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Earls360

 Earls360 2015-07-04

七、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Earls36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妇科35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月经先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1 诊断依据

2.1.1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

2.2.1 气不摄血: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2.2.2 血热内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3 月经后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1 诊断依据

3.1.1 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1.2 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1.3 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3.2 证候分类

3.2.1 血寒凝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3.2.2 肝血亏虚: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涌,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3.2.3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3.3 疗效评定

3.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3.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好转。

4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而至的月经病。

4.1 诊断依据

4.1.l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均逾7天以上,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4.1.2 月经周期紊乱应与青春期、更年期月经紊乱相区别。

4.1. 3 妇科检查及B超等排除器质性病变。测基础体温,阴道涂片、宫颈粘液结晶检查以了解卵巢功能情况。

4.2 证候分类

4.2.1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以及小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4.2.2 肾气不足: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淡黯,质稀,神疲乏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4.3 疗效评定

4.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4.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4.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5 月经过多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过多系由气虚、血热使冲任不固,或因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致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的月经病。

5.1 诊断依据

5.1.1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增多,在50ml以上,或时间超过7天。

5.1.2 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排除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

5.1.3 排除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月经过多。

5.2 证候分类

5.2.1 气不摄血: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

5.2.2 血热内扰: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5.2.3 瘀滞胞宫:经来量多,或多时不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5.3 疗效评定

5.3.1 治愈:经量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5.3.2 好转: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期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5.3.3 未愈:月经周期、经量无变化。

6 月经过少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过少系由精血衰少,血海不盈,或痰阻瘀滞,血行不畅,致使经期虽准,但经量较正常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天经量少的月经病。

6.1 诊断依据

6.1.l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净。

6.1.2 本病应与早孕激经相鉴别。

6.1.3 排除因结核病引起的月经过少。

6.2 证候分类

6.2.1 肝血亏虚: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或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

小腹空坠,舌质淡红,脉细。

6.2.2 肾阳亏虚:月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腰脊酸软,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质淡,脉弱或沉迟。

6.2.3 瘀滞胞宫:月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正常或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涩。

6.2.4 痰湿阻滞: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稠。苔白腻,脉滑。

6.3 疗效评定

6.3.1 治愈:经量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6.3.2 好转:经量明显增多。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6.3.3 未愈:经周期、经量无变化。

7 经期延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期延长系阴虚内热、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使经期虽基本正常,但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方净的月经病。

7.1 诊断依据

7.1.1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始净。

7.1.2 应与漏下和赤带相鉴别。

7.1.3 必要时作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或子宫器质性病变。

7.2 证候分类

7.2.1 瘀滞胞宫:经行淋漓89日或10余日始净,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7.2.2 阴虚血热:月经持续810天,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颧红,潮热,或见手心灼热。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7.2.3

气不摄血:月经持续8l0天始净,量少,色淡,质清稀。伴神疲乏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或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7.2.4

湿热下注:经行810天始净,量少,色黯如酱,混杂粘液,气味秽臭,腰腹胀痛。平素带多色黄、有臭味。舌正常或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7.3 疗效评定

7.3.1 治愈:行经期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

7.3.2 好转:行经期缩短,但未恢复正常。

7.3.3 未愈:行经时间无变化。

8 痛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8.l 诊断依据

8.1.1 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

8.1.2 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8.1.3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8.2 证候分类

8.2.1 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8.2.2 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8.2.3

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8.2.4 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8.2.5 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8.3 疗效评定

8.3.1 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

8.3.2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8.3.3 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9 闭经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闭经系因血枯精亏或气滞痰阻,导致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未至,或正常月经周期建立后,又停经3个月以上的月经病。

9.1 诊断依据

9.1.1 年逾18周岁女子,月经尚未初潮者,属原发性闭经。

9.1.2 女子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属继发性闭经。

9.1.3 须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等生理性停经相鉴别。

9.2 证候分类

9.2.1

肾气不足:年逾18周岁,月经未至或来潮后复闭。素体虚弱,头晕耳鸣,第二性征不足,腰腿酸软,腹无胀痛,小便频数。舌淡红,脉沉细。

9.2.2 气血亏虚:月经周期后延,经量偏少,继而闭经。面色不荣,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无力。

