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十六国时期战争

 青州广益堂 2015-07-05

前秦灭前燕之战

    前秦建元五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率军攻占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灭亡前燕的著名作战。

  建元五年,东晋攻前燕时(参见晋攻前燕之战),前燕曾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西土地为条件向前秦求救,前秦出兵2万往援。但“外为赴援,内实观隙,有兼并之志”(《晋书·慕容啼载记》)。战争结束后,前燕反悔食言,前秦王符坚早有图燕之志,遂以此为借口,于十一月派王猛统将军梁成、邓羌等率步骑3万,进攻前燕。十二月攻洛州刺史慕容筑镇守的洛阳。前燕帝慕容暐派卫大将军慕容臧率精兵10万驰援,进至荥阳,王猛派梁成等率精锐万人,轻装兼程奔袭,大败之于石门,歼万余人。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因援军不至,在王猛政治争取下于次年正月以城降。梁成再次进攻荥阳,歼前燕军3000余人,慕容臧退军新乐(今河南新乡市)。前秦军占领洛阳、荥阳两战略要点后,王猛留邓羌屯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晋洛阳故城西北隅),自率军返长安。以示此次攻燕,仅在于夺取慕容暐前允割让之地。

  前燕左丞申绍,认为前秦“非唯守境而已,乃有吞噬之心”(《晋书·慕容暐载记》),建议增加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等边境各要点之兵力,加强战备。慕容暐未予采纳。

  四月,苻坚令王猛统杨安、张蚝、邓羌等10将,率步骑6万进攻前燕,同时继续集结兵力,准备亲自率领以为后继。为能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达战略突袭之目的,以便一举灭燕,苻坚命王猛以洛阳地区为前进基地,由捷径北进,“从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上党(今山西黎城南)出潞川(山西浊漳河)”(《晋书·苻坚载记》),直取邺城。六月出军,七月,王猛自率主力攻壶关,令杨安率一部兵力攻晋阳,以掩护主力之左侧背。八月,慕容暐命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率军30万援二城,另遣慕容桓率军万余屯沙亭(今河北大名东)为后继。是月,王猛攻破壶关,俘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到郡县,皆降附。安攻晋阳不克。

  九月,王猛留屯骑校尉苟苌守壶关,自率主力援扬安。猛以地道攻城,破之,俘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慕容评畏猛怯战,率援军滞留于潞川,不敢前进。十月,王猛留部将毛当守晋阳,率主力进军潞川,与前燕军隔河相峙。慕容评认为秦军深入,不利持久,企图据河防守,坚壁不出,以疲惫秦军。王猛派游击将军郭庆,率精骑500,乘夜由小道迂回至燕军后,烧其辎重。火光见于邺城,慕容暐遣使催慕容评速战。慕容评被迫出战,其兵力虽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慕容评为人贪鄙,官兵怨愤,军心离散,战力不强。二十三日,双方交战半日,前燕军大败,被歼5万余人。前秦军乘胜追击,又歼10万余人,前燕军全军溃散,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原屯沙亭之慕容桓,率军撤至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前秦军遂进围邺城。

  为保证必胜,苻坚令王猛围而不攻,阵前休整,候主力到达后合力攻城。同时令李威辅佐太子留守长安;令阳平公苻融屯洛阳,对东警戒,确保后方;自率精兵10万驰赴邺城。到达后,在组织攻城的同时,命邓羌率军攻信都(今河北冀县),以牵制北部前燕军。十一月初六,慕容桓由内黄退去龙城(今辽宁朝阳),初七,前燕散骑侍郎余蔚(一说徐蔚)等夜开北门,迎接前秦军,慕容暐等逃向龙城,被前秦军追俘;各州郡牧守先后降,前燕亡。

  点评:此战,苻坚在掌握战机上,能在前燕朝政败坏,内部矛盾加剧,且又连年与东晋作战、军队战斗力大为下降之时发动进攻;在战争指导上,能先取前进基地,再由捷径进军,攻其无备,直捣腹心,是获胜的基本原因。王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政治攻心与武力打击相结合,以及地道攻城、迂回夜袭等战法,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前燕灭冉魏之战

  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兴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军在廉台(今河北无极东北)、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击灭冉魏的战争。
  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后赵残余势力至此基本被消灭,从而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一边四处搜集粮食,一边查看地形,准备抵御燕军南下。
  4月,已经夺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决心灭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冀州讨伐冉闵,干系冉魏命运的决战就在安喜首先拉开了序幕。
  当时冉闵兵少,全军不过1万人左右,且多步兵,燕军约10万人,尽为骑兵,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且为野战对决,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说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绝望自杀了。
  冉闵遂不纳董闰、张温之言,而率军进驻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准备在此同燕军进行决战,慕容恪也随即率军追至(《资治通鉴》:“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晋书》:“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冉闵率军与燕军在安喜等地的平原上连续激战,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时,燕主慕容俊又率主力南下,进驻中山,准备会同慕容恪军合围冉闵:“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冉闵闻讯大惊:“闵惧,奔于常山”。冉闵随即修改作战计划,而率领部队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燕军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同时,廉台位于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苏彦的部队可前来接应。慕容恪也紧追不舍,魏军且战且退,一路连续多次击退慕容恪的追击,方才得以顺利撤到泒水南岸的魏昌附近扎营,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闵对峙。
  冉闵的选择并不是没有道理。此时的慕容恪部由于孤军追击,已经和慕容儁的主力拉开了距离,无法得到援助。况且燕军大都是善射的轻弓骑兵,机动力很强,尽管冉闵屡屡将之击溃,但因安喜地处原野,轻骑兵即便失利也不过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冉闵的军队为步骑协同,很难追上这种敌人打歼灭战,所以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战果。可现在不同了,魏昌城侧面是山丘丛林地带,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溃败就再也无路可逃,只能被赶进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是做不到的。燕魏两军此前曾连续10次交战,燕军均被击败。冉闵勇猛无比,所部将士皆为精锐,燕军因此都十分畏惧,慕容恪为克服部下的惧敌之心,特意在阵前激励将士:“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冉闵虽然在平地上也照样能够多次击败慕容恪,但这次为稳妥起见,他先引军向丛林进发,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以选择更合适战场,以图一举击溃燕军,但是慕容恪的参军高开却识破了冉闵的计谋,遂向慕容恪进计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慕容恪从之。冉闵见燕军识破自己的计谋不肯进入丛林,又受不得燕军激将,加之粮食短缺士卒饥疲不能久拖不决,且鉴于自己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遂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就回到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令燕军后无退路的泒水畔击溃燕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招数,致使他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慕容恪由于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前锋部队,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牌,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以阻滞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以便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必要的时间,他本人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 如此列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不仅如此,心思缜密的慕容恪还在铁索连马阵之前另外布置了一道骑兵,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是借第一阵骑兵加以掩护,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慕容恪中军阵地,顺风斩杀数百名鲜卑勇士,但当他冲垮了第一阵燕军骑兵,和第二阵燕军骑兵交锋后,骇然发现原本一冲就散的骑兵突然变成了严密的方阵。这时两侧的鲜卑军伏击部队也突然出现,并开始迅速围了过来,冉闵见已经中计没有了退路,遂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资治通鉴:“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由于燕军连环马骑兵都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很快就被魏军将士们斩杀殆尽。冉闵军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对魏军形成了重重包围。又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魏军7000余将士全部力战而死,冉闵杀开血路溃围而出,向东跑有二十余里,坐骑因伤重和疲惫而突死,被紧追不舍的燕军骑兵所俘,被杀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晋书·载记第七》)
  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孙恩起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领导浙东人民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
  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孝武帝满足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入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隆安三年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晋廷急命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前往镇压,义军兵败,于十二月退回海岛。四年(400年)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十一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震,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入海岛。五年二月,孙恩复以水军袭句章(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复还海岛。三月,孙恩北趋海盐(今属浙江),败于刘牢之部将刘裕;五月,转而攻占沪渎(今上海吴淞江)乘胜沿长江西进。六月,抵京口(今江苏镇江),逼近建康(今南京)。东晋朝廷急调江北诸郡官军及在浙东的刘牢之所部北府兵入卫京师。孙恩畏惧,暂弃进攻建康计划,一面派兵袭占江北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一面由孙恩亲率主力浮海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当时隔江在海中),生擒高雅之。八月,义军与刘裕所部晋军激战,孙恩又失利,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第四次撤回海岛。元兴元年(402年)三月,义军在进攻临海作战中,严重受挫,孙恩遂丧失信心,投水自尽,家人、部下跟随投水者百余人。余众数干人推举其妹夫卢循为首领,继续坚持抗晋斗争(参见卢循起义)。
  点评:孙恩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中首次使用水军作战,义军数次威胁东晋京师建康,动摇了东晋的统治基础。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作战指导上几次错失有利战机,在晋军的反扑中,义军几次退回海岛,使已取得的战果不能巩固,起义终被东晋镇压下去。
 
