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永远无法拒绝生活 | JIC周末书单

 真友书屋 2015-07-06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


——歌德

1
《去你的,生活》
作者: [英] 乔迪·格雷格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
原作名: Breakfast with Lucia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译者: 屠珀
出版年月: 2015年5月
ISBN: 9787513317405


书评:

本书是“阅历”系列的第一本。卢西安·弗洛伊德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他以独具一格的肖像画在近当代世界艺术界取得了教父级地位。与他的祖父一样,卢西安喜欢观察人的样本。不过,与祖父热衷于剖析人类心灵的真实不同,他着迷于赤裸裸的、夸张变形的人物外在形态。卢西安的生活中混杂着理不清的恋情、赌局、 打斗、戏谑,毫不顾忌地将旁人的指责抛在一边。他的艺术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他的生活世界,但他又想方设法地躲藏在世人的视野之外。


书摘: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写实肖像画家。他的裸体肖像在艺术里开辟了一个新类别。他既是绘画也是性爱上的艺术家,致力于挑战传统界限,走进了全国的论坛。他绝不是可以随口让人开价的人。“如果有人要我画他,我通常感觉相反,甚至想揍他们。”他告诉我,“如果有人威胁我或者对我施压,我永远也不会做他们想要我做的事情。”他的艺术事业和私人生活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他追求危险,肯下注,过着欲望十足的生活,但是又常常无法定义,而且毫无章法地与自己矛盾着,做着与他所公之于众的背道而驰的事情。


2
《莎士比亚》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原作名: Shakespeare
译者: 刘国云
出版年月: 2015年6月
ISBN: 9787549563555

书评: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堪称匠心独运。真正的莎士比亚究竟是什么模样?是热衷俗利的凡人,还是天赋异禀的天才?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本书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诗歌作品,而是记述产生这些作品的主要社会生活。作者认为,对任何一个职业的创作家来说,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往往与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书摘:

我们大可不必抱怨没有一幅令人满意的肖像。要想知道莎士比亚的相貌,我们只需照一下镜子。他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凡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这天才比人世间任何天才都更加能够使我们安于做人,做那既不足以为神又不足以为兽的不甚理想的杂交儿。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的一个救赎者的名字。


3
《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 [美] 欧文·斯通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译者: 常涛
出版年月: 2014年10月
ISBN: 9787530214336

书评: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梵高传记。作品以小说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梵高的一生,梵高困苦孤独的俗世生活,与他绚烂丰美的艺术生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欧文·斯通(Irving stone, 1903-1989)是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他幼时生活艰苦,先后做过报童、推销员、牧童等。本书完成时,欧文·斯通年仅二十六岁,这同时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曾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书摘:

在这些痛苦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求,试图发掘出我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可是我竟不知道就是这个。现在我可明白了,我永远不会再失去信心了。提奥,你懂得这意味着什么吗?在虚度了这许多岁月之后,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我准备做个艺术家。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我必须得做。我之所以在别的工作上一再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我天生就不适合干那些事。现在我可找到了这件永远不会失败的工作。


4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作者: [美]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库布里克谈话录
译者: 顾国平 / 张英俊 / 艾瑞
出版年月: 2013年6月
ISBN: 9787513311823

书评: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本人正如其所执导的影片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本书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这些采访里,尽管库布里克在回答有关自己身世与个人生活的问题上仍然有些不耐烦,但他既不设防,也未躲闪,恰恰相反,他乐于与读者们分享一个真实的自我。


书摘:

“您用钱来干什么?”我脱口而出。

“用钱干什么?”他皱起了他的小丑眉毛。

“对,您都用钱买什么?”

他笑了笑,沉默了下来。

……话题进展不顺利,于是我又问:“您家在哪?”

“哪都不在,去哪工作哪就是我的家。不过,我在纽约有套房子。”他对这个显然显得毫无热情,不过还是补充了后面那句。他身子向前倾了下,又说道:“你听我说,我觉得钱的关键不在于花,关键是,你要有钱,这样你就可以不用去拍你不是真的想拍的电影。你提高了你的生活标准,突然钱花光了,你身无分文,一些电影制片厂强迫你拍一部你不想拍的电影,而且……你知道,拍电影很麻烦……可能会非常无聊。我不会拍很多电影,可能每两年拍一部。我花钱买版权,把我喜欢的书改编成电影。我把钱存起来,这样,如果我确实找到我喜欢的书,我就有钱买下它的版权,把它改编成电影。”

“在当代的导演中,您认为您跟谁最像呢?”

(毫不犹豫)“谁都不像,我是一个独行者。”


5
《童子与魔法
作者: [法] 奥利维耶·贝拉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
译者: 谢红华
出版年月: 2014年1月
ISBN: 9787549537846


书评:

有的艺术家竭尽全力来雕刻他们的雕像、准备他们墓碑上的碑文,与他们相反,玛塔·阿格里奇的生命只有一个信条:“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在这个一切都受到限制的世界里,生活更像是一种宿命——“玛塔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毁掉她的艺术生涯,可是没有成功。”


书摘:

1947年的一个晚上,她只有六岁,却经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智利钢琴家阿劳演奏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从一开始的几个音,小玛塔就好像触电一样感觉到一种新的光芒。卓越非凡的慢板乐章,当乐队和钢琴在对峙后融为一体时,那个无休止的颤音使玛塔连头发根儿都感觉到了电流。她以后再也不愿意公演这个协奏曲,这次演奏对她的震撼那么深刻,就像一次精神休克。指挥富特文格勒面对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也曾经有过同样的经验。作为德国音乐最伟大的演绎者,他说他没有能力指挥这个作品。“也许是因为某些太神圣的东西,我好像会在台上死去。”玛塔暗示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