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神木 神木秃尾河:一条玉带绾麟州 秃尾河中游的古镇——高家堡王彩荣摄 秃尾河在《水经注》中称“诸次水”,是神木县重要水源地之一。发源于神木县锦界镇的宫泊海子,宫泊沟、谷丑沟两大支流在乌鸡滩汇流后称秃尾河,流经锦界、大保当、高家堡、花石崖、乔岔滩、万镇等镇办,主要支流有团团沟、喇嘛沟、红柳沟等。 秃尾河水系由沙漠渗水汇集而成,依托秃尾河,上下游镇办曾是神木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但是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沙化侵蚀。“一头是白沙、一头是红沙,春季里,荒沙漫漫,风刮得沙子把膝盖以上都埋住了。”当地村民这样描述过去的秃尾河,秃尾河源头甚至一度成为“无人区”,只听见天鹅和白鹭“嗷嗷”的叫声。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造林绿化成为榆林市决策层的重要议题。工业反哺农林业政策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沙漠林区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植被,保持了水土,防止了沙化蔓延。榆林市启动“三年植绿大行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其中河流水系绿化成为绿化大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窟野河、秃尾河、清水川、石马川等河川沿岸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水保林30 万亩。 一本《秃尾河岸是家乡》道出了远方游子身系故土、一眼望不到边的眷恋与思念。远离家乡三十载,家乡骄子心怀感恩,时时刻刻想着故土,正如他书中写的一样:“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爱家乡每株草”。他就是本期嘉宾李大维。 李大维,1970 年生于陕西神木,先后从事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现任陕西省环境自动监测运营中心主任、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 “站在城市的阳台上,向我们苍茫的来路望去,那看得最清楚的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而是它的远处是那重重叠叠的大山的另一边,是那个‘天高皇帝远’的遥远所在,是我们那个小小的、卑微的村落,是童颜。”这是著名作家高建群在李大维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一书序言中的开头。一晃多年过去了,李大维身处古都西安,心系陕北故土,言谈之间处处流露着他对家乡及童年记忆的深深眷恋。 【记者】您创作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的初衷是因工作原因引发的?还是另有它因? 【李大维】我的初衷主要是因为我离开家乡以后一直在外面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经常想起家乡的一些人和事,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情景,感到非常甜蜜,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思念。我毕竟是出生在神木这块土地上的,我设想了很长时间,就想着把家乡那些简短的、记忆犹新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也就是我出版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 【记者】这本书,您是写给自己的,还是写给家乡的? 【李大维】是写给自己的。我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繁忙,要想回到家乡是不容易的,但又经常回想起往事,我把这些散文写出来后,经常翻开看一看,感觉到自己又好像回到了故乡。 【记者】重新搜寻一下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回首来时路”也是一个很好的生命体验。您刚才说,您回忆起小时候,用“甜蜜”这个词来形容,有什么甜蜜的事吗?为什么用甜蜜来形容小时候? 【李大维】小时候的生活其实是很苦的,但是我觉得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家人对我非常关心,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对我的教育和帮助非常大。长大在外工作以后,更觉得小时候亲人、老师、同学对我的教导起到了基础和帮助作用,尤其是做人方面,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那时候生活虽然很苦,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甜蜜。 【记者】您可不可以把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和我们分享一下? 【李大维】小时候有趣的事情确实很多。小时候的我比较淘气,喜欢玩一些和别的小孩不一样的游戏。因为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我特别喜欢看电影,村里人给我送了个外号叫“电影迷”,只要听说附近村子放电影,即使距离很远,我也会跑过去看。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小电影放映机,就是用塑料盒、木盒、火柴盒加工而成的,里面放一个小灯泡,然后再找些小玻璃片,给上面画上图案,晚上找一屏幕,打在白色墙上就可以自己放电影了。我喜欢制作幻灯片,从小的到大的,感觉很有意义。其次就是我家在村子的中心位置,那个地方相当于我们镇集市的中间地带,我在我家大门口的墙壁上做了一块小黑板,村子里只要一有放电影的好消息,我就提前打听好,把放电影的消息写在小黑板上,相当于一个通知。 回首来路,谦虚的李大维说,当时的事现在看来都是小事。但在当时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农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自发地自制小黑板,为村民通知影讯的事的确很有趣。采访中,我们也得知,当年李大维还自己钻研学习了《九曲黄河阵》,后来经他给村支书建议并被采纳,从此村里人便在每年的元宵节享受到了游绕“九曲黄河阵”的文化娱乐大餐。正因为聪明爱钻研,李大维成就了自己,也没有辜负家乡对他的馈赠。 【记者】您从学校毕业后就到了当时的陕西神木水土保持局,在那里做什么工作,工作了多少年? 【李大维】在那工作的时间很长,大概有十七年。 【记者】十七年的时间,从一个职员,慢慢一步一步地成长,最开始时您做的是什么工作? 【李大维】我在水土保持局工作时,从事了很多岗位,在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检测中心、财务部门、科技部门等部门都工作过。 