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大”变“南大”,不止是鸡贼

 汉青的马甲 2015-07-05



一所大学如何取一个唬人的名字,一直都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名字改成功了,学校是要召开表彰大会的。


“昌大”变“南大”,不止是鸡贼


文 | 曾炜



现在正是各大学紧张招生的时期,所以与大学有关的“幺蛾子”似乎也更多了。前几天是北大和清华为了争抢优质生源,闹了点不愉快。这几天,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了“南大”这个简称,又紧张了起来。南昌大学本来一直就自称“昌大”的,他们校歌的歌词都是这么叫的,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在学校官网最新挂出的《南昌大学章程》里,又把自己的简称叫作“南大”。一直使用“南大”这个简称的南京大学当然就不干了,表示“严重关切”。


一个学校的“章程”,需要经过当地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的评议,并报省政府同意,以及教育厅核准的,按理说不可能搞错。也就是说,南昌大学很可能是有意争抢“南大”这个简称。在外人看来,这不就一个简称吗,争这玩意会不会太无聊了?大学难道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增强自己的内功吗?内功不够,争来这虚名又有何用?南昌大学的校长周创兵也曾经说过:学校名字不重要,学校更应该注重内涵,“南大”也好,“昌大”也好,只是一个称呼。这话是在2014年12月周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可短短半年之后,事情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学简称之争,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也曾经遭遇老的四川医学院的校友反对。


实在不想去考证到底谁应该拥有“南大”这个简称,因为我觉得会争个没完。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考虑,南昌大学未必就不能自称“南大”,而从谁先获得教育部的核准,以及是否率先注册了“南大”这个商标的角度考虑,南京大学似乎又更有资格叫“南大”。其实在两所大学所在的当地,大家都习惯称自己地区的大学为“南大”。而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内,一提到“南大”两个字,显然大家习惯想起的是南京大学。


我并无意把这事情“阴谋化”,但我觉得这个时候,南昌大学发布学校章程,争抢“南大”简称,确实让我想到当下正在紧张进行的高校招生。我倒不是说,南昌大学选择一个特殊的时期改简称,是为了刻意引起争议,或者他们试图与南京大学争抢生源,而是一直以来,大学的“简称”或者“名称”,就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再考虑到当下高校日益激烈的生源之争,又不得不让我往这方面想。


不管你信不信,中国有不少高校通过改名称,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一所三流的大学,通过改名称,能上一个档次,变成二流甚至一流的大学的样子,获得更多政府的资助和拨款,吸引到更多优质的生源,从而走上良性循环之路。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学的依据,我不知道,但它确实是事实。就像“王大锤”,会让人联想到老实、诚实、亲切、随和,所以是个好名字,“南大”不是谁都能用的,“川医”同样不是谁都能“穿”的。


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证明一所大学因为改名字“时来运转”。我看到一篇文章举了两个例子: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之后,分数线大幅上升,生源质量逐年攀升,而在未更名之前,这所大学在本省招生,第一志愿能达到分数线的,不足30%;对了,还有那所泸州医学院,自从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之后,研究生招生人数据说也增长了82%。一所大学如何取一个唬人的名字,一直都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名字改成功了,学校是要召开表彰大会的。实际上,中国的大学,一直就热衷将以城市为名的大学改成以“中国”为抬头的名字,或者以“西南”、“华东”等为抬头。另外,“冶金”改成“理工”、“铁道”变“交通”也是比较普遍的,把“财经”、“经济”这样的词汇塞进校名,也是很常见的。从“昌大”到“南大”,尽管不是学校更名,但是这类简称的更改,其中蕴含的逻辑是一样的。


一个高中毕业生,填志愿的时候,面对几千个密密麻麻的大学名称。他们心里可能早有一两所大家公认的好大学,但剩下的第三、第四、第五志愿,就可能完全是凭着学校响亮的名字,以及常识的偏见选填的(在分数线不确定的情况下,第一第二志愿也经常如此)。但是有时候,命运的列车则偏偏把他们送到当初随意勾选的一所大学里。这就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以名识校”的现象。这东西该怪谁呢:大学滑头?信息不够畅通?学生盲目?可能都有吧,不过是否“名不副实”,确实能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的节操的标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