 
  统万之战
  北魏始光三年(426)九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卒,诸子互相残杀,局势动荡,遂遣司空奚斤率兵4.5万袭夏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宋兵将军周率万人袭陕城(今河南陕县)。十月,魏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出发,于十一月进至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时值黄河封冻,遂率轻骑2万越河袭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此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夏国役使10万劳力、历时7载建成;城垣高约8丈,基厚30步,上广10步,宫墙高约4丈,蒸土筑就,锥不能进,异常坚固。夏主赫连昌见魏军来攻,率兵出战,败退入城。魏军于城北大肆抢掠,俘、杀数万人,得牛马十余万,因城坚难下,遂徙其民万余家而还。夏弘农太守曹达闻周将至,不战而走。周长驱直入三辅(今陕西关中地区)。奚斤攻克蒲坂,并于十二月率兵进入长安(今西安西北),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氐羌皆降于魏。北凉主沮渠蒙逊及氐王杨玄均遣使附魏。 次年正月,魏帝还平城,闻夏主命平原公赫连定率兵2万往攻长安,遂下令大造攻具,再谋攻夏。并于三月命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另遣将于君子津造桥。四月,魏奚斤军与夏军相持于长安。魏帝欲乘虚袭统万,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运送攻具,另以将军贺多罗率精骑3000居前为候骑,充当前哨。五月,魏帝留下龙骧将军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自率众离平城,从君子津渡河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筑城,留辎重,以轻骑3万倍道先行。六月,魏帝率军至统万,分兵伏于深谷,以少数人马至城下诱战。夏军坚守不出。魏帝退军示弱,另遣5000骑西掠居民。夏主得知魏军粮尽,且步兵未至,乃急率步骑3万出击。魏帝收众伪遁,引而疲之。夏军分两路追击。时遇风雨,飞沙蔽天,魏军逆风,不利作战。魏帝纳谋臣崔浩之策,分骑兵为左右两队,隐出其后而顺风击之,大败夏军。赫连昌不及入城,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魏军入统万城,获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与魏军相持于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亦奔上邽。魏帝率军东还,以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与执金吾桓贷、莫云留镇统万。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不久,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敛如故,大量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元康二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其弟度元联合冯翊、北地等郡的马兰羌、卢水胡起兵反晋,秦(治今甘肃甘谷东)、雍(治今西安西北)二州氐、数十万民众纷起响应,共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先后攻打天水、略阳、始平、武都、阳平诸郡,晋军“诸将覆败相继”。后晋廷遣积弩将军孟观率京师宿卫军前往镇压,起义失败,齐万年被俘。从此,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永宁元年(301年)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雍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成都)起义。时关中干旱,连年饥荒,六郡汉、氐、羌、密等各族民众10余万人经汉川流入巴蜀地区就食。当地官府逼迫其返乡,激起流民起义,屡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今属四川)。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赈贷贫人,得到益州民众的支持。后李特战死,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继续领统义军,于晋太安二年(303年)闰十二月,逐走晋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翌年,李雄称成都王,后称帝,建成国。至成玉恒四年(338年)四月,李骧(李特弟)之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为东晋都督荆、司等六州诸军事桓温率军消灭。
  太安二年(303)五月,晋廷急征荆州壮勇赴益州,遭到荆州民众的强烈反抗。曾任县吏的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今湖北云梦)石岩山聚众起义,荆地区的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张昌立山都县(今湖北谷城东南)吏丘沈为天子,自为相国。趁晋廷诸王争夺朝权之机,分兵四出攻城略地。南破武昌(今湖北鄂州)、长沙、湘东(郡治酃县,今湖南衡阳市)、零陵;东攻弋阳(今河南潢川西);北克宛(今河南南阳市)、襄阳,杀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部将石冰和封云率领东路义军,攻占江(治今南昌)、扬(治今南京)二州。其势力迅速扩大到荆、江、徐(治今江苏徐州)、扬、豫(治今河南淮阳)五州的大部地区。同年七月,西晋荆州刺史刘弘调集大军围攻张昌,起义军被晋将陶侃率部击败。次年八月,张昌被俘杀。荆州流民起义遂被镇压。
  永嘉四年九月,雍州部分民众流移至宛县一带就食、晋廷逼令流民归还故里,遭到流民强烈反抗。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势发动起义,南安人庞定、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等各率众响应,聚至四五万人,于汉、沔及襄、阳一带,屡败晋军。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王如乘汉镇东大将军石勒率部进至宛县,借机与其联结消灭异己,最后他也被石勒击败,永嘉六年投降晋扬州刺史王敦,被杀。
  西晋永嘉五年元月,巴蜀流民数万家为避战乱,流亡到荆、湘地区。湘州刺史荀眺欲尽诛流民,四、五万家流民愤而皆反,共推蜀人杜弢为主。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率众攻占长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又东击武昌(今湖北鄂州)、袭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占据豫章(今南昌),屡败晋军。建兴三年(315年),晋琅玡王司马睿遣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集结大军,围攻杜弢,义军将士死伤甚众,部将王真降晋。杜弢突围逃遁,死于途中。
  在北方中原爆发的多起民众起义中石勒和王弥领导的山东、河北起义影响最大。永兴二年(305年)七月,石勒同马牧帅汲桑率数百骑参加公师藩在赵(今晋冀豫部分地区)、魏(今冀鲁豫部分地区)的反晋起义。不久,公师藩兵败被杀。永嘉元年三月,石勒和汲桑再度起义。五月,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杀晋新蔡王司马腾。八月,在东武阳(今山东朝城西)为晋兖州刺史苟唏部所败,汲桑被杀,石勒往投汉王刘渊。光熙元年(306年)三月,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大族王弥参加怰县令刘伯根率万人反晋起义。后刘伯根战死,王弥继统其众,转战于今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有众数万。永嘉二年五月,兵临洛阳(今洛阳东北),使晋廷“京邑大震,宫城门昼闭”。后被晋司徒王衍率大军击败,王弥率余部投奔刘渊。
 
 

西陵之战


  吴凤凰元年(晋泰始八年,272年),吴大将陆抗军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杀叛将步阐的作战。
  凤凰元年八月,吴帝孙皓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步阐数代为西陵镇将,仓卒被召,以为失职,且惧怕遭人谄害,遂于九月举城降晋,送侄步玑赴洛阳为质,晋武帝诏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十月,吴镇军大将军陆抗急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晋武帝则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步阐,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5万进攻江陵(今属湖北),令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进攻建平(郡治秭归,今属湖北)以救援步阐。陆抗为避免腹背受敌,命吴西陵各军自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构筑高墙,内用以围困步阐,外则抵御晋援军。吴军日夜筑围,异常辛苦,部属建议抢在晋援军之前攻下西陵,无需筑围。陆抗认为西陵防御坚固,粮草充足,且其防御设施均为当初己亲自设置,不可能很快攻克,若晋援军一到,内外受敌,无法抵御。但他为服众心,又命部将试攻西陵,果然不克。时陆抗坐镇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欲亲赴西陵督战。吴诸将闻羊祜率5万晋军进至江陵,皆请陆抗至江陵督战。陆抗以为江陵城固兵强,无须担忧,即令被晋军攻下,也难以固守;倘若西陵为晋所占,则江南诸山群夷必随之叛吴,后患无穷。遂奔赴西陵。羊祜欲用船运粮草往江陵,陆抗命江陵督张咸毁坏堰坝,阻断晋军水上粮道。羊祜闻堰坝已毁,只得改用车运粮,延时费力,致主力不能速进。十一月,晋杨肇军到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陆抗分令张咸固守其江陵,派公安督孙遵于长江南岸机动,防备羊祜军南渡;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拦截晋徐胤水军顺流东下;自率大军凭据长围与杨肇对峙,以待战机。将军朱乔、都督俞赞叛逃。陆抗料朱、俞降晋,杨肇必知吴军虚实,连夜调整部署。次日,杨肇果集中攻击原吴兵防区弱处,陆抗即命吴军反击,矢石雨下,晋军大败。十二月,杨肇夜逃,陆抗本欲率众追击,因虑步阐出城袭击,遂擂鼓,佯作追击。杨肇大惧,丢弃铠甲溃逃,陆抗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羊祜各军亦各自撤兵。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其余胁从者数万皆赦之。
 

石勒守护襄国之战


  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击败西晋大司马、都督幽、冀二州诸军事王浚遣兵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的作战。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统军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据江汉”,消灭江南晋军。后因大雨连绵,疾疫流行,军中乏粮,遂纳谋士张宾北徙而据,先定河北,再图发展的建议,于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夺占襄国,随后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汉帝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张豺、游纶拥众数万,占据苑乡(今河北邢台东北),受命于晋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碑、段文鸯、段末枉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鲜卑段氏军进屯渚阳(今邢台市东北),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诸将主张固守疲敌,待其退而击之。石勒用张宾及部将孔苌之计,于北城开突门(即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孔苌率精锐自突门出击,猛袭王浚军悍将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垒门,为勒伏兵所俘。王浚军见悍将被俘,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鲜卑横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石勒主动放还段末坯,并赠送厚礼重金,与段氏于渚阳结盟。段氏遂收兵撤还辽西,王昌亦返回蓟(今北京城西南),游纶、张豺投降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
 

