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词无定译_文有常规_就_译艺谭_的一些译例与黄邦杰先生商榷
2015-07-03 | 阅:  转:  |  分享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年第期总第期

词口乙定条多仁有常规

—就《译艺谭》的一些译例与黄邦杰先生商榷

许建平

最近拜读了香港学者黄邦杰先生的大作《译艺谭》①,颇受启迪。黄先生从事翻译工作与教

学余载,译著甚丰。《译艺谭》集作者年之翻译经验,将篇各类有关翻译理论与技巧

的论文按杂谈、理解、译词、译句、集外篇等篇目顺序编为一册,用深入浅出的道理,两种文字对

比的方法和饶有兴味的文笔阐明了翻译理论和技巧。毫无疑问,该著“是同类型专著中较有份

量的一本书。’②加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先生题写书名,香港中文大学

翻译系教授兼主任孙述宇先生和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张谷若先生分别为其作序,更使该书增

辉不少。

不过,在细览全书之后笔者也发现,从翻译批评的角度看问题,《译艺谭》中所举不少译例

无论从对原文的理解、汉语的表达,还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等方面衡量,均存在不少问题,因而

大大影响了这部翻译专著的质量。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谨以一孔之见,就英汉翻译的理解和

表达等问题与黄先生商榷,以求教于译界同行。

诚如黄先生所言理解是翻译的根本。因此,译者“对原文的每一个词的根源、色彩、分量

都必须透彻理解·····一个译者对待一字一句,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能如是,则可少犯错

误,少闹笑话。“③此话言之有理。不过,根据笔者的切身体会翻译的关键不在于词字层次上

的理解,而在于从整体意义上对原文的准确把握以及译文的正确表达。因为再难以理解的词

字都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到答案,而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把握原文的含义,并恰到好处地用另一

种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不是一桩容易的事了。

在译文的表达上黄先生追求一个“化’字。“艺术的“化’,当是不即不离,不粘不脱求其

神似而不求其形似。形似不过是皮相,神似才入化境。这好比一件玉器,分明是雕琢出来,却

又不露一点斧凿之痕。翻译,尤其文学翻译也是如此,所以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化’,也

就是严羽说的·妙语,、·透彻玲珑,了。,‘

这段论述听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在“化’与“不化’这一问题上,译界并无统一的尺度。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萨瓦里在他归纳性的条翻译指导原则中提出了这样

两条“……译文必须译得读起来象原作译文必须译得读来象译作……⑤显而易见,前

者与“化派’的主张如出一辙后者则是与之相对的观点。萨瓦里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其中

哪一条原则。他认为译者可以根据本人所好,根据原文、译文及读者的要求,分别选用不同的

原则。笔者窃以为,萨氏的上述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英汉翻译。根据人类语言文字的共性,英汉

翻译无疑有其“可化’的一面。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因素,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年第期总第期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化”不了的东西也只好遗憾地留

下斧凿之痕了。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去追求可望不可及的“化境’,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且按《译艺谭》的页码顺序罗列出黄先生大为赞许的十余条译例,从理解与表达的角度

逐一进行分析。

,

,,

译文当他可以大胆行动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除了一个情人所具有的那种普

通的害怕之外,心里还充满怀疑、顾虑和踌躇。

译文等到他不舫去追求的时候,他却迟疑不定顾虑重重。至于一般堕入

情网的人那种种常有的提心吊胆的心理,那就更是难免的了。

黄先生评语

原词译文译文

当“一的时候等到“一的时候

大胆行动放胆去追求

一个情人一个堕入情网的人

普通的害怕种种常有的提心吊胆的心理

“除了”一之外那就更是难免的了

对比之下,两组词的译法,高下之分立见。前面提到文字翻译的最高境界讲究一个“化’

字,译文有几个词和词组的表达差不多算得上进入化境了。这些词和词组经过加工锤炼之

后,犹如脱胎换骨,做到了推陈出新,却又没有半点斧凿之痕,于此也可见炼词是如何费心力的

了。《译艺谭》一

译文真的天衣无缝,达到了化境的境界吗此译至少有三处明显的破绽。其一,

究竟表示委婉语气的“不妨’还是的过去式从本句的谓语动词,可得知

答案是后者。根据《新英汉词典》我们得知…叹常与连用,表示有充分的理由〕完

全能满可以一’你完全可以这么说。其二,原文明明是对主语的内

心描述,译文却走了调,转到的行为上去了。其三堕入情网的人必定会提心吊胆吗此句

在逻辑顺序上不太合理。

改译待他满可以大胆去追求异性时,却感到疑虑重重,犹豫不决,更不用说一厢情愿的恋

人常有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了。

,

译文他想驱除内心的恐惧,但实际上只摇了摇头仿佛表示驱除不了。

改译他试图摆脱内心的恐惧,结果徒然,只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译文她那优美的体态表明她己经发育成熟,到了结婚年龄,而她自己也意识

到这个、所以她的每一个动作既显示自然之美,又极富人工修饰之美。

此句描写的是南非的一个土著少女。原文一句译成了汉语六句,可见译者下了一番功夫。

不过,整个译文的框架结构和对和二词的处理尚有待商榷。按⑧,我们可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年第期总第期

以从形容词找到的确切含义

即已到婚嫁的年纪年轻漂亮对异比有吸

引力。而一词受前面的制约,不可能是译文的“人工修饰’,而是行为举止的

“技巧’。

改译她意识到自己那成熟的体态对异性极有魅力,因此她的一举一动既显寡

出天生的婀娜身姿、又不失少女的固有矜持。

译文人们要掌握科学,必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并对之怀有无限的热爱。

原本一句简单陈述句一经译者用‘·加词技巧一发挥,变成了条件句。用回译法去检验该译

句,显然不合原文本意。此句不妨用汉语无主句处理。

改译从事科学研究既需要不懈地努力,也需要完全的献身精神。

,“,

一,叭

译文他照直对厄塞克斯说“想不到你居然对我搞政治绑票至少是想不到你

会干得这样赤裸裸。”

