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殷国明: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期待

 土屋那边 2015-07-04




殷国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出版《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交流史论》《漫话狼文学》《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等著作。


作为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回顾生涯,至今还会感念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是作文识字,而且是整个生命和精神世界的滋养,为我后来投身社会奠定了一种文化和心理基础。这种终身受益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事例,当然绝不是个案,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感想和体悟。我想,这正是中学语文课在学校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究其原因,有两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是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成熟、人格确立、思维扩展最重要的时期,二是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或许是唯一一门能够触及学生生命、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和精神世界的课程,其对于学生的心灵、胸怀、思维以及理想、品质的健全和未来走向有某种深刻的、整体性的、全面的影响。


确实,中学是一个人的生命全面绽放的时期,也是其智能、心理、情怀、视野、思维趋于全面发展、成熟和定型的时期,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用“破蛹化蝶”来形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说他们不仅要经历身体上青春期的考验,在心理和心智上同样处于一种既是挑战又是契机的转型期,如果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不仅能够进一步成长,而且还有机会疗救在婴幼儿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弥补其以前关爱和教育的缺失。而这一切,在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尚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尚没有真正把教育和教学落实到人身上,尤其落到学生切身的需要和需求上面。


就此而言,我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期望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打开学生的生命。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命全面绽放的时期,各自都在经历一种不同的、躁动不安的生命自觉过程,所以对于生命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古代的《吕氏春秋》中就有“贵生”“重己”的观念,引导人们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和善待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是认识生命的最好镜像和途径,使学生在体验生命的绽放过程中认识自己,打开自己生命的空间和潜力。


生命的绽放和成长虽然是自发的,但是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关爱、滋养和引导,也有可能被封闭甚至被窒息。这主要指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领域。生命是美好的,神秘的,奥妙无穷的,其中包含着几近无限的内容和可能性,如果不能及时打开,让它通向更广阔的世界,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心理疾病和文化障碍,使学生以后不能享受生命的馈赠,难以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无法应对生命的挑战。


在打开生命的过程中,理解并尊重人性是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表现的重点和亮点。人性是多方面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健康的生命和人生首先是懂人性、通人情的。懂人性然后才能知善恶,而不是相反。显然,中学语文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选择,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切入学生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绽放和成长发生同步互动。在这方面,我们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恐怕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的空间和余地。


二是打开学生的胸怀和眼界。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一个人生命全面绽放的时期,而且也是其生命向更开阔空间拓展的时期。此时,学生的心智和视野正处于最巅峰的延展时期,也就是说,他们想知道的事情很多,想看到的世界很大,很多样,但现实能提供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很少,甚至条条框框和障碍很多,经常使他们感到沮丧和无趣。这不仅涉及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视域,更重要的是对于生命、文化和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人的成长中,这种理解和认知对于一个人的志向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一个人生命的自觉和追求,往往是在青少年时代奠定的;而这,往往取决于其胸怀和眼界的开阔程度。古人云:“有容乃大”,从这个意义来说,世界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对一个人来说,你的胸怀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眼界多宽,你的未来就有多广。


这种广度和宽度不仅表现在知识方面,更表现在人性、情感和文化方面。多样生命形态、多种生存方式、多元文化意识、自然、生命和人的多向度进化和选择,以及宇宙和社会的丰富形态,都应该进入中学生的精神意识之中,为他们将来进入全球化社会实践甚至进入人类的太空时代铺设心灵之路,使他们对于未来和生活保持永远的探索和创新热情,能够理解、包容和应对不同的人和文化情态。就今天而言,这种胸怀和眼界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打开的,而中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所以,中学语文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狭窄和教条,满足于灌输一些既定的观念与知识,把一些标准化的答案作为学习的知识节点,框死了学生的视野与头脑。


三是打开学生的思维。人的中学时代不仅是生命的关键转型期,同时也是智能快速发展和提高、思维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考、写作、表达、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培育,理应是中学语文教育要认真探索和完善的。应该说,在这一方面,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很多好的尝试和经验,涌现了很多值得再思考和再创造的成功范例。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今,学习的革命已经深入到了学习方法和方法论的变革和创新,与之相关的是对于思维方式和状态的探索和关注。而这方面,一向是我们语文师资和教学研究方面的短板。这是由于我们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研究不够,在逻辑、修辞、分析、结构、解构、综合等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缺失造成的。实际上,尽管思维方式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但是其基本形态却有着开放与封闭、多元与单一、灵变与固执、包容与排异等区别。我在这里所期待的就是一种方向性的变革,而不是框架性的和观念性的更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广阔的思维空间,尽力使他们保持不拘泥于常规的、原生的、自由创造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多元化、多维度和多样化的思考和思维。


这当然是一个难题。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状态和需求,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的学生的脑子就是打不开,而有的学生的脑子总是胡思乱想,如何在主题思维和自由想象、生吞活剥与断章取义、既定规范与个性选择之间寻找和获得某种积极的平衡,是需要进行认真精细研究和实践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把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思维方面,重在让学生的思维运转和活跃起来,而不是封闭在特定的思维方式框架中,对于学生肯定是有益的。学生如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打开了思维空间,训练了思维技巧,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机制和习惯,也肯定会受益终身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期待。这些话有时我在大学课堂也讲的。尽管我所面对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进来的,大多品学兼优,但是确实有些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老师还多,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缺乏,不仅读书过度依赖老师,甚至连论文也最好由老师命题,这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大潮洗礼的人来说,难免有一种时光倒转的苍凉之感——这也许与自己年纪已大的心态相关。


实际上,我也很清楚,上面所说的话很空洞的,不一定有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过,我的本意也许就是期待一种开放的、导向性的语文教学,而不是一种标准化的、目标性的语文教育,使之能够在目前普遍的应试教学中寻得些许自由的空间,使老师在教学中获得多一些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的机会和可能性,增强语文教育的实验性和个性化程度,更加贴近于中学生的生命和知识状态,氤氲化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