杏城镇之战


  后秦建初五年(前秦太初五年,390年),后秦王姚苌率军在杏城镇(今陕西黄陵西南故邑)击败前秦将领魏揭飞的作战。建初五年四月,前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揭飞称王后迅即率氐、胡数万人马进攻后秦安北将军姚当成于杏城。镇军将军雷恶地也反叛后秦响应,进攻后秦镇东将军姚汉得于李润镇(今陕西蒲城东北)。后秦主姚苌认为若不先翦除魏揭飞,危害非浅,遂亲率100精兵讨之。魏揭飞率氐、胡数万人来攻,姚苌采取先固垒不战、示之以弱的战法,诱其来攻。揭飞果然中计,仗恃人多,率全部人马围攻秦军。姚苌秘遣其子姚崇领数百轻骑偷袭其后,攻其无备。在魏揭飞军大乱之时,又命镇远将军王超正面纵兵攻之,大获全胜,阵斩魏揭飞及将士万余人。雷恶地战败,请降,姚苌待之如初,加以安抚,使雷恶地心悦诚服。
 
 

前燕击吕护野王之战


  东晋升平五年(前燕建熙二年,361年)二月至七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军于野王(今河南沁阳)攻叛将吕护的作战。
  升平四年,燕帝慕容俊子慕容暐继位后,朝政大事由太宰慕容恪掌管。五年二月,宁南将军吕护,镇守野王,暗中投靠东晋,东晋以吕护为前将军、冀州刺史。吕护欲引东晋军偷袭燕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未及行动,事情败露。三月,燕王遣慕容恪统军前往野王平叛。慕容恪率军5万,冠军将军皇甫真领兵1万,进至野王城外,吕护闭城固守。燕护军将军傅颜力请急攻。慕容恪则坚持围困以破之,遂于野王城外修筑深沟高垒,切断守军外援,以待机击之。七月,吕护军被围数月,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吕护被迫令部将张兴率领7000人马出城迎战,张兴战败被杀。当夜,吕护以黄甫真营阵为突围口,率城中锐卒试图突围。皇甫真事先已做好防备,慕容恪领兵从侧翼出击,吕护所部死伤惨重,吕护单骑逃往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燕军攻克野王。
  点评:野王之战,前燕军量势用兵,围困疲敌,适时出击,一战获胜。
 
 

幽州之战


  中国后梁乾化元年(911)至三年,河东晋王李存勖功占幽州(今北京),灭亡大燕的战争。
  幽州,是河北藩镇割据地区之一。后梁开平元年 (907),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杀兄囚父占据幽州后,自恃兵强地险,欲称雄河北。先威迫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等镇推其为盟主,继又求得梁太祖朱全忠授其为河北采访使。他囚杀谏臣,不听劝阻,借受封之机称帝,国号大燕。乾化元年十一月,发兵2万进攻义武镇所属容城(今河北容城西北)。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向李存勖告急。晋与燕接界,李存勖深感刘守光为心腹之患,采纳诸将先取幽州再攻后梁的建议,即派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领兵救援。
  二年正月,周德威率兵3万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至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与成德镇将王德明、义武镇将程岩会合。三镇联兵攻下燕之祁沟关(即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乘胜前进,直抵幽州城下。刘守光率众固守。二月,朱全忠亲率大军号称50万北上救燕,以雪柏乡战败之耻,途至蓨县(今河北景县),夜遭屯赵州(今河北赵县)阻援的晋将李存审所遣 600骑的袭击,部众惊慌溃乱。朱全忠羞愤成疾,撤军南返,不久死去。梁内部变乱,无暇北顾,燕失南援。
  周德威以一部分兵力围攻幽州,又命诸将分路进攻燕之州县,以断幽州外援。刘守光派骁将单廷珪领兵万人出战,被周德威生擒。晋军在幽州外围连战皆捷,至三年三月,燕重要州县多为晋军占领。刘守光又命大将元行钦骑兵7000募兵于山北,以高行珪为武州刺史作外援。晋军先后攻下山后八军(今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以北戍守之地),复攻武州(今河北宣化),高行珪、元行钦相继败降。晋军又克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平州(今河北卢龙)等地,燕之州县所剩无几,幽州孤立无援。四月,周德威督诸军进逼幽州南门。十月,刘守光率兵5000深夜北奔,遭周德威截击后仅以百骑逃回城内。刘守光再向周德威乞求,待晋王至即降。11月23,李存勖至幽州城下,刘守光又借辞推托。李存勖督诸军攻破幽州,俘刘仁恭等。刘守光潜逃,不久被擒,燕亡。
 
 

赵平大秦之战


  前赵光初三年(320年)六月,前赵车骑将军游子远率军平定氐、羌、巴、羯等起事之战。
  前赵皇帝刘曜因部将解虎与长水校尉尹车暗中和巴酋句徐、厍彭联合谋反,杀解虎和尹车及厍彭等50余人。于是巴众起事反前赵,推巴酋句渠知为主,自称大秦,改元“平赵”。氐、羌、巴、羯各部落30余万人响应,关中大乱。刘曜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并用其计谋,恩威并施,先大赦天下,宽释民心。游子远统军进驻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南),反叛者有10余万投降;军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安定反叛者全部投降。接着攻克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向陇右(泛指陇山以西)进军。氐、羌首领虚除权渠不服,据险抵抗,连续五战均败。权渠子伊余遂自率5万精兵攻至前赵军垒门,游子远坚壁不战,伊余久而骄怠。游子远乘其不备,利用大风沙尘,率众出击,大破氐、羌军,生擒伊余,俘其全部部众。权渠被迫投降。刘曜把权渠诸部落20余万口迁到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
  点评:此战,刘曜采用游子远之策,先行宽赦分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多数氐、羌等民众相继归附;尔后审时度势,对少数抗拒者伺机掩击,终于平定关中之乱。

 刘裕灭后秦之战
  中国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的战争。
  东晋灭南燕后,北部邻国有北魏和后秦。魏连年灾荒,北有柔然威胁,无力南进。义熙十二年二月,后秦主姚兴病亡,子姚泓立,兄弟相杀,关中骚乱,西秦扰于西,夏袭于北。刘裕欲代晋,在巩固其朝内陆位后,谋立威于外,于是向后秦发动战争。
  八月,刘裕率大军从建康(今南京)出发,兵分五路,水陆并进,拟先攻洛阳,后图关中。命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自淮水一带向许昌(今属河南)、洛阳方向进攻;建武将军沈林子等率水军自汴水溯河水(黄河)西进;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率水军由彭城(今江苏徐州)经泗水开巨野泽入河水;新野太守朱超石等,率军由襄阳(今属湖北)趋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军由襄阳挺进武关(今陕西商南城南)。面临晋军的进攻,后秦被迫采取北拒夏、东挡晋的两面防御作战对策。九月,刘裕至彭城督师。各路晋军迅速向前推进,发展顺利。后秦征南将军姚镇守洛阳,见晋军压境,向长安求救。十月中旬,檀道济军进逼洛阳,迫姚出降,俘4000余人,尽予释放。秦民感悦,归附甚众。后秦援军闻洛阳已陷,不敢东进。王镇恶等见有隙可乘,不等大军到达,乘胜西进。十三年三月,攻克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后秦大将军姚绍退守定城(在潼关西三十里处),据险抵抗。两军相持于潼关以西。
  溯河水而上的晋军,须通过魏境,刘裕采用军事与外交相结合的手段,得以假道西进。四月,刘裕抵洛阳;七月,至陕县(今属河南),确定自率主力由潼关进攻长安,遣沈田子、傅弘之率部由武关配合夹击。八月,刘裕至潼关,派朱超石等北渡河水攻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掩护主力翼侧。后秦主姚泓欲亲率大军迎击刘裕军,因恐沈田子袭其后,决定先击沈军,遂率步骑数万至青泥(今陕西蓝田)。沈军仅千余人,傅弘之以众寡悬殊为由,劝阻出战。沈田子认为兵贵用奇,于是乘秦军营阵未立,即率部出击,傅弘之跟进。秦军围沈部数层,沈田子激励士卒奋战,歼秦军万余人,姚泓败奔霸上(在长安东)。关中郡县,纷纷附晋。沈军的胜利,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的西进。但攻蒲阪的朱超石军失利,退回潼关。刘裕依王镇恶的建议,令他率水军溯渭水直趋长安。这时,姚绍病逝,代守定城的东平公姚,恐侧背受威胁,退守郑县(今陕西华县)。刘裕挥军逼进,王镇恶率军乘蒙冲小舰,进至渭桥(在长安北),弃舟登岸,击败秦将姚丕。姚泓率兵来救,不战而溃。王镇恶军攻入长安。八月二十四,姚泓被迫投降,后秦亡。

  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水陆夹击,终获胜利。

 

刘裕灭南燕之战

  中国东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四月至次年二月,中军将军、录尚书事刘裕率东晋军攻占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灭亡南燕的战争。