【记者】每一个部门虽然都是一个单位系统内部的,但是每一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完全不一样,具体的细则又完全不同。每次换一个部门都要从零开始一次,您换了有五个部门,有五次的从零开始的经历吗? 【李大维】在一个单位里,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调整大部分是组织上决定的,也有些是我个人选择的。我从人事部门到行政执法部门工作是自己选择的,我把每次岗位变动都作为学习的过程,一个新的起点。我觉得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单位、从旧的部门到一个新的部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个机遇。经历的岗位越多,我所能学习的知识越多,接触到的人和事也越多,对我的成长也帮助很大。 【记者】十七年中,您在水土保持局不断地调换岗位,不断地进行学习。如果说小时候在学校的学习是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在岗位上则要更多细则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您还进行了自我深造,继续升本、考研,这种压力大吗? 【李大维】当时压力还是很大的。我起步比别人低,感觉到没有上大学很遗憾,所以我想一定要继续学习。刚工作时我就报考了大专,后来到西农大上了本科,又到省党校上了研究生,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管理和领导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记者】您现在的工作是什么? 【李大维】我现在在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工作,省环境保护公司是省环保厅下属的直属企业,主要是负责陕西省地表水河流的水质监测、全省30 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的脱硫脱硝在线检测业务。这两大业务也是目前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比较重要的工作,具体就是通过环境自动监测的手段来提取一些减排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国家考核需要的数据,是执法所需要的数据,也是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踏实工作、虚心学习以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李大维不变的宗旨,有目共睹的工作实绩及谦逊有理、不骄不躁的优秀品德得到系统内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多年来,他个人及他所带领的省环境自动监测运营中心也当之无愧成了系统内的得奖大户。 据了解,李大维曾多次被省水土保持局、省水利厅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团干部”、“全省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2005 年3 月,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三等奖”;2006 年到志丹县挂职,获得了省政府表彰的“全省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工作实绩曾被《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1年到2013 年,单位连续三年被省环保厅评为“优秀单位”。 “一个人的梦里故乡,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李大维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里向村庄、向河流、向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们的怀念与感恩。在求学的岁月里,他更懂得向家乡的养育予以回报,工作后,处处想着家乡。说到家乡的环境保护,李大维的见解和看法不但专业,更渗透着浓浓的故乡情结。 【记者】您在省环保厅工作了三年,然后在省环境保护公司也是工作了很长时间,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我们就像田径赛场上测量圆一样,对数据进行精确地测量,然后将成绩公之于众。对于神木而言,神木是一个工业大县,经济飞速发展,工矿企业拔地而起,那么现在神木的环境有哪些问题? 【李大维】通过我对神木环境保护的了解,我觉得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是工业污染。不管神木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环境保护都是要抓的,因为神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有7635 平方公里,有40 多万人,这样大的一个县,除了要发展经济外,重要的是要造福于民,要让当地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我觉得经济发展的快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工作需要更多一些,经济发展的慢了,环境保护的工作稍微少一些,因为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压力都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对于普通的神木老百姓来说,也许我们不是决策者,也不是规划者,那么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您的建议是什么? 【李大维】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来讲,我觉得还是一个环境保护常识的问题。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随着 天然气的输送和应用,民用化发展步伐加快,所以老百姓可以慢慢地改变传统用煤生火做饭、取暖的方式,可以用天然气或者其它清洁燃料作为生活燃料,这样周围的生活环境就会改善。二是日常出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也可以逐步实行集中收处、集中输送、集中处理。我在国庆节回到老家后发现,我们村里建立了一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这是家乡的一种文明、一种进步。 从农村成长到城市求学、就业,从学生时代的品学兼优到进入职场的有口皆碑,从普通干部成长到处级领导,不断改变的是工作生活环境,而始终不变的是勤勉、睿智与源自内里的朴实。或许正是这些可贵的品德稳健了李大维前进中的每一步,而这所有的品质,李大维都归根于黄土山村和秃尾河水的哺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爱家乡每株草”这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正是李大维替天下游子发出的共同心声。 (高步刚方尚鹏黄浩张亚斌宋艳霞白焕霞郭凯敏组稿)对话神木 神木秃尾河:一条玉带绾麟州 秃尾河中游的古镇——高家堡王彩荣摄 秃尾河在《水经注》中称“诸次水”,是神木县重要水源地之一。发源于神木县锦界镇的宫泊海子,宫泊沟、谷丑沟两大支流在乌鸡滩汇流后称秃尾河,流经锦界、大保当、高家堡、花石崖、乔岔滩、万镇等镇办,主要支流有团团沟、喇嘛沟、红柳沟等。 秃尾河水系由沙漠渗水汇集而成,依托秃尾河,上下游镇办曾是神木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但是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沙化侵蚀。“一头是白沙、一头是红沙,春季里,荒沙漫漫,风刮得沙子把膝盖以上都埋住了。”当地村民这样描述过去的秃尾河,秃尾河源头甚至一度成为“无人区”,只听见天鹅和白鹭“嗷嗷”的叫声。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造林绿化成为榆林市决策层的重要议题。工业反哺农林业政策的实施,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沙漠林区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植被,保持了水土,防止了沙化蔓延。榆林市启动“三年植绿大行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其中河流水系绿化成为绿化大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窟野河、秃尾河、清水川、石马川等河川沿岸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水保林30 万亩。 一本《秃尾河岸是家乡》道出了远方游子身系故土、一眼望不到边的眷恋与思念。远离家乡三十载,家乡骄子心怀感恩,时时刻刻想着故土,正如他书中写的一样:“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爱家乡每株草”。他就是本期嘉宾李大维。 李大维,1970 年生于陕西神木,先后从事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现任陕西省环境自动监测运营中心主任、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 “站在城市的阳台上,向我们苍茫的来路望去,那看得最清楚的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而是它的远处是那重重叠叠的大山的另一边,是那个‘天高皇帝远’的遥远所在,是我们那个小小的、卑微的村落,是童颜。”这是著名作家高建群在李大维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一书序言中的开头。一晃多年过去了,李大维身处古都西安,心系陕北故土,言谈之间处处流露着他对家乡及童年记忆的深深眷恋。 【记者】您创作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的初衷是因工作原因引发的?还是另有它因? 【李大维】我的初衷主要是因为我离开家乡以后一直在外面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经常想起家乡的一些人和事,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情景,感到非常甜蜜,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思念。我毕竟是出生在神木这块土地上的,我设想了很长时间,就想着把家乡那些简短的、记忆犹新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也就是我出版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 【记者】这本书,您是写给自己的,还是写给家乡的? 【李大维】是写给自己的。我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繁忙,要想回到家乡是不容易的,但又经常回想起往事,我把这些散文写出来后,经常翻开看一看,感觉到自己又好像回到了故乡。 【记者】重新搜寻一下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回首来时路”也是一个很好的生命体验。您刚才说,您回忆起小时候,用“甜蜜”这个词来形容,有什么甜蜜的事吗?为什么用甜蜜来形容小时候? 【李大维】小时候的生活其实是很苦的,但是我觉得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家人对我非常关心,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对我的教育和帮助非常大。长大在外工作以后,更觉得小时候亲人、老师、同学对我的教导起到了基础和帮助作用,尤其是做人方面,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所以那时候生活虽然很苦,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甜蜜。 【记者】您可不可以把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和我们分享一下? 【李大维】小时候有趣的事情确实很多。小时候的我比较淘气,喜欢玩一些和别的小孩不一样的游戏。因为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我特别喜欢看电影,村里人给我送了个外号叫“电影迷”,只要听说附近村子放电影,即使距离很远,我也会跑过去看。我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小电影放映机,就是用塑料盒、木盒、火柴盒加工而成的,里面放一个小灯泡,然后再找些小玻璃片,给上面画上图案,晚上找一屏幕,打在白色墙上就可以自己放电影了。我喜欢制作幻灯片,从小的到大的,感觉很有意义。其次就是我家在村子的中心位置,那个地方相当于我们镇集市的中间地带,我在我家大门口的墙壁上做了一块小黑板,村子里只要一有放电影的好消息,我就提前打听好,把放电影的消息写在小黑板上,相当于一个通知。 回首来路,谦虚的李大维说,当时的事现在看来都是小事。但在当时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农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自发地自制小黑板,为村民通知影讯的事的确很有趣。采访中,我们也得知,当年李大维还自己钻研学习了《九曲黄河阵》,后来经他给村支书建议并被采纳,从此村里人便在每年的元宵节享受到了游绕“九曲黄河阵”的文化娱乐大餐。正因为聪明爱钻研,李大维成就了自己,也没有辜负家乡对他的馈赠。 【记者】您从学校毕业后就到了当时的陕西神木水土保持局,在那里做什么工作,工作了多少年? 【李大维】在那工作的时间很长,大概有十七年。 【记者】十七年的时间,从一个职员,慢慢一步一步地成长,最开始时您做的是什么工作? 【李大维】我在水土保持局工作时,从事了很多岗位,在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检测中心、财务部门、科技部门等部门都工作过。 