黄先生举此例的目的“是为了把语气恰如其份地表达出来。一然而,原文最后三词的愤怒谴

责却在译文中丧失殆尽。答案不言而喻。

改译他直截了当地对厄塞克斯说道“没怒到你对我来这一手,搞政治绑票。

竟不择手段干得这样赤裸裸。”



一,〔

,



译文秘书长说得很对你非常善于引导大会对各类议程项目进行审议、因而

你能够成功地防止大会产生任何程序性问题。

黄先生认为该句好就好在译者用加词技巧,增添了原文所没有的‘、对各类议程项目’。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原文的复数形式就包含了“各类“之意而后面的

正说明了审议的内容。译文未能把握住原文的时态,因此走了调。

改译秘书长说得不错,你熟练地组织了对各项议程的审议工作、使大会成功

地避免了可能会产生的程序问题。

””

译文“厄塞克斯两手使劲按着桌边,指节显得又大又白。”

译文“厄塞克斯两手按着桌边,因为过于用力,指节显得又大又白。”

以上两译均是黄先生所肯定的译法。显而易见,没有一定的语境,这个句子很难翻译。首

先,一词究竟是所抓、扶、握还是举、托、撑但绝对不是向下‘·按’的动作。其次,

是单手还是双手的指节此外,一词,原作者究竟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念头译者应当心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中有数。

年第期总第期

改译“厄塞克斯死死抓住托起扶住……桌沿,粗大的指节没有一丝血



,恤,

译文到南方去的人看见那些里白混血的女郎,准定会注意到她们十之八九都

赋有那种独特的优稚的风度,那种柔和的声调和文静的举止。

黄先生将此例收入删减得当的例证,云

。·删去了,,,和五个词不译’,所以译文

‘·很干净利索。一试想如果删去了、两词,译文中的‘、人’及‘·独特的一从何

而来、及几词删得合理吗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全部内容

了吗答案显然耐人寻味。

改译凡是去过南方的人肯定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那些肤色各异的混血女

郎似乎大都独具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她们语调柔和,举止文静。

‘·记一’,



译文“哪一方的人都从不去想另一方面的人想的事情,除了带着模糊的不

译文“哪一方的人都不去怒另一方的人所想的事,而万一他们去想,他们准

会隐隐感到不安。’

黄先生赞同第二种译法,因为末句采用了“带解释性的添词法’。令人遗憾的是,解释有

改译“除了因对方的存在而隐隐感到不安之外双方均不考虑对方究竞在想

什么。”

,‘

译文在马都比这种地方时间就象一个小偷或是一个偷袭的敌人悄悄地来

了。又悄悄地走了象这仲情景,就连那些徒然浪费大好时光的拥挤的大城市或社

交小圈子似乎都不如马都比严重。

黄先生将此译作为成功的例子两次重复引用另一次在。其实此译也并不见得十

分完美。首先是对一词的理解。谁都知道就是敌人,而此处作者却另有其意

时间。《新英汉词典上有这样一例句现在是几点钟⑦的解

译就更详尽了,’



可见作者是用隐喻来叹惜生命之短促。其次是译文的措辞。从原文看不出作者

对马都比的抱怨情绪,而译文却用了一种强烈不满的措辞,仿佛马都比真糟糕透了似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年第期总第期

改译马都比这种地方不象拥挤不堪的大城市,甚至也不象某些社交小圈子,

时间可以在悠闲无聊之中慢慢地打发掉。在马都比时问更象一个慑手慑足的小

偷,悄然之间就盗走了人生的岁月。



译文他一把抓住那矮小的老人,因为这老人由于又怕又冷浑身发抖,因为他

对法兰特来说,就象是这世界唯一的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似的。

从原文可以看出,译文中的两个“因为”加得并不恰当,因为原文中根本就不存在上述因果

关系。

改译他法兰特一把住抓那个战战兢兢、冻得哆嗦的小个子男人,仿佛抓住

了世间留下的唯一实实在在的物休。

,

译文我们无法把桌子抬出门外。

黄先生认为,“由于缺乏上下文,很难判定中译是否正确。因为桌子既有可能抬出门外,也

有可能抬进门里,’“少了上下文的交待,竟会这么棘手一笔者认为,对这类简单的句子,完全

用不着小题大作。凭常识,应当是‘·抬不进门’。道理很简单,要是抬不出去,当初又是怎样抬

进去的呢当然,最好的译法还是以虚对虚。‘·这桌子太大,过不了这道门’或“我们无法将桌子

抬过这道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无定译,文有常规。对一个译者来说,翻译的关键不在于对原文字面意义的分析、处理,

而是对其整体思想的把握和译文的表达,即在透彻领会原文的基础上,用通顺、规范的译语将

其表达出来。在理解与表达这一问题上,笔者十分推崇前辈翻译家陆殿扬先生的精辟论述

我们的忠告是首先透彻地阅读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理解它的意思,在你心中

形成一个概念或意象。然后合上你的书,用中文思考,把它当作你自己的思怒表

达出来。这样,你就不会受到外国语言的约束或限制,就能够自由地把原文的思想

用中文表达出来。⑧

笔者始终认为以上论述是指导翻译实践的至理名言。

注释

①《译艺谭》,中国对外出版公司,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②见《译艺谭》封底介绍。

③④《译艺谭》,、。

⑤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⑦,

⑧陆殿扬《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贵任编校赵小刚

献花(0)
+1
(本文系皇帝诏曰6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