  东晋元兴三年(404),刘裕率兵击败反晋称帝的桓玄,掌握了东晋朝政。此后,南燕主慕容超屡次派兵南下袭扰淮北,刘裕为维护东晋王朝的统治,率兵进攻南燕。

  义熙五年四月,刘裕自建康(今南京)出发,率军乘船经淮水入泗水。五月,抵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留下舰船、辎重,步行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皆筑城,留兵守卫,以防燕军袭后。这时有人劝刘裕不宜深入,认为燕得悉晋大军远出,必将扼守大岘(今山东沂山穆陵关)之险,或以坚壁清野断绝晋军粮资,故此行难以成功,且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裕认为:慕容超等性贪婪,无深谋远虑,必不能守险清野。慕容超闻晋师将至,召集朝臣商议。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等极力主张遣兵固守地势险要的大岘,不与速战,以疲晋军;然后选派2000精骑沿海南行,断其粮道;再以驻梁父(今徂徕山南)一带之师,沿山东下,侧击晋军。慕容超认为燕国富兵强,无须示弱,决定引晋兵入岘,然后以优势骑兵迎战。于是将莒县、梁父的守军撤回,修筑城池,整顿兵马,以待晋军。晋军不战而过大岘,刘裕大喜说:师已过险,将士必有死战之志,粮食遍野,军无匮乏之忧,此战必胜无疑。六月,慕容超命公孙五楼等率步骑5万进屯临朐(今属山东);后闻晋军入岘,又自率步骑4万继后。临朐南有巨蔑水(今弥河),慕容超令公孙五楼等前往占领,控制水源。及至,为晋前锋孟龙符所败。晋军将战车4000辆分为左右翼,配以轻骑作为游军,乘胜前进,与燕军主力在临朐南激战良久,未分胜负。刘裕接受参军胡藩出奇制胜的建议,遣胡藩等引兵潜行绕至燕军阵后,声言由海道至此。慕容超大惊,晋军趁势攻占临朐。

  慕容超逃还广固,晋兵追至,攻破外城。慕容超集众固守内城,先后派尚书郎张纲、尚书令韩范到后秦求援。刘裕督兵挖堑三层,筑高三丈的长围以困燕军,同时抚纳降附。闻张纲善制攻具,七月,命人在途中截获,并让其绕城大呼:夏王赫连勃勃已破秦军,无兵救援。城中兵民惊恐。当时江南每发兵北上增援,或遣使至广固,刘裕皆在夜间遣兵往迎,天明则张旗鸣鼓而至,以示援兵众多。执兵器背粮食归晋的北方民众日以千计。慕容超等久被围困,见救兵无望,张纲被俘,于是请和,愿割大岘以南之地,称藩于晋,遭到拒绝。后秦主姚兴遣使向刘裕传话:秦已遣铁骑10万屯洛阳,若晋军不退,当长驱而进。刘裕识破其为虚声恫吓,便斥退秦使。为进一步瓦解南燕军心,于九月招降韩范,令其环城而行,燕军更加沮丧。十月,张纲制成各种攻城器具,覆盖牛皮,使燕军的矢石难以生效。六年二月,刘裕督众四面急攻,燕尚书悦寿开城门纳晋师。慕容超突围被俘,南燕亡。

  此战,刘裕善于料敌,利用敌之失误,扬长避短,以战车阻燕军精骑;并将军事进攻与攻心相配合,稳扎稳打,掌握主动,终获全胜。

 

刘裕击桓玄之战

  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
  元兴三年三月,桓玄覆舟山之战战败后,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东北)。当月,挟持晋安帝继续西奔。北府军将领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诸军追词·。桓玄留将领何澹之等守湓口(今江西九江西北)。四月,桓玄进至江陵(今属湖北),增派将领庾稚祖、桓道恭率数千人与何澹之共守湓口。何无忌、刘道规兵至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何澹之随即率水师迎战。何无忌自知兵寡,遂采取集中兵力击敌之弱的方略,大破何澹之,一举攻克湓口,进占寻阳。桓玄集荆州兵力2万余人,率军东进,以梁州刺史苻宏为前锋,又派散骑常侍徐放先行,劝降刘裕。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率众不足万人,自寻阳西上。五月,与桓玄遭遇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西北),刘毅等以少击众,又因风纵火,击败桓玄主力,其余部溃不成军,夜烧辎重而逃。
  点评:此战,刘裕、刘毅等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击敌之弱,终于取胜。
 

 西晋:凉州之战

概述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正月至十二月,晋将马隆率军击败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的鲜卑军的作战。

过程

  咸宁五年正月,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廷震动。司马督马隆向晋武帝司马炎自荐,选募勇士3000西进平定凉州,晋武帝力排群臣非议,遂诏命其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马隆选募勇士3500人。晋武帝命武库兵器尽供马隆挑选,并供给三年的军资。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即温围水,今甘肃武威东)。秃发树机能等部众数万人,据险阻击其前军,设伏袭击其后军。马隆作扁箱车,上置木屋,遇开阔地带则以车结营,遇山路狭窄即以木屋置于车上穿行,晋军即且战且进。据载,马隆于道路两旁堆积磁石,吸阻。身着铁铠的秃发树机能部众,使其难以行进,而晋军均被犀甲,进退自如。马隆军转战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马隆西进,音信断绝,朝廷上下甚忧,有人以为已战死,后马隆遣使夜到京城,武帝大喜,加封马隆为宣威将军、假节。马隆兵至武威,当地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率万余户投降。十二月,马隆联合没骨能等部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晋军大胜,杀秃发树机能。凉州遂告平定。

点评

  此役,马隆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在战法和兵器的结合上运用尤为巧妙,故能长距离征战,以少胜多,安定边塞,为尔后晋灭吴解除了后顾之忧。
 

浚义之战

 

  东晋太兴二年(汉光初二年,319年)四月至次年六月,晋奋威将军祖逖领兵进攻投降汉大司马石勒的蓬陂(今河南开封县南)坞堡主陈川及后赵将领石虎所率援军在浚仪(今河南开封)进行的作战。

  石勒建基于襄国(今河北邢台),活动于黄河流域,因实力所限而推行北攻南守方针。南面所要对付的主要是祖逖所率领的北伐队伍。而要阻止祖逖北进,首要的在于争夺各地的坞堡组织。太兴二年,陈川疑祖逖分化其部众,于四月叛晋,以浚仪投降石勒。五月,祖逖攻陈川于蓬关(即蓬陂)。石虎率兵5万救援陈川,与祖逖军战于浚仪。祖逖战败,退守淮南(今安徽寿县)。十一月,石勒自立为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六月,石虎派桃豹据浚仪,屯兵西台,从南门出入,祖逖则派韩潜据东台,由东门出入,两军相持40日。祖逖用计,使后赵军以为晋军粮足而军心恐惧;同时,派部将韩潜、冯铁等部在汴水截击后赵后勤部队,桃豹供给被断不能据守,败退东燕城(今河南延津东北)。祖逖即命韩潜部进屯封丘(今属河南),冯铁部进据二台,自己统兵镇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并屡次派兵截击后赵军,后赵很多城镇纷纷叛赵归晋。

 

晋平苏峻之战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至四年二月,东晋在京都建康(今南京)地区平定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叛乱的战争。
  苏峻自恃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有功,且握有强兵,日益骄横,屡抗朝命。咸和二年十月,晋执朝政的中书令庾亮不从朝官劝阻,以历阳内史苏峻终为祸乱为由,奏请晋成帝诏令苏峻入朝,欲夺其兵权。苏峻闻讯,不赴命,同时派参军徐会往寿春(今安徽寿县)约豫州刺史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兴兵反晋。十一月,祖约派部将祖涣、许柳率兵同苏峻汇合。十二月,苏峻部将韩晃、张健攻克姑熟(今安徽当涂),劫掠晋廷盐米。彭城王司马雄、章武王司马休反叛晋廷,投奔苏峻。京师建康(今南京)戒严。晋成帝以护军将军庾亮为都督征讨诸军事,以左卫将军赵胤为冠军将军、历阳太守,命左将军司马流率兵于慈湖(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长江南岸)阻据苏峻。次年正月,两军战于慈湖,晋军失利,司马流战死,叛军攻陷慈湖。苏峻亲率兵2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口)渡江,与晋廷军战于牛渚山(今安徽采石)东北之陵口,晋军屡败。二月,苏峻攻至覆舟山(今南京玄武湖南),逼近建康。京师大乱。负责守卫朱雀航陵以东的尚书令卞壶统率诸军同苏峻军苦战,战败而死。防卫建康其他诸门的晋军也不敌苏峻军,纷纷溃败。庾亮逃奔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苏峻兵入建康台城(皇宫所在地),纵兵烧杀抢掠,驱役百官,改官树党,自称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控制朝政。并遣部将韩晃、管商、张健等分别攻下吴郡及义兴、晋陵等地(皆在建康东南)。三月,苏峻南屯于湖(今安徽当涂境)。四月,镇守寻阳的江州刺史温峤与庾亮共推镇守江陵(今属湖北)的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移檄四方,共讨苏峻。车骑大将军郗誉也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发兵增援。五月,陶侃、温峤联兵4万,直指建康。苏峻闻西线兵势强盛,自料难以在姑孰一带拦击,遂自姑孰还据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分兵抵御陶侃等。六月,陶侃诸军进至石头城。侃命在石头城东北筑白石垒,以防苏峻军冲击,并令郗鉴等还据京口(今江苏镇江),以分散苏峻兵力。晋军同苏峻军在白石垒发生激战,庾亮激励将士,击退峻军。七月,祖约因抵御后赵军失败,自寿春逃奔历阳。九月,陶侃遣将至句容、湖孰(今皆属江苏)等地烧苏峻军粮,后闻苏峻军急攻京口一带之大业垒,为解其围,遂督水军向石头进攻。温峤、庾亮统步军自白石垒南进击。苏峻遣将击败赵胤部,乘势率数骑突阵,遭晋军阻击,回营时,马失前蹄,被陶侃部将彭世等所杀。苏峻死后,其部属推苏逸(苏峻之弟)为主,闭城自守。此时,峻军兵势已衰。咸和四年(329年)正月,赵胤派部将征讨占据历阳的祖约,祖约大败,逃奔后赵。二月,各路晋军进攻石头城,苏逸等败死。苏峻之乱始平。
  点评:此战,晋廷依仗荆、江两州合兵共讨苏峻,扬长避短,待机而战;筑垒分散峻军兵势,适时焚毁其粮资,终获胜利。
 
