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邵亨贞《行书诗帖》

 率我真 2015-07-05

元代邵亨贞《行书诗帖》 - 春之语兮 - 春之语兮

    邵亨贞书,纸本,册页。纵24.5cm,横58.9cm,行书,16行,105字。

释文:
    敬次东维内翰先生寄示答延英诸公,移馈严韵,唯赐教乃幸。甘露英华生间世,文星光彩动南天。公孙馆下无虚士,杨子亭中半列仙。二月烟云供画卷,百花洲渚送吟船。诸贤欲设先生馔,应取侯鲭手自编。至正壬(此字点去)癸卯暮春既望,契生严陵邵亨贞顿首再拜,书于野处堂。


    款钤“睦邵亨贞”、“邵氏复孺”、“青谿野史”印。另有项元汴、孙承泽、安岐、衡永诸家鉴藏印多方。
    帖中“东维内翰”指杨维桢,别号东维子,是元末著名诗人。此帖是邵亨贞次其诗所作七律一首,写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时邵氏55岁。据《列朝诗集小传·邵贞谿亨贞》可知,邵氏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至二十五年(1365年)间在吴门屯役,此诗帖即写于这一时期。书风具苏轼、赵孟頫两家特征,笔力圆润劲健,体势端丽浑厚,兼取两家之长,更多赵体意韵。
    邵亨贞书法笔力圆润劲健,体势端丽浑厚,有苏轼、赵孟頫两家特征,兼取两家之长,更多赵体意韵。这件作品的艺术特点突出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此帖笔致遒润儒雅。其用笔内敛,一点一画,皆如锥之画沙,刚健中正,骨劲肉丰。点画起止,多圆起圆收,不见锋散,不露圭角,笔起笔落干净利索,行笔映带呼应恰到好处,寄拙于秀,寄拙于雅,使点画既儒雅整肃,又纵逸生动,气象矜庄严肃,有遒媚劲健的妍态,无粗野草率之习。品读作品,似有一股爽利之风扑面而来。与此同时,作者超脱、静穆的情性也融入了笔画之间。这件作品的用笔,虽然总体以圆笔为主,但偶尔夹杂方笔、尖锋入纸。这种方圆笔兼具、藏露锋并施的用笔方法,使得作品在原来圆浑朴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峭拔遒健的风神。
    其次,此帖字态俊丽秀逸。在字的结体形态方面,多表现为结构内敛,中宫微缩,字字健挺而秀雅,有一股英毅的姿态。在处理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的映带等方面,纯出自然,不事雕饰,气脉连贯,通篇字态神采攸焕,欹正相生,无丝毫矫揉造作之习。
    再次,此帖气息从容平和。人们历来把“平和简静”作为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件作品将刚柔兼具、典雅恬和的基调贯穿于作品始终,虽为行书,却能做到流动而不飞扬无度,纵逸而不恣意妄为,将险与夷、静与动、雄放与婉约、峻峭与平和等矛盾,和谐地融为一体,使通篇充溢着恬淡中和、雅静洒脱、自然畅达的儒雅气息。
    棋琴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闲情逸致的寄托之物,能陶冶心灵,变化气质,给人带来了舒适和快慰。因此不少文人移情其中,“三更灯火五更鸡”,不舍昼夜,其过程的快乐超过了对于目的的追求。在书法史上,邵亨贞并不是书法名家,他也不以书法名世,但他是地道的文人。古时的文人,哪一位不能拈起毛笔来上几笔?从某种意义上讲,邵亨贞是在把书法当做他广泛治学的一个方面来对待的,书法只是他自适的一种方式,只是他调节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得闲时研墨行笔,乐在其中。他不为书法而书法,那么过程就远比目的更能使人轻松,于是作品也就更加鲜活,更具情调。今人赋予书法过多的精神负担,使整个过程充满了目的性,人们过分紧张,为物性所累,实与艺术精神相违背。

 
    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县)人,元代文学家,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活在元末明初,入明后生活近三十年,终于儒官,足迹未出乡里。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精通阴阳、医卜、佛教诸方面,著有《野处集》四卷、《蚁术诗选》一卷和《蚁术词选》四卷等。他是元代著名诗人,现存诗三百余首,存词143阕。他的绝大部分诗词是伤春感秋、抒怀忆旧、咏物赠答;有一部分诗词直接反映了元、明之间的社会动乱,体现了对社会时局的关注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