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老城里的无影阁楼

 华豫之林 2022-06-13 发布于河南

【题记】夏至,谓之夏天此日长到极致,古都日月长,老城故事多,请君但看安阳老城里的夏至奇观——安阳老城历史上的无影阁楼!

安阳老城钟楼
         近日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偶然发现民国时期安阳老城曾存在一座神奇的“无影阁楼”。民国二十二年版的《续安阳县志》记载:彰德府志,明宏治中,知府刘聪建(钟楼)。清乾隆四十四年,知县彭元一捐俸增修,知府卢崧题匾,前曰闻天,后曰瞻极,向北长匾曰瞻天尺五,向南匾曰声震天中。楼上悬大钟一,置而不用者久之。民国十七年,县署雇人按时计声,以报钟点。复改悬匾额二,一曰唤起民众,一曰惊醒睡狮。相传此楼每年夏至正午,四面均无阴影,验之果然。

安阳老城2015年夏至中午时分的钟楼无影奇观

        这寥寥几行字的记载勾起了笔者的好奇心,于是查找一九八八年重修过的安阳老城钟楼的相关资料,然而竟然鲜有这方面的文献。当年明朝的彰德府知府刘聪主持修建的这座钟楼到现在已经延续了五百多年,足见这座古代建筑技艺的精巧以及工程质量的优良。历代相传每年的农历夏至正午,钟楼四面均无阴影,民国时期还有人验证过,确与传说相吻合。如此构造真得令人匪夷所思,现在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于今年夏至这一天上午早早的来到了安阳老城钟楼。

民国22年版的《续安阳县志》有关安阳钟楼的无影传说

       钟楼位于古城北大街中段,东西钟楼巷的交汇处,和郭朴祠相邻。钟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当时不仅占据交通要道,而且其所占地势也是城中的至高点。据史料记载,钟楼台高七米以上,上建檐歇山式楼阁,楼台周围建有凹凸有致的雉堞,台下四面均有拱形门洞,可连通东南西北,方便出行。清乾隆时曾经整修,民国二十一年改为民众教育馆,日军攻占安阳后被毁。现在的钟楼是安阳市政府于一九八八年春整治老城和开发北大街商业街时,拨款五十万元,按照原钟楼照片样式及原有规模在原址上重建的。从二零一二年二月开始,安阳钟楼与旁边的郭朴祠两个景点免费向游人开放。钟楼阁楼上雕梁画栋,角檐翼然,高台重屋,蔚为壮观。钟楼内悬挂明代一口大铜钟,重达八百六十公斤,系铜掺银而铸。每逢佳节盛典,击而鸣之,惊天动地,实为安阳一处名胜所在。楼内四壁四门,分画安阳八大景,可使游人领略安阳古代八大景观优美风光。