 
晋平成汉之战

   东晋永和二年十一月,东晋派安西将军桓温率军攻打蜀中的成汉,及至三年三月大破成汉军,此后成汉灭亡,蜀地全归东晋。

 

晋平成汉之战-战争前言

  

   东晋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率军西征,克成都(今属四川),灭成汉的战争。东晋建元元年成汉汉兴六年,343年)八月,李势继成汉主位,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滥,加以饥荒,国势更加衰落。

晋平成汉之战-战争过程

    永和二年十一月,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用江夏相袁乔“宜先攻弱”之策,乘机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攻成汉,并使袁乔率2000人为前锋。次年二月,桓温水军至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李势命右卫将军李福、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率大军自山阳(今四川双流东南)赴合水(今彭山双江镇)阻拒晋军。诸将欲在江南(今双江镇以北、府河以西之牧马山区。古人以大江为东流,故以大江之西为“江南”)设伏以待晋军,但昝坚不听,率军从江北鸳鸯琦(今双流镇西北,岷江东北岸)渡江向犍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开进。桓温军避开犍为郡城及武阳城(今双江镇北),间道直指成都南面之白家场、石羊场。昝坚军正好与晋军异途。三月,桓温攻下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以参军孙盛、周楚率老弱残兵留守辎重,自率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李福、李权等回军,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阻拒,李福败后退走。桓温进军途中与李权相遇,三战三胜,成汉军败退成都。昝坚军在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新津南,彭山县北岷江边)渡江还军,待赶到晋军时,桓温已攻至成都南郊,昝坚军不战自溃。李势倾城中守军在成都笮桥(今成都西南南河上)同桓温军激战。桓温军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桓温马首,众惧欲退时,鼓吏误鸣进鼓,袁乔乘势督士卒力战,大破成汉军。晋军乘胜直追,火烧城门,李势连夜逃走,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遣使向桓温请降。

 

晋平成汉之战-战争结果

  

    经晋平成汉之战后,成汉灭亡。桓温还军时,仍以周抚为益州刺史,镇彭模。周抚经两年扫除成汉残余势力,使蜀地全归东晋。

 

 

卢循起义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七年(411年),卢循领导的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
  卢循,孙恩妹夫,参加孙恩起义。元兴元年三月,孙恩投海自尽后,卢循率义军余部数千人继续坚持斗争。桓玄攻进建康执掌东晋朝权后,为安抚浙东,以卢循为永嘉太守。卢表面受令,暗自扩展势力。五月,卢循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败(参见刘裕击桓玄之战)。元兴二年,卢循派徐道覆率军进攻东阳、永嘉(今浙江温州),被东晋建武将军刘裕击败,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卢循攻克番禺(今广州市)、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刘裕平桓玄之乱后控扼东晋朝政,于义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乘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机,实施北征。率军在始兴会合,然后分东西二路北上,进入湘州(治今长沙)与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诸郡,一路势如破竹,擒斩镇南将军何无忌,大败荆州刺史刘道规和豫州刺史刘毅等。义军10余万,声威大震。徐道覆力主东进,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城内人心震恐,内外戒严。刘裕闻讯,自北伐前线急返京师,部署防卫。卢循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兵疲粮乏;被迫于七月初南还寻阳。十二月,被刘裕追及,大破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转而南向始兴、番禺撤退。义熙七年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义军骁将徐道覆战死。卢循率余部至番禺,但该城已为刘裕部将孙处由海道袭取,遂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遭火攻兵败,投水自杀,起义失败。
  点评:此次起义失败在于卢循优柔寡断,屡次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失败。
 

 

鲁口之战

  前燕元玺三年(354年)三月,前燕卫将军慕容恪率军攻克鲁口(今河北饶阳)的作战。
  元玺元年(352年)三月,冉魏帝冉闵被前燕慕容恪军俘虏,其子冉操投奔镇守鲁口的王午。七月,王午自称安国王,对抗前燕。八月,前燕帝慕容傀遣慕容恪、太尉封奕、尚书令阳骛攻打鲁口。王午凭借城池之险进行抵抗,并把冉操送于燕军。慕容恪料鲁口城池坚固,暂难攻克,遂将城外的庄稼尽数收割,撤回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其间,王午被部将秦兴杀死,吕护又杀秦兴,继承安国王。元玺三年二月,慕容恪再次发兵围鲁口,三月,克之。吕护逃往野王(今河南沁阳)。
  点评:此战,慕容恪抓住无粮难守、待其内乱这个关键,创造战机,兵围坚城,终于获胜。
 

 

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北周遣柱国尉迟迥等进攻北齐,于洛阳(今河南洛阳)被击败的作战。
  是年九月,北齐帝高湛为改善与北周的关系,曾派人将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北周权臣宇文护之母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不久,突厥在塞北集合兵力,遣使告诉北周,约定再次联兵攻齐。宇文护感念高湛送母之恩,不想再讨北齐,但又怕违背了和突厥的约定而更生边患,不得已,乃征内外诸军20万人东进。十月,宇文护军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派尉迟迥率精兵10万为前锋直指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荆襄之兵前往悬瓠(今河南汝阳);少师杨铡进攻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十一月,宇文护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尉迟迥军包围洛阳,雍州牧宇文宪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杨劂自恃以往与北齐作战未曾失利,出轵关后轻敌深入,结果被北齐太尉娄睿袭破后降北齐。权景宣部围攻悬瓠。北齐豫、永二州刺史举州投降,权景宣遂占领二州。十二月,北周军乘胜进攻洛阳,三旬未克,宇文护分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遏北齐援兵。诸将轻敌,以为北齐军必不敢出,因而戒备不严,仅派少量侦察人员作例行侦察。北齐派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二将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无奈,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段韶到洛阳后,即与诸将登邙阪(今洛阳东北)观察北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今河南洛阳东)与北周将遭遇,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俟其疲惫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达奚武、宇文宪、王雄等被迫撤军。权景宣闻洛阳兵败,亦放弃豫州退还。
 
 

吕光攻龟兹之战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获胜的作战。
  建元十八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寞、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朝见前秦王苻坚。恳请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置都护统治西域,并请求作为向导,讨伐西域那些没有归附的国家。苻坚任命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和康盛等人率10万(一说7万)大军讨伐西域。阳平公苻融认为大军万里远征,得不偿失。苻坚不纳。十九年,吕光自长安出发,苻坚在建章宫送行。加封休密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域诸军事、宁西将军,弥真为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率领本国军队为吕光向导。吕光率军在茫茫戈壁和沙漠中行进300多里,进至焉耆,国王泥流率其旁国投降,唯龟兹王帛纯据城抗御。吕光命部众在龟兹城南集中,每5里设一营,挖战壕、筑高垒。吕光指挥军队攻城,至次年七月,龟兹王渐渐不支,向狯胡(另一少数民族)请求援兵。狯胡王派其弟呐龙、侯将馗率骑兵20余万,另集中温宿和尉头等国军队共70多万人救援龟兹。西域各国部众弓马便利,善于使矛,铠甲坚硬,箭射难入,战斗力很强。吕光军惧。诸将欲每营摆阵,吕光认为敌众我寡,各营相隔,力量分散,不利抗敌。遂令各营聚于一地,又操练勾锁之法,另派精骑作为游军,随时补充各个缺口。双方在龟兹都城屈茨(库车东)西展开决战,吕光军大胜,斩杀万余。帛纯急忙收拾珍宝出城逃走,王侯降者计30余国。吕光率军入城,发现建筑布局模仿长安,宫室壮丽。西域各国害怕吕光的威名,竞相贡奉归附。吕光远征西域的胜利为尔后建立后凉政权奠定了基础。
 

吕光攻西秦之战


  后凉麟嘉四年(西秦太初五年,392年),后凉主吕光进攻西秦主乞伏乾归占据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和南羌首领彭奚念占据的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的作战。
  鲜卑贵族西秦主乞伏乾归据金城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金城王,得到前秦继承者苻登的支持,秦(今甘肃天水)、凉(今甘肃武威)一带的鲜卑、胡、羌诸族多归服之。盘踞枹罕的南羌首领彭奚念,也投附其麾下,金城王遂成为控制陇西地区的一支强大势力。后凉主吕光,在前秦王苻坚被后秦俘杀后,控制了河西地区,据姑臧(今甘肃武威),隔湟水(今甘肃兰州以西黄河支流)与金城王对峙,屡欲渡过湟水东进,因受乞伏乾归阻扼,不能得逞。麟嘉四年八月,乞伏乾归唆使彭奚念出兵袭取吕光所辖湟水北岸战略重镇白土津(今青海化隆西南),吕光遣其弟右将军吕宝等东下攻金城,遭乞伏乾归反击大败,吕宝及将士万余人丧命,后续诸部见势皆撤兵。继又派其子吕纂率步骑兵5000南下攻彭奚念,激战于盘夷(约在今青海乐都以西之安夷城),复大败而归。吕光遂亲率大军进攻彭奚念于枹罕,屯重兵于左南(今青海西宁东),彭奚念于白土津垒石筑堤,以水自固大营,而遣轻骑万人扼守河津渡口。吕光派将军王宝隐蔽移师上游,乘夜强渡湟水东进。彭奚念闻讯惶惧,军中大乱,吕光乘势攻白土津,捣其石堤,渡过涅水,直取枹罕。彭奚念军溃散,单骑突围逃奔甘松(今甘肃南部腊子口)。
  点评:此战,吕光吸取失败教训,改变进攻方向,避免从正面决战,出奇渡河,攻敌不备,取得大胜。
 

