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忙” 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吗?”家长总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 “我不懂” 常有家长说:“我不懂怎么教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学这学那,以为“投钱”就可以扬长避短,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有陪” 很多家长只是“陪”在孩子身边,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 隐性失陪是指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精神上的失陪。久而久之,亲子之间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最好的陪伴是心灵陪伴,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爱、信任和安全感,促进了解、关爱和信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已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有效期了。要知道收手和承受的事实。 研究表明,3岁前受到良好照顾和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学历较高、和朋友关系较好、感情生活比较满意,而父亲的陪伴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说: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但父母角色无可替代。她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亲子关系。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多重角色。对有工作、有孩子的人来说,并存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有不同的职责。就职业角色而言,企业老板或普通员工都只是职业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多么重要的角色,都是可以改变,或是被他人替代的。而父母就不一样了,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唯一的,没人可以替代。父母角色对人的影响之大、其作用之持久,往往超过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因为这个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有人说,选择一项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事业上的奋斗让人充满自信与成就感,而在家庭中的缺席、亲子间情感的淡漠,却使得人生的美好大打折扣。幼儿时期父母愿意“投资”亲子关系,孩子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有人说,我拼命工作、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用本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到职场上去换金钱,值吗? 少些抱怨,少些借口。每个在职场上打拼又有了孩子的人,努力做个好父亲、好母亲,这样的人生才完美,家庭幸福、工作愉快才不是奢望。 【成长专区】爸爸妈妈,你是要等我长大还是要陪我长大...? 《好爸爸的懒哲学》 好爸爸不一定面面俱到,却最懂孩子~ 作者:杨峥(著) 写给忙得没时间管孩子的懒爸爸们, 写给有时间管却找不到方法的迷茫爸爸们, 写给认同父教不能缺失的好妈妈们, 好爸爸,就是要懒!懒不是不做,而是巧做和会做! 懒爸爸才能成就好孩子! 智力的发展, 独立性的培养, 规则的树立, 个性品质的形成。 《好爸爸的懒哲学》中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漫画揭示父亲与孩子相处的奥秘。 仔细想想,陪伴孩子长大的时间就是那么几年,每次出差回来,家里的宝贝又长大了,爸爸们还忍心错过多少时间?陪伴是在一起,更是彼此懂得。爸爸们不需要所谓的36个建议或72个招数,一个观点、三个秘密、三个工具就足够了。 【作者简介】 杨峥:独树一帜的家庭教育专家,多年旅居德国和美国进行跨文化理论研究,再加上对国内家庭教育的多视角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重成人不忽视成才,重长远不忽视眼前,用现在配合未来。 [插图作者]陈红喜:知名的聋人画家,“爱与志”漫画大师,“爱与志美术助残行动”发起人,资助并培养了众多残疾孩子,被央视誉为2012年最美乡村教师。 《成长密码》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让一切自然绽放! 作者:格拉德·许特(Gerald Hüther);尤里·豪泽(Uli Hauser)著 成长是快乐的,它应当有让孩子欲罢不能的力量。 天赋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有权从中汲取一生的能量。 虽然家长和学校都愿意竭力开发孩子的能力,但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却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取得优异的成绩。虽然我们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取得卓越的成就。我们的教育体系浪费了太多的天赋,也埋没了太多真正的才华。 天赋人人都有,父母能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就是支持孩子的自我发掘过程。《成长密码》认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教养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支持孩子,让一切水到渠成,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就会自然绽放。 本书帮助父母认清哪些“限制”会扼杀孩子的天赋,哪些“引导”会激发孩子的天赋。 【作者简介】 格拉德·许特(Gerald Hüther) 生于1951年,哥廷根大学精神病科神经生物学教授,著作颇丰,主要著有《人脑使用说明》和《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尤里·豪泽(Uli Hauser) 1962年出生于莱茵河下游的奥索伊,六名兄弟姐妹中的长子,一直积极从事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工作。出版多本著作,如《家长需要适可而止》,同时,他已在《明星》(Stern)周刊担任记者二十余年,曾获特奥德沃尔夫报导奖(Theodor-Wolff-Pre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