9.2.3 痰湿阻滞:月经停闭,形体肥胖,神疲嗜睡,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多痰,带下量多。苔白腻,脉濡或滑。

9.2.4 阴虚内热:月经先多后少,渐致闭经。五心烦热,颧红升火,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脉细数。

9.2.5 血寒凝滞: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欠温,大便不实。苔白,脉沉紧。

9.2.6 血瘀气滞:月经闭止,胸胁胀满,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苔薄,脉沉涩或沉弦。

9.3 疗效评定

9.3.1 治愈:月经来潮,连续3次以上正常行经。

9.3.2 好转:月经恢复来潮。但月经周期未正常。

9.3.3 未愈:月经仍未来潮。

10 崩漏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崩漏因血热、脾虚、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多见于子宫功能性出血。

10.1 诊断依据

10.1.1 经血无周期可循。

10.1.2 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10.1.3 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以及症瘕、外伤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

10.2 证候分类

10.2.1

血热内扰: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10.2.2

气不摄血: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润,脉芤或细无力。

10.2.3

肾阳亏虚: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

10.2.4 肾阴亏虚:经血时多时少,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10.2.5 瘀滞胞宫:经漏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夹有瘀块,小腹疼痛,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10.3 疗效评定

10.3.1 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10.3.2 好转: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10.3.3 未愈:阴道出血无变化。

11 经行乳房胀满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乳房胀痛是由肝郁气滞脉络不畅,或肝肾阴虚,脉络失养,以致经前、经后或经行期间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痛作痒,甚至不能触衣的病变。

11.1 诊断依据

11.1 乳房(头)胀痛或胀硬作痛,呈周期性发作。多于经前一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

11.1.2 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11.2 证候分类

11.2.1 肝气郁滞:经前或行经时,乳房胀硬作痛,或乳头胀痛作痒,郁怒不欢。苔薄白,脉弦。痛

11.2.2 肝郁肾虚:经前或经行时乳胀,触之无块,经后消失。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1.3 疗效评定

11.3.1 治愈:乳房胀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11.3.2 好转:乳房胀痛减轻。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发作。

11.3.3 未愈:行经期,乳房胀痛无变化。

12 经行发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体温一般在37.5°C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病变。

12.1 诊断依据

12.1.1 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12 .1.2 应与月经期间外感发热相鉴别。

12.2 证候分类

12.2.1 阴虚内热:经行前后见有发热,午后潮热,烦躁少寐,口于便艰。舌红而于,脉细数。

12.2.2 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神疲畏寒,气短懒言,面目虚浮。舌淡嫩,苔白润,脉虚或细略数。

12.2.3 营卫不和:经行发热,经血量少不畅,小腹作胀,恶风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12.2.4 瘀热内郁:经前或经期发热,经色紫黯,间有血块,腹痛。舌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数。

12.3 疗效评定

12.3.1 治愈:发热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12.3.2 好转:发热减轻,或热退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12.3.3 未愈:经行发热无变化。

13 经行头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头痛系因素体血虚,血不上荣,或情志内伤,瘀血内阻,阳络不通,导致每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

13.1 诊断依据

13.1.1 头痛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2次以上者。

13.1.2 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又,亦可见于两侧太阳穴或头顶部。痛如锥刺,或掣痛,或绵绵作痛。

13.1.3 须与经期外感、高血压及颅内站位性病变的头痛相鉴别。

13.2 证候分类

13.2.1 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色紫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暗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13.2.2 肝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头痛绵绵。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13.2.3 肝火旺盛:经前头痛目胀,甚或巅顶掣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经行量多色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带数。

13.3 疗效评定

13.3.1 治愈:经行头痛消失,无周期发作。

13.3.2 好转:经行头痛减轻。或头痛消失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有复发。

13.3.3 未愈:经行头痛无变化。

14 经行身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身痛素体血虚、寒湿留滞,经脉失养,致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肢体疼痛周期性发作的病变。