宁平城之战


  汉光兴二年(晋永嘉五年、311年)四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于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杀晋王公大臣歼灭西晋军主力的袭击战。
  光兴元年十一月,晋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因洛阳势孤日危,为保存实力,以南攻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军为名,率晋室重臣及甲士4万人,出屯项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右卫将军何伦等保护晋怀帝留守洛阳。二年三月,司马越死于项城,临死前将后事托于太尉王衍。随后由晋廷朝臣、军队10余万护送司马越灵柩准备还葬于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四月,石勒率轻骑追至宁平城,汉军骑兵四面包围晋军,用箭猛射,10余万晋军无统一号令,只顾逃命,未被射死的也因自相践踏而亡,王衍及宗室诸王等皆被俘杀。留守洛阳的何伦闻知司马越病死,即奉裴妃、司马越子司马毗东撤。何伦等人及护卫军行至洧仓(今河南鄢陵西北)与石勒汉军遭遇,晋军大败,除裴妃、何伦几人逃脱外,司马毗及宗室48王全部被汉军俘杀。
  点评:此战,石勒及时抓住战机,轻骑奔袭,终将晋室仅剩的核心力量基本歼灭,从而为后来合力攻破洛阳最终灭亡西晋创造了条件。
 
 

夏攻北魏平凉之战



概述

  夏胜光三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夏军攻魏在平凉(今甘肃华亭西)地区战败的作战。

 过程

  夏主赫连定欲收复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遂乘刘宋伐魏之机,于夏胜光三年九月遣其弟谓以代攻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为魏平西将军隗归等所击败,死万余人,谓以代逃去。赫连定留其弟赫连社干、广阳公度洛孤守平凉,自率数万人在鄜城东截击隗归,并遣使约宋合兵伐魏。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太常卿崔浩之言,针对夏、宋互相观望的态势,决定先击夏,后攻宋。以卫兵将军王斤镇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自率兵攻夏。十一月,魏太武帝领兵围乎凉,赫连社干等闭城固守。魏太武帝使前夏主赫连昌前往招降,未果;乃命安西将军古弼等率兵往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即率步骑2万救平凉,途中与古弼相遇,弼佯弱后退,夏主追之。魏主遣高车部众驰击,夏兵大败,战死者数千。夏主赫连定率余部奔还,登鹑觚原(又名浅水原,今陕西长武西北),设方阵以自固。魏兵进而围之,断其水草,夏军人马饥渴。赫连定引众下鹑觚原,被魏武卫将军丘眷率众击败,大溃,死者万余人。赫连定负伤,单骑逃走,收集余部及民众5万,西保上邦(今甘肃天水)。北魏俘夏公侯以下百余人,乘胜攻克安定。十二月,赫连社干、度洛孤出降,魏克平凉。夏长安、临晋、武功等城守将皆弃城而走,关中地区为魏所占。

前秦灭前燕之战

    前秦建元五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十一月至次年十一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率军攻占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灭亡前燕的著名作战。

  建元五年,东晋攻前燕时(参见晋攻前燕之战),前燕曾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西土地为条件向前秦求救,前秦出兵2万往援。但“外为赴援,内实观隙,有兼并之志”(《晋书·慕容啼载记》)。战争结束后,前燕反悔食言,前秦王符坚早有图燕之志,遂以此为借口,于十一月派王猛统将军梁成、邓羌等率步骑3万,进攻前燕。十二月攻洛州刺史慕容筑镇守的洛阳。前燕帝慕容暐派卫大将军慕容臧率精兵10万驰援,进至荥阳,王猛派梁成等率精锐万人,轻装兼程奔袭,大败之于石门,歼万余人。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因援军不至,在王猛政治争取下于次年正月以城降。梁成再次进攻荥阳,歼前燕军3000余人,慕容臧退军新乐(今河南新乡市)。前秦军占领洛阳、荥阳两战略要点后,王猛留邓羌屯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晋洛阳故城西北隅),自率军返长安。以示此次攻燕,仅在于夺取慕容暐前允割让之地。

  前燕左丞申绍,认为前秦“非唯守境而已,乃有吞噬之心”(《晋书·慕容暐载记》),建议增加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等边境各要点之兵力,加强战备。慕容暐未予采纳。

  四月,苻坚令王猛统杨安、张蚝、邓羌等10将,率步骑6万进攻前燕,同时继续集结兵力,准备亲自率领以为后继。为能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达战略突袭之目的,以便一举灭燕,苻坚命王猛以洛阳地区为前进基地,由捷径北进,“从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上党(今山西黎城南)出潞川(山西浊漳河)”(《晋书·苻坚载记》),直取邺城。六月出军,七月,王猛自率主力攻壶关,令杨安率一部兵力攻晋阳,以掩护主力之左侧背。八月,慕容暐命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率军30万援二城,另遣慕容桓率军万余屯沙亭(今河北大名东)为后继。是月,王猛攻破壶关,俘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到郡县,皆降附。安攻晋阳不克。

  九月,王猛留屯骑校尉苟苌守壶关,自率主力援扬安。猛以地道攻城,破之,俘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慕容评畏猛怯战,率援军滞留于潞川,不敢前进。十月,王猛留部将毛当守晋阳,率主力进军潞川,与前燕军隔河相峙。慕容评认为秦军深入,不利持久,企图据河防守,坚壁不出,以疲惫秦军。王猛派游击将军郭庆,率精骑500,乘夜由小道迂回至燕军后,烧其辎重。火光见于邺城,慕容暐遣使催慕容评速战。慕容评被迫出战,其兵力虽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慕容评为人贪鄙,官兵怨愤,军心离散,战力不强。二十三日,双方交战半日,前燕军大败,被歼5万余人。前秦军乘胜追击,又歼10万余人,前燕军全军溃散,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原屯沙亭之慕容桓,率军撤至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前秦军遂进围邺城。

  为保证必胜,苻坚令王猛围而不攻,阵前休整,候主力到达后合力攻城。同时令李威辅佐太子留守长安;令阳平公苻融屯洛阳,对东警戒,确保后方;自率精兵10万驰赴邺城。到达后,在组织攻城的同时,命邓羌率军攻信都(今河北冀县),以牵制北部前燕军。十一月初六,慕容桓由内黄退去龙城(今辽宁朝阳),初七,前燕散骑侍郎余蔚(一说徐蔚)等夜开北门,迎接前秦军,慕容暐等逃向龙城,被前秦军追俘;各州郡牧守先后降,前燕亡。

  点评:此战,苻坚在掌握战机上,能在前燕朝政败坏,内部矛盾加剧,且又连年与东晋作战、军队战斗力大为下降之时发动进攻;在战争指导上,能先取前进基地,再由捷径进军,攻其无备,直捣腹心,是获胜的基本原因。王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政治攻心与武力打击相结合,以及地道攻城、迂回夜袭等战法,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前燕灭冉魏之战

