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特点

 优雅a 2015-07-05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学
  
  在科技史的诸多领域中,近代科学的出现,使世人的眼光移向西方,唯独在医药学方面,中国传统医药学仍独树一帜,至今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我国古代很早就摆脱了巫术的羁绊,使医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后各个时期,人们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即近8000种,占我国古代各门学科著作数量的首位。
  
  中医的人体经络的客观存在正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源于经络学说的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疗法的有效性,也为当今西方世界所折服。
  
  第一节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特点
  
  “中医文化”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中医本身就是“文化”,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律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因科学属于大文化范畴,因而中医本身就是“文化”,狭义的“中医文化”的内涵主要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蕴含的人文内容和文化特征,而不大涉及关于人体生命和具体的防病治病手段、技术和措施。通常所称的“中医文化”采用狭义的概念。
  
  中国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医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点表现如下:
  
  一、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都会深深地融合其中,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1.《周易》文化特点
  
  中医论著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形成并经数千年而不衰,是光辉依旧的中华文化瑰宝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是炎黄的智慧结晶。自古以来,《周易》不仅被哲学家、史学家所重视,而且同样被医学家所青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最重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它总结了先秦的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脏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形成了一套脏肺和经络学说。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易经》具《内经》之理,《内经》得《易经》之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漫漫数千年,易说未衰,贯通于中医生理、病理、经络、脉学、方剂等几乎所有的中医论著中,实为中医论著的河头源水。比如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另一部奠基性著作,它把《内经》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具体、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理论“辨证施治”的基础。
  
  2.宗教文化特点
  
  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宗教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但中国文化史上所形成的本土宗教道教、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以及具有宗教特点的儒家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同中国的传统医学产生了联系,因此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宗教文化的特点。
  
  道教与中医。道教起源于商周的巫祝祭祀鬼神及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形成。道教吸收和融会了华夏民族许许多多有价值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道教利用“符水”、“咒语”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与医学紧密结合,为中医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汉代另一中医论著《难经》,提出了在中医学上影响较大的“左肾右命”之说,成为此后中医命门相火之论的开端。同时“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是道家最恰当的生活方式和最理想的养生之道,这种思想后来被中医典籍所吸收,成为中医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古语中素有誓医道同源”、“十道九医”、“医道一家”之说,大凡修道之士,都精通医理。
  
  儒教与中医。儒教源自儒家思想,是一种和谐均衡的“中道哲学”。其特征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图式。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医知识结构和理论的形成。集先秦医学之大成而承两汉医家之心传的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体系的雏形,这个体系为中国传统医学长盛不衰奠定了基础。中医临床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同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由于儒家思想基本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一方面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渗入中医思想之中。如用君臣关系阐述脏腑十二官的关系;用“君、臣、佐、使”之说配伍中药方剂。清道光年间《李氏医案》一书分为五卷,以仁、义、礼、智、信为卷名等等,无不嵌刻有儒家伦理思想的标记。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调解功能以及“推己及人”、“能近取譬”、“将心比心”等方法、原则,大量渗透于中医学的伦理道德之中。因此,很多医家在自己的医学论著中,以显要的位置、大量的篇幅或辟专篇阐发伦理学问题,探讨医生的行为规范、医患之间的关系准则。在儒家崇古尊经的思想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而研读医学之人,也都以注解医经为归宿的治学方式,使2000多年来的中医学一脉相承,保持了中医论著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从而形成了中医论著的独特体系。
  
  佛教与中医。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与儒道融合,演变成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带来了印度的医学知识,丰富了中医学论著。隋唐史上记载了10余种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如佛教《大藏经》内存有大量的医学内容。唐代医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引用印度佛学的“地、水、风、火”四大理论,对疾病的自然痊愈和人的必然死亡提出了四种可能: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声音。
  
  3.民俗文化特点
  
  清代考据学风盛行,许多文人致力于考据,编纂了大部典籍,如《四库全书·医书类》等。此时期医学同样注重于考证,大多医家都致力于研究古书、整理文献的工作,但在中医论著的写作体裁上却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既有宏富严密的长篇大论,也有短小精悍的医学小品,如医案医话、随笔杂谈、书评序跋乃至歌诀、箴言等,尤以医话与歌诀最具中医特色。医话将科学性、实用性、文学性恰到好处地融会在一起,成为中医的重要经典。以歌诀形式编写的医著言简意赅、医文并茂,加之音韵天成,所以脍炙人口,使人喜读易诵。其二是用诗词、赋文戏曲形式编写,如《伤寒药性赋》是蒲松龄以赋体形式对《伤寒论》用药特点和规律所作的专题阐述,介绍了一些常用药物的药性气味、所属经络、主治功效、配伍应用,颇具特色,达到了科普的作用。综上所述,对于以儒、道为治学初阶的中医来说,把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学深深地融化在其对医理的论述、学说的创建以及临床诸方面。也就是说,既重视“以名举实”的语言功用,又力图超脱语言对医理灵活理解与运用的种种束缚,乃是中医论著语言文学的一大特色。
  
  从以上中医文化特点可以看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入扣的亲缘关系。正是这种亲缘关系,使得中医论著从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丰腴的母体中,源源不断地吸收养料,积淀起深厚的内涵与功力,从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为中医药学的发展铸造起辉煌的历史碑铭。
  
  二、中医传统文化包含独特的精神文化
  
  中医精神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中医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文化、中医生命文化、中医比较文化等;中医物质文化是指中医药物、器具、店堂等物质所蕴含的文化。此外,还有中医的行为文化,它是指中医诊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医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
  
  中医学伴随着人类进化的脚步诞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社会、心理、习俗等体系。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之源,并以阴阳五行、元气学说进一步论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如中医理论的“整体性、辨证性和人文性”成为中西医的显著不同之处,也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因此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不同的个性。
  
  2.医生命文化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说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并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症候等理论系统;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
  
  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等中医理论的基本构架与哲学文化有很深的渊源。阴阳学说最早阐明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五行又可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间复杂的关系,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了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存在着共同的规律,因此人体必须顺应天地、宇宙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既生活在自然界中,也生存在人类社会之中,因此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因此,中医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同时,中医强调要把整个人体当作有机整体看待。因此在诊断、治疗和调养方面,要把人的生理机能看作一个整体,因而把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治病过程看作一个统一性运动。.因此中医强调“四诊”、“八纲”。“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医生在“四诊”的基础上,依照“八纲”之间的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病人进行综合性的辨证治疗。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一统的整体观。
  
  4.阴阳平衡观
  
  中医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人就会显得非常健康;如果出现一方偏衰,也就是人体出现了不平衡,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人就会出现病理状态。因此,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还是药物调理,都离不开协调平衡这一宗旨。治病防病,贵在调和阴阳;防止衰老也贵在调和阴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