14.1 诊断依据

14.1.1 行经期间或经来前后,肢体疼痛酸楚或麻木不适,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14.1.2 局部无红肿,无畸行。无严外伤、风湿痹及其它疾病史。

14.2 证候分类

14.2.1 气血亏虚:经期或行经前后,肢体酸痛麻木,神疲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

14.2.2 寒湿凝滞:经期或行经前后,关节疼痛酸楚重着,腰膝尤甚,得热则舒。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暗有块。苔薄白,脉沉紧。

14.3 疗效评定

14.3.1 治愈:经行身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14.3.2 好转:经行身痛减轻,或身痛止后经行3次内又复发。

14.3.3 末愈:经行身痛未减轻。

15 经行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泄泻是指素体脾肾虚弱,致每逢经行期间大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的病变。

15.1 诊断依据

15.1.1 经行泄泻,随月经周期发作。

15.1.2 粪便多为水谷不化之残渣,或溏便。一般无腹痛,大便不臭,无脓血。

15.1.3 应注意与慢性腹泻相鉴别。

15.2 证候分类

15.2.1

肝郁脾虚:经行期间大便溏泻。神疲肢重,面色不华,纳差口淡,或伴腹胀隐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脉濡。若兼肝旺者,则有小腹胀痛,胸胁痞闷等,脉兼弦象。

15.2.2 肾阳亏虚:经行期间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15.3 疗效评定

15.3.1 治愈:经行大便正常,无周期性发作。

15.3.2 好转:经行泄泻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或泄泻虽止,但3个月经周期内又复发者。

15.3.3 未愈:经行泄泻症状无变化。

16 经行吐衄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吐衄主要是由肝火上逆,肺胃燥热,迫血妄行,致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有经量减少或不行的病变。又称"倒经""逆经"

16.l 诊断依据

16.1.1 吐血、衄血连续2次以上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

16.1.2 月经量相应减少,甚或闭而不行。

16.1.3 应注意与鼻咽器质性病变所出现的经行吐衄相鉴别。

16.2 证候分类

16.2.1

肝郁化火:经期或行经前,发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或月经不行,面赤烦热,口苦咽干,乳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16.2.2

阴虚肺燥: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鼻衄或咳血。经行量少色红,甚或不行。咽干鼻燥,咳呛气逆,音哑不扬,潮热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苦薄,脉细数。

16.2.3

胃热炽盛:经行前后或经期发生吐血,色紫红或兼夹食物。经行先期,量少色鲜,甚则闭而不行,唇红口干,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6.3 疗效评定

16.3.1 治愈:经行吐衄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16.3.2 好转:经行吐衄量减少。或吐衄消失,未能保持3个月经周期又复发。

16.3.3 未愈:经行吐衄无变化。

17 经行口糜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经行口糜是指阴虚火旺,心火上炎,或胃热熏蒸,致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口舌糜烂,呈周期性发作的病变。

17.1 诊断依据

17.1.1 在经前1周之内或正值经期,或在经净后34天内出现口舌糜烂,有周期性发作者。

17.1.2 通过妇科及眼科检查,需排除狐惑病。

17.2 证候分类

17.2.1 阴虚火旺:经期见有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头晕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黄。舌尖红,脉细数。

17.2.2 胃热炽盛:经行见有口舌糜烂,口臭,口干喜饮,胸闷纳呆,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17.3 疗效评定

17.3.1 治愈:经行口糜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17.3.2 好转:经行口糜减轻。或口糜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复发者。

17.3.3 未愈:经行口糜无变化。

18 绝经前后诸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绝经前后诸症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衡而致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红,情志异常等多种症状。相当于更年期综合症。

18.1 诊断依据

18.1.1 发病年龄一般在4555周岁绝经前后。

18.1.2 见有月经紊乱,潮热面红,烘热汗出,情绪激动,情志异常,皮肤感觉异常等症。

18.2 证候分类

18.2.1

肝肾阴虚:经行先期,量多色红或淋漓不绝。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口干便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兼肝旺者多见烦躁易怒;心火旺者可见心悸失眠。