  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兴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军在廉台(今河北无极东北)、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击灭冉魏的战争。
  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后赵残余势力至此基本被消灭,从而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一边四处搜集粮食,一边查看地形,准备抵御燕军南下。
  4月,已经夺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儁决心灭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冀州讨伐冉闵,干系冉魏命运的决战就在安喜首先拉开了序幕。
  当时冉闵兵少,全军不过1万人左右,且多步兵,燕军约10万人,尽为骑兵,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且为野战对决,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说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绝望自杀了。
  冉闵遂不纳董闰、张温之言,而率军进驻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准备在此同燕军进行决战,慕容恪也随即率军追至(《资治通鉴》:“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晋书》:“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冉闵率军与燕军在安喜等地的平原上连续激战,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时,燕主慕容俊又率主力南下,进驻中山,准备会同慕容恪军合围冉闵:“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冉闵闻讯大惊:“闵惧,奔于常山”。冉闵随即修改作战计划,而率领部队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燕军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同时,廉台位于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苏彦的部队可前来接应。慕容恪也紧追不舍,魏军且战且退,一路连续多次击退慕容恪的追击,方才得以顺利撤到泒水南岸的魏昌附近扎营,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闵对峙。
  冉闵的选择并不是没有道理。此时的慕容恪部由于孤军追击,已经和慕容儁的主力拉开了距离,无法得到援助。况且燕军大都是善射的轻弓骑兵,机动力很强,尽管冉闵屡屡将之击溃,但因安喜地处原野,轻骑兵即便失利也不过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冉闵的军队为步骑协同,很难追上这种敌人打歼灭战,所以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战果。可现在不同了,魏昌城侧面是山丘丛林地带,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溃败就再也无路可逃,只能被赶进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是做不到的。燕魏两军此前曾连续10次交战,燕军均被击败。冉闵勇猛无比,所部将士皆为精锐,燕军因此都十分畏惧,慕容恪为克服部下的惧敌之心,特意在阵前激励将士:“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冉闵虽然在平地上也照样能够多次击败慕容恪,但这次为稳妥起见,他先引军向丛林进发,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以选择更合适战场,以图一举击溃燕军,但是慕容恪的参军高开却识破了冉闵的计谋,遂向慕容恪进计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慕容恪从之。冉闵见燕军识破自己的计谋不肯进入丛林,又受不得燕军激将,加之粮食短缺士卒饥疲不能久拖不决,且鉴于自己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遂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就回到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令燕军后无退路的泒水畔击溃燕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招数,致使他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慕容恪由于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前锋部队,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牌,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以阻滞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以便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必要的时间,他本人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 如此列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不仅如此,心思缜密的慕容恪还在铁索连马阵之前另外布置了一道骑兵,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是借第一阵骑兵加以掩护,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慕容恪中军阵地,顺风斩杀数百名鲜卑勇士,但当他冲垮了第一阵燕军骑兵,和第二阵燕军骑兵交锋后,骇然发现原本一冲就散的骑兵突然变成了严密的方阵。这时两侧的鲜卑军伏击部队也突然出现,并开始迅速围了过来,冉闵见已经中计没有了退路,遂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资治通鉴:“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由于燕军连环马骑兵都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很快就被魏军将士们斩杀殆尽。冉闵军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对魏军形成了重重包围。又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魏军7000余将士全部力战而死,冉闵杀开血路溃围而出,向东跑有二十余里,坐骑因伤重和疲惫而突死,被紧追不舍的燕军骑兵所俘,被杀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晋书·载记第七》)
  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孙恩起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领导浙东人民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
  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孝武帝满足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入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隆安三年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晋廷急命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前往镇压,义军兵败,于十二月退回海岛。四年(400年)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十一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震,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入海岛。五年二月,孙恩复以水军袭句章(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复还海岛。三月,孙恩北趋海盐(今属浙江),败于刘牢之部将刘裕;五月,转而攻占沪渎(今上海吴淞江)乘胜沿长江西进。六月,抵京口(今江苏镇江),逼近建康(今南京)。东晋朝廷急调江北诸郡官军及在浙东的刘牢之所部北府兵入卫京师。孙恩畏惧,暂弃进攻建康计划,一面派兵袭占江北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一面由孙恩亲率主力浮海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当时隔江在海中),生擒高雅之。八月,义军与刘裕所部晋军激战,孙恩又失利,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第四次撤回海岛。元兴元年(402年)三月,义军在进攻临海作战中,严重受挫,孙恩遂丧失信心,投水自尽,家人、部下跟随投水者百余人。余众数干人推举其妹夫卢循为首领,继续坚持抗晋斗争(参见卢循起义)。
  点评:孙恩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中首次使用水军作战,义军数次威胁东晋京师建康,动摇了东晋的统治基础。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作战指导上几次错失有利战机,在晋军的反扑中,义军几次退回海岛,使已取得的战果不能巩固,起义终被东晋镇压下去。
 
 
  统万之战
  北魏始光三年(426)九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闻夏主赫连勃勃卒,诸子互相残杀,局势动荡,遂遣司空奚斤率兵4.5万袭夏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宋兵将军周率万人袭陕城(今河南陕县)。十月,魏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出发,于十一月进至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上),时值黄河封冻,遂率轻骑2万越河袭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此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夏国役使10万劳力、历时7载建成;城垣高约8丈,基厚30步,上广10步,宫墙高约4丈,蒸土筑就,锥不能进,异常坚固。夏主赫连昌见魏军来攻,率兵出战,败退入城。魏军于城北大肆抢掠,俘、杀数万人,得牛马十余万,因城坚难下,遂徙其民万余家而还。夏弘农太守曹达闻周将至,不战而走。周长驱直入三辅(今陕西关中地区)。奚斤攻克蒲坂,并于十二月率兵进入长安(今西安西北),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氐羌皆降于魏。北凉主沮渠蒙逊及氐王杨玄均遣使附魏。 次年正月,魏帝还平城,闻夏主命平原公赫连定率兵2万往攻长安,遂下令大造攻具,再谋攻夏。并于三月命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另遣将于君子津造桥。四月,魏奚斤军与夏军相持于长安。魏帝欲乘虚袭统万,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运送攻具,另以将军贺多罗率精骑3000居前为候骑,充当前哨。五月,魏帝留下龙骧将军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自率众离平城,从君子津渡河至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筑城,留辎重,以轻骑3万倍道先行。六月,魏帝率军至统万,分兵伏于深谷,以少数人马至城下诱战。夏军坚守不出。魏帝退军示弱,另遣5000骑西掠居民。夏主得知魏军粮尽,且步兵未至,乃急率步骑3万出击。魏帝收众伪遁,引而疲之。夏军分两路追击。时遇风雨,飞沙蔽天,魏军逆风,不利作战。魏帝纳谋臣崔浩之策,分骑兵为左右两队,隐出其后而顺风击之,大败夏军。赫连昌不及入城,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魏军入统万城,获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府库珍宝、器物不计其数,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与魏军相持于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亦奔上邽。魏帝率军东还,以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与执金吾桓贷、莫云留镇统万。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
  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不久,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天灾不断,疾疫流行,赋敛如故,大量被迫沦为流民,不断爆发反晋起义。元康二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其弟度元联合冯翊、北地等郡的马兰羌、卢水胡起兵反晋,秦(治今甘肃甘谷东)、雍(治今西安西北)二州氐、数十万民众纷起响应,共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先后攻打天水、略阳、始平、武都、阳平诸郡,晋军“诸将覆败相继”。后晋廷遣积弩将军孟观率京师宿卫军前往镇压,起义失败,齐万年被俘。从此,遍及各地的流民大起义此起彼伏。
  永宁元年(301年)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雍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成都)起义。时关中干旱,连年饥荒,六郡汉、氐、羌、密等各族民众10余万人经汉川流入巴蜀地区就食。当地官府逼迫其返乡,激起流民起义,屡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今属四川)。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赈贷贫人,得到益州民众的支持。后李特战死,其弟李流和其子李雄继续领统义军,于晋太安二年(303年)闰十二月,逐走晋益州刺史罗尚,攻下成都。翌年,李雄称成都王,后称帝,建成国。至成玉恒四年(338年)四月,李骧(李特弟)之子李寿即位,改国号为汉。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共存在44年之久,直至成汉嘉宁二年(347年),为东晋都督荆、司等六州诸军事桓温率军消灭。
  太安二年(303)五月,晋廷急征荆州壮勇赴益州,遭到荆州民众的强烈反抗。曾任县吏的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今湖北云梦)石岩山聚众起义,荆地区的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张昌立山都县(今湖北谷城东南)吏丘沈为天子,自为相国。趁晋廷诸王争夺朝权之机,分兵四出攻城略地。南破武昌(今湖北鄂州)、长沙、湘东(郡治酃县,今湖南衡阳市)、零陵;东攻弋阳(今河南潢川西);北克宛(今河南南阳市)、襄阳,杀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新野王司马歆。部将石冰和封云率领东路义军,攻占江(治今南昌)、扬(治今南京)二州。其势力迅速扩大到荆、江、徐(治今江苏徐州)、扬、豫(治今河南淮阳)五州的大部地区。同年七月,西晋荆州刺史刘弘调集大军围攻张昌,起义军被晋将陶侃率部击败。次年八月,张昌被俘杀。荆州流民起义遂被镇压。
  永嘉四年九月,雍州部分民众流移至宛县一带就食、晋廷逼令流民归还故里,遭到流民强烈反抗。京兆人王如在宛乘势发动起义,南安人庞定、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等各率众响应,聚至四五万人,于汉、沔及襄、阳一带,屡败晋军。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王如乘汉镇东大将军石勒率部进至宛县,借机与其联结消灭异己,最后他也被石勒击败,永嘉六年投降晋扬州刺史王敦,被杀。
  西晋永嘉五年元月,巴蜀流民数万家为避战乱,流亡到荆、湘地区。湘州刺史荀眺欲尽诛流民,四、五万家流民愤而皆反,共推蜀人杜弢为主。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率众攻占长沙,生擒荀眺。攻克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又东击武昌(今湖北鄂州)、袭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占据豫章(今南昌),屡败晋军。建兴三年(315年),晋琅玡王司马睿遣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集结大军,围攻杜弢,义军将士死伤甚众,部将王真降晋。杜弢突围逃遁,死于途中。
  在北方中原爆发的多起民众起义中石勒和王弥领导的山东、河北起义影响最大。永兴二年(305年)七月,石勒同马牧帅汲桑率数百骑参加公师藩在赵(今晋冀豫部分地区)、魏(今冀鲁豫部分地区)的反晋起义。不久,公师藩兵败被杀。永嘉元年三月,石勒和汲桑再度起义。五月,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杀晋新蔡王司马腾。八月,在东武阳(今山东朝城西)为晋兖州刺史苟唏部所败,汲桑被杀,石勒往投汉王刘渊。光熙元年(306年)三月,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大族王弥参加怰县令刘伯根率万人反晋起义。后刘伯根战死,王弥继统其众,转战于今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有众数万。永嘉二年五月,兵临洛阳(今洛阳东北),使晋廷“京邑大震,宫城门昼闭”。后被晋司徒王衍率大军击败,王弥率余部投奔刘渊。
 
 

