沈周作品的记述对于研究徐端本有着重要作用。在记录沈周和徐端本(史忠)友情的行书《蜗壳诗》中,沈周的诗很详细地描述了徐端本的性情、品德和外貌特征,并把史痴翁比作元代高僧盘谷。可见沈周对史痴翁的评价是何等崇高。人们从这件充满温情和友情的书法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徐端本,而且感受到了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之间的深厚友谊。

明 沈周 行书蜗壳诗 立轴 纸本 北京匡时2012秋拍 成交价3047.5万元

       就在沈周这件书法作品被收藏界和媒体热议的时候,拍卖会又出现了一件同样记述沈周和徐端本友情的作品——署名沈周的《江干送别图》。北京世纪盛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估价 220-260万元,成交价未提供(是否流拍未可知)。
       按理说,描述沈周和徐端本的书法作品《蜗壳诗》拍出了3047万元的天价,这件绘画作品《江干送别图》如果是真迹的话成交价就可想而知了。问题在于,这件作品是从哪儿来的?它究竟是不是真迹呢?


明 沈周 (款) 江干送别图 世纪盛唐2014春拍 估价220-260万元

       这幅画的整个上端是沈周的长题:

       送史痴翁山人还白下,痴翁山人夙禀至性,精于禅学自都辩口慧心,在今无两。庚寅之夏,自白下持故人刘宪使书访余,姑苏一见语合,因约同去诸君与之聚谈数日,皆以为相得之晚,且期二三年后定居姑苏与予为老。嗟乎,痴翁此言当不爽,然吾欲与痴翁相朝夕,安能持此久远之约也。情不能默,因画并题以致缱绻之意云:痴翁才藻世无敌,六十余日四。初夏驾舟忽来游,一见投分胶在漆。论诗遂结虎溪社,文酒招邀连日夜。悬言娓娓压惠庄,新句英英凌鲍谢。良会几何囊欲罄,翻然却拟归三径。嗟哉知音世罕无,安得相送不尽兴。送君两峰冷蒹葭,半幅轻帆挂落霞。江水秋来渺无际,坐看红日待西斜。成化丁未秋八月四日为痴翁道丈。长洲沈周并题识。

作者 沈周   尺寸 100×47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丁未(1487年)作
估价 RMB  2,200,000-2,600,000
成交价
  • 未提供
专场 冰心——古代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4-08-09
拍卖公司 北京世纪盛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4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 拍卖公司或卖家的推介文章(无署名,未知作者是谁)