18.2.2

肾阳亏虚:月经后愆或闭阻不行,行则量多,色淡质稀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头目晕眩,腰酸尿频。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兼脾阳虚者可见纳少便溏,面浮肢肿;兼心脾两虚者,可见心悸善忘,少寐多梦。

18.3 疗效评定

18.3.1 治愈:烘热汗出,情志异常等症状消除。

18.3.2 好转:诸症减轻。

18.3.3 未愈:诸症无变化。

19 带下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带下病系由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导致阴道分泌物量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改变。多见于阴道、宫颈等炎症性疾病。

19.1 诊断依据

19.1.1 带下量多,绵绵不绝。

19.1.2 带下量虽不多,但色黄或赤或青绿;质稠浊或清稀如水,气腥秽或恶臭。

19.1.3 须与输卵管和子宫体、颈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19.2 证候分类

19.2.1 脾虚湿困:分泌物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无臭,绵绵不断。恶心纳少,腰酸神倦。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19.2.2 肾阴亏虚:分泌物色黄或兼赤,质粘无臭。阴户灼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

19.2.3 肾阳亏虚:分泌物量多,清稀如水,或透明如鸡子清,绵绵不绝,腰酸腹冷,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19.2.4

湿热下注:分泌物量多,色黄或兼绿,质粘稠,或如豆渣,或似泡沫,气秽或臭,阴户灼热瘙痒,小便短赤,或伴有腹部掣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儒数。兼肝胆湿热者,出现乳胁胀痛,头痛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19.3 疗效评定

19.3.1 治愈:阴道分泌物之量、色、气味、质均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19.3.2 好转:阴道分泌物之量、色、气味、质及诸症减轻。

19.3.3 未愈:带下诸症无变化。

20 妊娠恶阻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出现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的疾病。相当于妊娠剧吐。

20.1 诊断依据

20.1.1 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一般发生于妊娠早期的3个月内。

20.1.2 若仅见恶心吐涎,择食嗜酸者,称早孕反应。

20.1.3 须与妊娠肝炎、胃炎、阑尾炎相鉴别。

20.2 证候分类

20.2.1 肝胃不和: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腥。胸满胁痛,心烦口苦,暖气叹息,头胀而晕。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20.2.2 脾胃虚弱:妊娠初起,呕吐不食,或吐清水,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自,脉缓滑。

20.2.3 痰湿阻滞:妊娠早期,呕吐痰涎,口淡而腻,不思饮食,胸腹满闷。舌淡,苔白腻,脉滑。

20.2.4

气阴两虚:妊娠剧吐,甚至吐苦黄水或兼血水,频频发作。持续日久,以致精神萎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于,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

20.3 疗效评定

20.3.1 治愈:呕吐停止,诸症消除,停药后无反复。

20.3.2 好转:呕吐等症减轻。或呕吐诸症消除,但停药后又见复发。

20.3.3 未愈:呕吐诸症均无改善。

21 胎漏、胎动不安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由于母体与胎儿两方面因素,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在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者,称"胎漏";若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部胀坠作痛,或伴有少量出血者,称"胎动不安"。相当于先兆流产。

21.1 诊断依据

21.1.1 妊娠期间,阴道少量下血,时下时止为"胎漏";腰酸,腹部胀坠作痛,或伴有少量出血者,为"胎动不安"

21.1.2 妊娠试验呈阳性反应,B超探查胎动、胎心搏动正常,并与停经月份相符。

21.2 证候分类

21.2.1 肾气不足: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腰酸腹坠,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有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21.2.2 气血亏虚: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质薄。腰酸腹坠,神疲肢软,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21.2.3 血热内扰:妊娠期,阴道漏红,色鲜。或腹痛下坠,心烦不安,手心灼热,口干咽燥,大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滑数。

21.2.4 外伤损络:妊娠外伤后腰腹胀坠作痛,阴道漏红,色紫红,或有小血块。舌淡红,脉细滑无力。

21.3 疗效评定

21.3.1 治愈:血止胎安,兼症消失,观察2周后,各项检查证实正常妊娠。

21.3.2 好转:漏红减少,兼症改善,各项检查为正常妊娠。

21.3.3 未愈:出血不止,甚至堕胎流产,或胎死腹中。

22 滑胎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滑胎是由于禀质虚弱,肾虚冲任不固,而致怀孕后出现自然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相当于习惯性流产。