西陵之战


  吴凤凰元年(晋泰始八年,272年),吴大将陆抗军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杀叛将步阐的作战。
  凤凰元年八月,吴帝孙皓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步阐数代为西陵镇将,仓卒被召,以为失职,且惧怕遭人谄害,遂于九月举城降晋,送侄步玑赴洛阳为质,晋武帝诏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十月,吴镇军大将军陆抗急遣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部进围西陵。晋武帝则命荆州刺史杨肇到西陵接应步阐,命车骑将军羊祜率步兵5万进攻江陵(今属湖北),令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进攻建平(郡治秭归,今属湖北)以救援步阐。陆抗为避免腹背受敌,命吴西陵各军自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构筑高墙,内用以围困步阐,外则抵御晋援军。吴军日夜筑围,异常辛苦,部属建议抢在晋援军之前攻下西陵,无需筑围。陆抗认为西陵防御坚固,粮草充足,且其防御设施均为当初己亲自设置,不可能很快攻克,若晋援军一到,内外受敌,无法抵御。但他为服众心,又命部将试攻西陵,果然不克。时陆抗坐镇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欲亲赴西陵督战。吴诸将闻羊祜率5万晋军进至江陵,皆请陆抗至江陵督战。陆抗以为江陵城固兵强,无须担忧,即令被晋军攻下,也难以固守;倘若西陵为晋所占,则江南诸山群夷必随之叛吴,后患无穷。遂奔赴西陵。羊祜欲用船运粮草往江陵,陆抗命江陵督张咸毁坏堰坝,阻断晋军水上粮道。羊祜闻堰坝已毁,只得改用车运粮,延时费力,致主力不能速进。十一月,晋杨肇军到西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陆抗分令张咸固守其江陵,派公安督孙遵于长江南岸机动,防备羊祜军南渡;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拦截晋徐胤水军顺流东下;自率大军凭据长围与杨肇对峙,以待战机。将军朱乔、都督俞赞叛逃。陆抗料朱、俞降晋,杨肇必知吴军虚实,连夜调整部署。次日,杨肇果集中攻击原吴兵防区弱处,陆抗即命吴军反击,矢石雨下,晋军大败。十二月,杨肇夜逃,陆抗本欲率众追击,因虑步阐出城袭击,遂擂鼓,佯作追击。杨肇大惧,丢弃铠甲溃逃,陆抗派轻兵追之,晋军惨败。羊祜各军亦各自撤兵。陆抗转兵攻克西陵,俘杀步阐及其部属数十人,皆诛三族,其余胁从者数万皆赦之。
 

石勒守护襄国之战


  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击败西晋大司马、都督幽、冀二州诸军事王浚遣兵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的作战。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统军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据江汉”,消灭江南晋军。后因大雨连绵,疾疫流行,军中乏粮,遂纳谋士张宾北徙而据,先定河北,再图发展的建议,于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夺占襄国,随后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汉帝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张豺、游纶拥众数万,占据苑乡(今河北邢台东北),受命于晋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碑、段文鸯、段末枉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鲜卑段氏军进屯渚阳(今邢台市东北),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诸将主张固守疲敌,待其退而击之。石勒用张宾及部将孔苌之计,于北城开突门(即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孔苌率精锐自突门出击,猛袭王浚军悍将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垒门,为勒伏兵所俘。王浚军见悍将被俘,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鲜卑横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石勒主动放还段末坯,并赠送厚礼重金,与段氏于渚阳结盟。段氏遂收兵撤还辽西,王昌亦返回蓟(今北京城西南),游纶、张豺投降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
 

杏城镇之战


  后秦建初五年(前秦太初五年,390年),后秦王姚苌率军在杏城镇(今陕西黄陵西南故邑)击败前秦将领魏揭飞的作战。建初五年四月,前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揭飞称王后迅即率氐、胡数万人马进攻后秦安北将军姚当成于杏城。镇军将军雷恶地也反叛后秦响应,进攻后秦镇东将军姚汉得于李润镇(今陕西蒲城东北)。后秦主姚苌认为若不先翦除魏揭飞,危害非浅,遂亲率100精兵讨之。魏揭飞率氐、胡数万人来攻,姚苌采取先固垒不战、示之以弱的战法,诱其来攻。揭飞果然中计,仗恃人多,率全部人马围攻秦军。姚苌秘遣其子姚崇领数百轻骑偷袭其后,攻其无备。在魏揭飞军大乱之时,又命镇远将军王超正面纵兵攻之,大获全胜,阵斩魏揭飞及将士万余人。雷恶地战败,请降,姚苌待之如初,加以安抚,使雷恶地心悦诚服。
 
 

前燕击吕护野王之战


  东晋升平五年(前燕建熙二年,361年)二月至七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军于野王(今河南沁阳)攻叛将吕护的作战。
  升平四年,燕帝慕容俊子慕容暐继位后,朝政大事由太宰慕容恪掌管。五年二月,宁南将军吕护,镇守野王,暗中投靠东晋,东晋以吕护为前将军、冀州刺史。吕护欲引东晋军偷袭燕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未及行动,事情败露。三月,燕王遣慕容恪统军前往野王平叛。慕容恪率军5万,冠军将军皇甫真领兵1万,进至野王城外,吕护闭城固守。燕护军将军傅颜力请急攻。慕容恪则坚持围困以破之,遂于野王城外修筑深沟高垒,切断守军外援,以待机击之。七月,吕护军被围数月,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吕护被迫令部将张兴率领7000人马出城迎战,张兴战败被杀。当夜,吕护以黄甫真营阵为突围口,率城中锐卒试图突围。皇甫真事先已做好防备,慕容恪领兵从侧翼出击,吕护所部死伤惨重,吕护单骑逃往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燕军攻克野王。
  点评:野王之战,前燕军量势用兵,围困疲敌,适时出击,一战获胜。
 
 

幽州之战


  中国后梁乾化元年(911)至三年,河东晋王李存勖功占幽州(今北京),灭亡大燕的战争。
  幽州,是河北藩镇割据地区之一。后梁开平元年 (907),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杀兄囚父占据幽州后,自恃兵强地险,欲称雄河北。先威迫成德(治镇州,今河北正定)、义武(治定州,今河北定县)等镇推其为盟主,继又求得梁太祖朱全忠授其为河北采访使。他囚杀谏臣,不听劝阻,借受封之机称帝,国号大燕。乾化元年十一月,发兵2万进攻义武镇所属容城(今河北容城西北)。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向李存勖告急。晋与燕接界,李存勖深感刘守光为心腹之患,采纳诸将先取幽州再攻后梁的建议,即派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领兵救援。
  二年正月,周德威率兵3万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至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境),与成德镇将王德明、义武镇将程岩会合。三镇联兵攻下燕之祁沟关(即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乘胜前进,直抵幽州城下。刘守光率众固守。二月,朱全忠亲率大军号称50万北上救燕,以雪柏乡战败之耻,途至蓨县(今河北景县),夜遭屯赵州(今河北赵县)阻援的晋将李存审所遣 600骑的袭击,部众惊慌溃乱。朱全忠羞愤成疾,撤军南返,不久死去。梁内部变乱,无暇北顾,燕失南援。
  周德威以一部分兵力围攻幽州,又命诸将分路进攻燕之州县,以断幽州外援。刘守光派骁将单廷珪领兵万人出战,被周德威生擒。晋军在幽州外围连战皆捷,至三年三月,燕重要州县多为晋军占领。刘守光又命大将元行钦骑兵7000募兵于山北,以高行珪为武州刺史作外援。晋军先后攻下山后八军(今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以北戍守之地),复攻武州(今河北宣化),高行珪、元行钦相继败降。晋军又克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平州(今河北卢龙)等地,燕之州县所剩无几,幽州孤立无援。四月,周德威督诸军进逼幽州南门。十月,刘守光率兵5000深夜北奔,遭周德威截击后仅以百骑逃回城内。刘守光再向周德威乞求,待晋王至即降。11月23,李存勖至幽州城下,刘守光又借辞推托。李存勖督诸军攻破幽州,俘刘仁恭等。刘守光潜逃,不久被擒,燕亡。
 
 

赵平大秦之战


  前赵光初三年(320年)六月,前赵车骑将军游子远率军平定氐、羌、巴、羯等起事之战。
  前赵皇帝刘曜因部将解虎与长水校尉尹车暗中和巴酋句徐、厍彭联合谋反,杀解虎和尹车及厍彭等50余人。于是巴众起事反前赵,推巴酋句渠知为主,自称大秦,改元“平赵”。氐、羌、巴、羯各部落30余万人响应,关中大乱。刘曜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并用其计谋,恩威并施,先大赦天下,宽释民心。游子远统军进驻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南),反叛者有10余万投降;军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安定反叛者全部投降。接着攻克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向陇右(泛指陇山以西)进军。氐、羌首领虚除权渠不服,据险抵抗,连续五战均败。权渠子伊余遂自率5万精兵攻至前赵军垒门,游子远坚壁不战,伊余久而骄怠。游子远乘其不备,利用大风沙尘,率众出击,大破氐、羌军,生擒伊余,俘其全部部众。权渠被迫投降。刘曜把权渠诸部落20余万口迁到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
  点评:此战,刘曜采用游子远之策,先行宽赦分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多数氐、羌等民众相继归附;尔后审时度势,对少数抗拒者伺机掩击,终于平定关中之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