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有些话,让人终身受益

 青梅煮茶 2015-07-04

1、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释:不管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持这种主张的是墨家的主张,不管活人而厚葬死者的人,这是迷惑,杀死活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按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是礼义的法则仪式,这是儒家的主张。

义:这是荀子论礼总要。还是应当持中庸态度。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死都是合宜是最好的。

2、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释: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会表达出来,有所表达时若没有人去引导,就不可能不出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杂,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义:荀子论音乐并不否定音乐的娱乐性价值,能够导人以快乐,使人们释放压抑情绪,不会使社会出乱子。正是先王认识到杂乱音乐的危害性,所以制订了《雅》、《颂》音乐。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释:音乐就是快乐,喜爱音乐是人无可避免的情绪爱好,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快乐就一定会咏叹歌唱,发出声音,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咏叹歌唱、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义:荀子指出音乐是通过声音和舞蹈动作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艺术形式。

4、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以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

释: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义:荀子指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为人有记忆,是一系列的观念印象集合。所以它具有局限性。

5、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释:丧礼就是用死者生前的样子去装饰他,大致模仿他生前的样子把他送走。所以对待死者要如同对待生者,对待死去的人要如同他活着的时候,这样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义:荀子论葬礼持儒家正统态度,既不主张厚葬,也不主张薄葬,而是要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老人去世后平常安葬就行。

6、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释:仁者对道的实施,并不是刻意去做;圣人对道的实施,并没有勉强去做。仁者对道的实施是恭敬的,圣人对道的思考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义:荀子论述治心之要是不必刻意,也不必勉强。对道思考时感到快乐,行道时心灵恭敬。

7、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释:天性,是人天生的材料质地;人为,是盛大的礼法秩序。没有天性,那么礼法秩序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义:荀子强调礼的作用就是像是从木材上雕刻出美丽的花纹,天性是木材,雕琢是人为。

8、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释: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义:荀子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这一点和孔子相同。

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释:天地闭合,万物才能生长;阴阳交接,世界发生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识别它们;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宇宙中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义:荀子强调礼、法两方面的作用会使天下太平。

10、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释: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则取法于人,人们之间共同居住而又能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义:荀子这里说的是天人合一。

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