       沈周(1427—1509)在跋中讲述他与史痴翁交往:
       1470年的夏天,44岁的沈周和33岁的史痴翁在南京壹见如故,相见恨晚,聚谈数日后,沈周便约定两三年后定居南京,和史痴相伴余生。然沈周急与史痴朝夕相处,岂能长等,不久之后便突然驾舟来而游,二人壹见如故,如漆似胶,日日夜夜的饮酒赋诗。不久沈周便花尽了囊中的盘缠,只能回他那隐逸之家。离别之际,沈周作了此画增与史痴翁。画中岸上,沈、史二人,作揖相别。沈称史为世间罕无的“知音”。并取《诗经》中《蒹葭》的典故:“所谓伊人,在水壹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表示沈周定会回来与史痴相聚为老的决心。
       史痴翁何许人也?史痴翁(1438-?),本姓徐,名端本,字廷直,后更名史忠。十七岁方能开可说话,外呆内慧,所以人以“痴”呼之,因号痴翁,又称痴仙,又号痴痴道人,金陵(今南京)人。善画,不拘家数,纵意作山水树石,清闰纷错,天机浑成,大率以韵胜。得其片纸者,皆藏彝以为宝。能诗,盛仲交尝得翁遗诗,同金元玉诗为壹帙,题曰《江南二隐》,惜未能板行耳,又能为新声乐府。性豪爽不羁,不喜权贵人,有不合,辄引去;或径以言折之不顾。遇所善则留连忘怀,无贵贱皆与款洽。尝访沈周于吴门,沈外出,堂中有素绢,发墨成山水巨幅,不通名姓而出。沈曰:“必金陵史痴也。要之归,留三月而别。”从此处可看出沈周与徐端本的交往很深。
       据藏家介绍,沈周此张所用“宣德纸”。宣德纸,明代纸名,实际上是壹类纸(包括加工)的统称。它有许多品种如、金花五色笺、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瓷(磁)青纸等。据明代沈德符(1578-1624)《飞凫语略》中记载:“宣德纸近年以内府传出,亦非书画所需,正如宣和龙凤笺、金栗藏经笺,仅可饰装递耳。”又,明代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识》中载:“宣德五年(1430年)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金粉、瓷青、蜡笺……宣德(纸)。陈清款白楮皮,厚可掲三、四张,声和而有穰。”
       沈周此画作于成化丁未年(1487年),时年61岁。此时的沈周步入他的成熟期。这壹时期较长,其间他继续追踪元四家,尤其醉心于吴镇。吴镇壹生隐居,性情孤峭,“为人抗间孤洁”。画学巨然,富有端庄、静穆、温和、朴茂的风貌。元四家中其他三人都偏于干笔和细笔,用墨偏淡,而吴镇却爱用湿笔、粗笔和浓墨,以间劲见长。沈学吴,是为了锻炼更加间洁、沈郁的画法,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坚实雄劲的笔法,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凝重浑厚。他把吴镇的粗豪与黄公望的松秀、王蒙的灵动和马夏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融等有机地融为壹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终于形成了他那“粗枝大叶”而又“天真烂发”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在笔墨形式上,变元人的“软中带硬(绵里裹铁)”为“刚中有柔”,加强了用笔的“骨架”作用,同时又克服了浙派的过分外露和霸悍之气,更显得朴质雄浑。

《江干送别图》 题款

       ■ 居然4个月就想翻20倍

       搜索“江干送别图”,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幅画的最早出处:2014年3月25日嘉德四季第三十七期拍卖会,估价10,000至20,000,成交价112,700。
       而仅仅在4个月后的2014年8月9日的北京世纪盛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这幅仅仅用11万元买来的画就摇身一变,直接翻了20倍——估价 220-260万元了。
       流拍是肯定的。随便现场某一个买家掏出手机一搜索,第一页就能找到嘉德关于这幅画的拍卖纪录。

    丁未(1487年)作 江干送别图 立轴 纸本 
作者 沈周   (款) 尺寸 101×47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丁未(1487年)作
估价 RMB  10,000-20,000
成交价
  • RMB  112,700
  • HKD  142,658
  • USD  16,905
  • EUR  12,397
专场 悦目草堂 拍卖时间 2014-03-25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嘉德四季第三十七期拍卖会
题识:成化丁未秋八月四日为痴翁道长。长洲沈周囗题识。
钤印:石田、启南
说明 作者介绍:沈周,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清河书画舫》谓初号玉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书法、绘画为时所重。一时名士如唐寅、文璧之流,咸出其门。

       尽管在世纪盛唐拍卖介绍名录中找人写了包装文章,也言之凿凿地说作画用的纸张是明代的“宣德纸”,但始终无法证明这张画就是沈周的真迹。最要命的是上一个成交记录实在是太近、太低而且太容易找到了。互联网时代,人都可以瞬间人肉,何况一幅画乎?
       不可能会有人愿意花300万元去买一幅4个月之前仅仅值11万元的画,除非他脑壳进水。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上,百万级以上的买家哪个不是人精?哪个背后没有掌眼的高手?