22.1 诊断依据

22.1.1 屡孕屡堕,男方检查正常者。

22.1.2 染色体检查,排除遗传因素所致。

22.1.3 妇科检查,了解子宫有无畸形。

22.2 证候分类

22.2.1 脾肾两虚: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夜尿频多,眼眶黯黑或面有黯斑。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22.2.2 气血亏虚:面色苍自或萎黄,心悸气短,头晕肢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弱无力。

22.2.3 阴虚内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烦躁不宁,或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22.3 疗效评定

22.3.1 治愈:正常分娩。

22.3.2 未愈:仍堕胎小产。

23 子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妇女怀孕期间由于素体脾肾阳虚,胎气壅阻,水湿内滞,而出现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子肿。相当于妊娠水肿。

23.1 诊断依据

23.1.1 妊娠数月,面目肢体肿胀,或少数孕妇水肿虽不明显,但体重每周增加0.5公斤以上。

23.1.2 妊娠晚期,仅见脚部的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不作病论。

23.1.3 尿常规无蛋白尿、管型,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23.1.4 B超排除畸形胎儿。

23.2 证候分类

23.2.1

脾虚湿困: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或遍及全身,肤色淡黄,皮薄而光亮,胸闷气短,懒于言语,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缓滑无力。

23.2.2

肾阳亏虚:孕后数月或晚期,面目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肢冷畏寒,小便短少。舌质淡嫩或边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沉迟而弱。

23.2.3 肝气郁滞:妊娠45月后,先由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头晕胀痛,胸闷胁胀,食少。苔薄腻,脉弦滑。

23.3 疗效评定

23.3.1 治愈:肿胀及症状消除。

23.3.2 好转:肿胀及症状减轻。

23.3.3 未愈:肿胀及症状无变化。

24 子淋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妇女怀孕期间,由于肾虚或膀胱湿热,气化失常,出现尿频尿急,并感灼热涩痛等临床表现者,称为子淋。相当于妊娠合并尿路感染。

24.1 诊断依据

24.1.1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而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

24.1.2 小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及蛋白尿。中段尿培养可有细菌生长。

24.1.3 应与转胞相区别。

24.2 证候分类

24.2.1

膀胱湿热:小便频数涩痛,淋沥不爽,尿少色黄而赤,小腹拘急。舌尖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或弦滑。湿重者,尿色黄浊,头身困重,胸闷纳呆,苔黄腻,脉滑数。

24.2.2 阴虚内热:小便频数短黄,欲出未尽,腰腹酸坠,五心烦热,心悸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24.3 疗效评定

24.3.1 治愈:症状消失,小便恢复正常,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阴性者。

24.3.2 好转:症状及小便涩痛减轻,尿常规检查有改善。

24.3.3 未愈:症状及尿常规检查无变化。

25 转胞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孕妇素体虚弱导致胎气下坠,迫及膀胱,以致水道不利,而出现小便不通,小腹拘急胀痛,心烦不得卧者,称为转胞。相当于妊娠合并小便不通。

25.1 诊断依据

25.1.1 妊娠期间,小便频数,点滴量少,甚或闭而不通,小腹拘急疼痛,胀坠难忍。多见于妊娠晚期。

25.1.2 小便虽频数量少,但排尿时无刺痛灼热感,可与子淋相区别。

25.2 证候分类

25.2.1 脾虚气陷:妊娠期间尿急频作点滴量少,甚或不通,小腹拘急,胀坠难忍,烦躁不安。面色淡白,神疲肢软。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25.2.2

肾阳亏虚:妊娠期间尿频尿涩,点滴不畅或闭而不通,小腹拘急,胀坠疼痛,烦躁不安。腰膝酸软,形寒畏冷。舌质淡嫩,苔薄润,脉沉细无力。

25.3 疗效评定

25.3.1 治愈:小便通畅,余症消除。

25.3.2 好转:小便通而不畅。

25.3.3 未愈:小便依然不通。

26 产后血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血崩是由于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瘀阻、血热,导致血不归经,阴道出血量达500毫升以上者。