【记者】每一个部门虽然都是一个单位系统内部的,但是每一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完全不一样,具体的细则又完全不同。每次换一个部门都要从零开始一次,您换了有五个部门,有五次的从零开始的经历吗? 【李大维】在一个单位里,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调整大部分是组织上决定的,也有些是我个人选择的。我从人事部门到行政执法部门工作是自己选择的,我把每次岗位变动都作为学习的过程,一个新的起点。我觉得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单位、从旧的部门到一个新的部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个机遇。经历的岗位越多,我所能学习的知识越多,接触到的人和事也越多,对我的成长也帮助很大。 【记者】十七年中,您在水土保持局不断地调换岗位,不断地进行学习。如果说小时候在学校的学习是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在岗位上则要更多细则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您还进行了自我深造,继续升本、考研,这种压力大吗? 【李大维】当时压力还是很大的。我起步比别人低,感觉到没有上大学很遗憾,所以我想一定要继续学习。刚工作时我就报考了大专,后来到西农大上了本科,又到省党校上了研究生,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管理和领导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记者】您现在的工作是什么? 【李大维】我现在在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工作,省环境保护公司是省环保厅下属的直属企业,主要是负责陕西省地表水河流的水质监测、全省30 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的脱硫脱硝在线检测业务。这两大业务也是目前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比较重要的工作,具体就是通过环境自动监测的手段来提取一些减排的数据,这个数据是国家考核需要的数据,是执法所需要的数据,也是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踏实工作、虚心学习以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李大维不变的宗旨,有目共睹的工作实绩及谦逊有理、不骄不躁的优秀品德得到系统内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多年来,他个人及他所带领的省环境自动监测运营中心也当之无愧成了系统内的得奖大户。 据了解,李大维曾多次被省水土保持局、省水利厅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团干部”、“全省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2005 年3 月,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三等奖”;2006 年到志丹县挂职,获得了省政府表彰的“全省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他的工作实绩曾被《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1年到2013 年,单位连续三年被省环保厅评为“优秀单位”。 “一个人的梦里故乡,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李大维的散文集《秃尾河岸是家乡》里向村庄、向河流、向生生不息的父老乡亲们的怀念与感恩。在求学的岁月里,他更懂得向家乡的养育予以回报,工作后,处处想着家乡。说到家乡的环境保护,李大维的见解和看法不但专业,更渗透着浓浓的故乡情结。 【记者】您在省环保厅工作了三年,然后在省环境保护公司也是工作了很长时间,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我们就像田径赛场上测量圆一样,对数据进行精确地测量,然后将成绩公之于众。对于神木而言,神木是一个工业大县,经济飞速发展,工矿企业拔地而起,那么现在神木的环境有哪些问题? 【李大维】通过我对神木环境保护的了解,我觉得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是工业污染。不管神木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环境保护都是要抓的,因为神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有7635 平方公里,有40 多万人,这样大的一个县,除了要发展经济外,重要的是要造福于民,要让当地群众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我觉得经济发展的快了,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工作需要更多一些,经济发展的慢了,环境保护的工作稍微少一些,因为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压力都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对于普通的神木老百姓来说,也许我们不是决策者,也不是规划者,那么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您的建议是什么? 【李大维】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来讲,我觉得还是一个环境保护常识的问题。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随着 天然气的输送和应用,民用化发展步伐加快,所以老百姓可以慢慢地改变传统用煤生火做饭、取暖的方式,可以用天然气或者其它清洁燃料作为生活燃料,这样周围的生活环境就会改善。二是日常出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也可以逐步实行集中收处、集中输送、集中处理。我在国庆节回到老家后发现,我们村里建立了一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这是家乡的一种文明、一种进步。 从农村成长到城市求学、就业,从学生时代的品学兼优到进入职场的有口皆碑,从普通干部成长到处级领导,不断改变的是工作生活环境,而始终不变的是勤勉、睿智与源自内里的朴实。或许正是这些可贵的品德稳健了李大维前进中的每一步,而这所有的品质,李大维都归根于黄土山村和秃尾河水的哺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爱家乡每株草”这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正是李大维替天下游子发出的共同心声。 (高步刚方尚鹏黄浩张亚斌宋艳霞白焕霞郭凯敏组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