      ■ 这幅署名沈周的《江干送别图》真还是假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这幅画。
       没见到原件,不知道纸是不是真的明朝“宣德纸”。仅就作品而言就明显有问题。
       一是这幅作品的的用笔。正如推介文章所说,“元四家中其他三人都偏于干笔和细笔,用墨偏淡,而吴镇却爱用湿笔、粗笔和浓墨,以间劲见长。沈学吴,是为了锻炼更加间洁、沈郁的画法,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坚实雄劲的笔法,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凝重浑厚。”这幅画的用笔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坚实雄劲的笔法”,更谈不上是“粗笔山水”。整幅画的用笔纤弱、呆板,线条刻薄单一,缺少变化,完全不是“元四家”的风范。

       二是这幅画的用墨。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卖家所说的“淋漓多变”在哪里。沈周是用墨的高手,极其善于使用各种哄染技巧来强调层次和雄浑厚重之感,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他的墨法确实是淋漓多变的。而《江干送别图》根本谈不上墨法,通体平铺,层次感极差,你很难说它是写实还是写意,说写实吧,它分不出前后,说写意吧,它又是那样的战战兢兢。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局部


《江干送别图》局部

       三是这幅画的点。看山水画无非就是看勾皴点染,我们再看看《江干送别图》的点。其实一幅画点是最见功力的,这种功力当然不仅仅是笔头功夫,还有对点的运用。也就是点在哪儿,怎么点。《江干送别图》的点可以说是“乱点”,下笔无力度就不说了,点在什么地方作画者根本就不明白,而且这些“乱点”完全看不到聚散和轻重浓淡,一副完全不会画画的嘴脸。

       其他的沈周馆藏精品就不说了,随便一拽鼠标就可以找到一大堆高清的沈周馆藏精品。我们只要简单比较一下下面这幅沈周《秋林小集图》就知道什么是“坚实雄劲的笔法”和“淋漓多变”的墨法了。


【拍卖精品撷英】明 <wbr>沈周《秋林小集图》
明 沈周 秋林小集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2240万元(另开

       四是这幅画题款的书法。沈周是有明一代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家,是因为沈周是一位诗、书、画皆精的全才。也就是说,沈周不仅是画家,同样也是书法大家。明李应桢( 1431—1493) 尝评沈周书法云:“相城沈启南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仿黄山谷,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虽然沈周前后书风变化较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怎么变,只不过是风格问题,而不应该是水平问题。尽得黄庭坚笔意的沈周,笔力雄强而恣肆,点画之间,功力精到。相比之下,沈周虽然学黄庭坚,但他比黄庭坚更注重章法。
一个书法家或者说书法高手,最起码的素养就是要明白笔画和一个字之间、每一个字和全局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说把字写出来摞在一起就是书法作品了。

《江干送别图》的题款书法


明 沈周 秋林小集图 题款

       再来看看这幅《江干送别图》的题款,笔力羸弱,结字松散,点画不到位,提按无章,用笔的水平最多也就算个三流的书家或者爱好者级别的水平。《江干送别图》整个题款章法杂乱,我并不是说它不整齐(尽管沈周一贯题款都比较整齐),而是说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既不知道避让、错落,也不知道关联、呼应,字与字之间几乎是没什么关系,这种水平的写手,完全不像是深谙书道的样子。

明 沈周 仿倪瓒笔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仿倪瓒笔意图 局部


明 沈周 仿倪瓒笔意图 局部


《江干送别图》局部


       综上所述,这件署名沈周的《江干送别图》无论是在绘画技巧、风格上,还是书法水平上,都与沈周相去甚远。不管它用的是不是明代的“宣德纸”,肯定伪作无疑。事实上,使用旧纸作伪在书画市场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作伪也要分高手和低手,这件所谓的沈周《江干送别图》极有可能就是一张很贵的旧纸落在了一个很糟糕的低手的手上。
       但愿下一个冤大头在成为冤大头之前能看到这篇文章。


━━━━━━━━━━━━━━━━━━━━━━━━
■ 本文图片及拍卖资料来自雅昌艺术网。
■ 本文为阴山工作室原创,引用请标注出处,转载请保留此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