26.1 诊断依据

26.1.1 阴道出血量多急迫,大多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

26.1.2 严重者血压骤降,甚至肢冷、汗出、神昏等症。

26.1.3 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排除软产道损伤。

26.1.4 应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所致的出血相鉴别。

26.2 证候分类

26.2.1

气不摄血:产后下血如崩,色红或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心悸气短,甚或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舌淡,苔薄,脉微或虚大。

26.2.2 气血瘀滞:产后出血不止,量多如崩,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胀痛。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26.2.3 血热内扰:产后下血量多,血色鲜红或紫,势急如崩。头胀眩晕,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26.3 疗效评定

26.3.1 治愈:出血停止,症状基本消失。

26.3.2 好转:出血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26.3.3 未愈:出血仍不止,病情恶化者。

27 产后恶露不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恶露不绝是由于产时劳伤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致产后3周以上,仍有阴道出血者。相当于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

27.1 诊断依据

27.1.1 产后3周以上阴道仍有少量出血。

27.1.2 妇科检查可确诊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轻度感染,或胎盘、胎膜残留。应排除绒癌及恶性葡萄胎。

27.2 证候分类

27.2.1 脾虚气陷: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味。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缓弱。

27.2.2 血热内扰: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惆粘,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27.2.3 气血瘀滞: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爽,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紫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27.3 疗效评定

27.3.l 治愈:阴道出血停止,症状消失。

27.3.2 好转:阴道出血减少,症状减轻。

27.3.3 未愈:症状无改善。

28 产后大便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由于分娩时失血伤津,肠道失于儒润,出现大使艰涩,数日不解,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排出,称为产后大便难。

28.1 诊断依据

28.1.l 分娩后大便间隔延长,大便干燥难解,一般饮食如常。

28.1.2 一般发病较缓慢,应与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相鉴别。

28.2 证候分类

28.2.1 血虚津亏:产后大便干燥,数日不解,或解时艰涩难下,但腹无胀痛,饮食如常。面色萎黄,皮肤不润。舌淡,苔薄,脉虚涩。

28.2.2 阴虚内热:产后大便燥结,数日不解,伴口干咽燥,手心灼热,胸满腹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8.2.3 脾虚气陷:产后虽有便意,临厕努责乏力,气短汗出,倦怠无力,便出并不干硬,或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28.3 疗效评定

28.3.1 治愈:大便正常,停药后无复发。

28.3.2 好转:大便通而欠畅,或大便正常,但停药后复发。

28.3.3 未愈:症状无改善。

29 产后感染发热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由于产时气血骤虚,阳气浮越,感染邪毒,正邪交争,而出现产后10天内发热,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色、质、量、气味异常变化,称产后感染发热。

29.1 诊断依据

29.1.l 产后10天内发热不解,连续3天体温在38°C以上,并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色、质、量、气味等异常。

29.1.2 应与血虚、外感、蒸乳所致发热相鉴别。

29.1.3 必要时作妇科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宫颈分泌物培养等,以明确感染部位及致病菌。

29.2 证候分类

29.2.1

热毒炽盛:恶寒,高热,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秽臭,小腹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邪入营血,则高热不退,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细弦而数。若热传心包,则神昏谵语,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微细而数。

29.2.2 气血瘀滞: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气秽臭,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有瘀点,脉细涩。

29.3 疗效评定

29.3.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9.3.2 好转:体温下降,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好转。

29.3.3 未愈:症状无变化,甚至病情恶化。

30 产后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气血较虚,胰理不密,卫阳不固,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者,称"产后自汗"。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而睡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产后盗汗"

30.l 诊断依据

30.1.1 产后自汗系白昼汗多,动则益甚,持续多日不止。

30..1.2 产后数日内,微有汗出,不属产后自汗范围。

30.1.3 产后自汗应与产后中暑、产后发热等所致汗出相鉴别。

30.1.4 产后盗汗系入睡周身溱溱汗出,醒后汗即渐止。

30.2 证候分类

30.2.1 肺卫气虚:产后汗出较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面色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30.2.2

阴虚内热: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来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嫩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30.3 疗效评定

30.3.1 治愈:症状消失。

30.3.2 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30.3.3 未愈:症状无改善。

3l 产后缺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缺乳系因气血不足,不能生乳,或肝郁气滞,乳脉垂塞,导致产妇在哺乳期乳汁甚少或全无,亦称产后乳汁不行。

3l.1 诊断依据

3l.1.1 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3l.1.2 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3l.1.3 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3l.2 证候分类

3l.2.1 气血亏虚: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3l.2.2

肝气郁滞: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稠,而乳房胀硬而痛。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痛,食欲减退,或有微热。舌质暗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3l.3 疗效评定

3l.3.1 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

3l.3.2 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

3l.3.3 未愈:乳汁分泌无改变。

32 产后乳汁自出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产后乳汁自出是由于气虚不能固摄,或肝火内积,迫乳汁外溢,导致产后乳汁未经婴儿吮吸而不断自然流出者。

32.1 诊断依据

32.1.1 不在哺乳时,乳汁不经婴儿吮吸或挤压而自然流出。

32.1.2 流出的乳汁一般乳白色或黄白色,乳房无结块。

32.1.3 乳汁分泌过多,婴儿食量有限,而乳汁流出者不作病论。

32.2证候分类

32.2.1 气血亏虚:产后乳汁自出,量少质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面色少华,神疲气短,或动则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32.2.2 肝郁化火:产后乳汁自出,质较稠,乳房胀痛。精神仰郁或急躁易怒,甚或心烦少寐,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2.3 疗效评定

32.3.1 治愈:乳汁蓄溢正常,停药后无复发者。

32.3.2 好转:乳汁自出改善或乳汁蓄溢正常,停药后乳汁又复自出。

32.3.3 未愈:乳汁仍自溢不止。

33 阴挺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阴挺系指肾虚气弱,失于固摄,出现子宫位置下垂,甚则脱出阴户之外的病变。相当于子宫脱垂。

33.1 诊断依据

33.1. 1妇女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至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门外。

33.1.2 有下腹隐痛、坠胀等症。

33.1.3 妇科检查:子宫下垂的程度,一般分为三度。

一度:子宫颈下垂至坐骨棘平面以下,但不超过阴道口。

二度:子宫颈与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三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33.2 证候分类

33.2.1 脾虚气陷:子宫脱垂,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坠胀,面色少华,四肢乏力,少语懒言,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弱。

33.2.2 肾阳亏虚:子宫脱垂,腰酸腿软,小腹下垂,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脉沉弱。

33.2.3 湿热下注:子宫脱出日久,表面溃烂,黄水淋漓或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3.3 疗效评定

33.3.1 治愈:子宫恢复正常位置,半年未复发。

33.3.2 好转:宫颈与宫体向上回纳,但未恢复到正常位置。

33.3.3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34 不孕症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育龄妇女由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导致冲任、子宫功能失调,结婚1年以上,或曾孕育后1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而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34.1 诊断依据

34.1.1

育龄妇女结婚1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受孕者,为原发不孕。曾有孕产史,继又间隔1年以上,不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继发不孕。

34.1.2 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

34.2 证候分类

34.2.1 肾阳亏虚:婚后不孕,经行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形寒,小腹冷感,带下清稀,性欲淡漠,有时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尺弱。

34.2.2 肾阴亏虚:婚后不孕,经行先期,量少色红,五心烦热,咽干口渴,头晕心悸,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4.2.3 痰湿内阻:婚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体肥胖,胸闷口腻,带多粘腻。苔白腻,脉弦滑。

34.2.4 肝气郁滞:婚后不孕,月经不调,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情志失畅,经前胸闷急躁,乳房作胀,行经少腹疼痛。苔薄黄,脉弦。

34.2.5 瘀滞胞宫:婚后不孕,经行后期量少,色紫有块,小腹疼痛,临经尤甚。舌边或有紫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34.3 疗效评价

34.3.1 治愈:2年内受孕者。

34.3.2 好转:虽未受孕,但与本病有关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4.3.3 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