安阳老城的钟楼楼洞【摄于2015年夏至中午时分】

       时至近午,钟楼四周人群依然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人们从钟楼下面的的门洞里穿过,有些许人还会临时在钟楼门洞下歇息纳凉。今天钟楼没有对外开放,位于楼洞东南角和西北角的上楼通道紧锁着,于是在四周环看钟楼。钟楼东面和南面由于面朝太阳,没有阴影。在钟楼西侧,由于还不到正午时分,从楼台墙根向西的地面有约二十公分的阴影。笔者最关心的是北面,北面门洞两侧分别立有刻有重修安阳老城北大街记和重修安阳老城钟楼记的两块石碑,石碑底座处在约有一米多长的阴影中。此时尚不到正午,只好继续在钟楼四周及郭朴祠中拍照游览。至正午十二点二十分,奇迹出现,西面的钟楼阴影消失不见了,南面和东面亦无阴影,看来古人诚不欺我也!正当赞叹这一建筑景观的神奇之处时,身已转至钟楼北面,楼台投射的一米多长的阴影仍依稀可辨。再仔细观察楼台四周墙壁,全部呈现由墙角向上依次收减之势,墙面于地平线大概呈八十多度的夹角,如倒扣的旧时量米器具斗的形状。笔者咨询了一位中学地理老师,他告诉笔者,虽说太阳在夏至这一天的已向北达到极点北回归线,但根据安阳所处的地理纬度来讲此时太阳的高度角仍在七十八度左右,相对于钟楼楼台与地平线的八十五度左右的夹角,阳光仍然可以在七米多高的楼台北面投下阴影。由于太阳是相对于地球由东向西运行,正午时分的太阳正好在钟楼的东、南、西侧正上方,加上由于楼台还有倾斜角的缘故,这三面就不会有阴影了。由此分析,在民国及民国之前,钟楼四面均无阴影的原因应该是楼台北侧城墙的倾斜角小于太阳高度角造成的奇观。解放后重修后的钟楼的北墙的倾斜角大于太阳的高度角,于是在夏至这一天的中午只能在钟楼的东、南、西侧看不到楼台阴影。至此,安阳老城的钟楼夏至无影奇观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钟楼三面无影现象一直持续到中午一点左右,太阳西倾,钟楼东侧城墙下面才开始出现阴影,这就是说钟楼的三面无影景观一直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从位于东南侧的郭朴祠观看隐于翠绿之中的钟楼

       不只是在夏至这一天,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午时分,都可以看到安阳老城钟楼的东、南、西三面墙无阴影的壮丽景观。无论春夏秋冬,人们在游览古城时,中午路过钟楼,都可以来钟楼旁看一看富有传奇色彩的无影景观。位于安阳老城中心地带的鼓楼广场正准备重新修建鼓楼,希望有关部门和专家可以参照一下钟楼的建筑特色,如果把昔日老钟楼的无影建筑技艺糅合到鼓楼的修复当中,那么,老城将出现又一处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游览,怀古,并以此留住我们的乡愁以及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安阳老城里的钟楼和郭朴祠

       其实,在安阳老城内还有一座这样的无影楼阁,它就是高阁寺,当初因为是建在砖砌的高台基之上,所以才被叫做高阁寺。高阁寺原名大士阁,位于安阳马号街的原高阁寺小学(现为文源高中)后院内,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地方文献记载,高阁寺原是建在宋朝州廨内的飞仙台上。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封赵王。公元1425年,以彰德府署改建为王府。现仅存高阁寺为其旧迹。赵王指的是明成祖的第三子朱高燧,他的封地就是彰德府,赵王府就是为他所建。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赵王府旌教祠中最后一座殿。今存高阁寺乃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曾加重修。解放后也曾两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拨款彩绘重修。高阁寺距今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安阳老城文峰南路的高阁寺

        阁楼外壁有石雕游龙二十多条,个个形象逼真,其上还刻有印度梵文,虽然久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楼阁的正面置有阁扇门,阁内进深、面阔各三间,皆为九米。明间和次间共用四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梁下,构成一座完整的大框架。框架结构坚实牢固,四根金柱直接承托上檐五架梁,斗拱较为复杂。脊拉牵上书“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岁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牵上书“大清光绪玖年岁在癸未六月重修”。而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斗拱和阁门为清代地方手法。结合题记可知高阁寺是一座重建于明,重修于清的古建筑。阁室内彩梁画栋,壁画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于阁楼之上,充分显示了画师的高超技艺。高阁寺为安阳老城内除文峰塔外的第二高文物景观,整个阁楼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与西面的钟楼遥相相辉映,并肩媲美,为站在文峰塔顶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名胜景观之一。

安阳老城的高阁寺

       高阁寺建在梯形的四方台基之上,通高二十余米,为高台楼阁式建筑,面南背北,重檐九脊,歇山顶式,琉璃瓦顶。台基高约八米,比其西面的钟楼台基略高一些,长宽各为一十三米,本楼台下方没有门洞,楼台平面为正方形,南侧中部为石质阶梯,其余全用青砖垒砌。石质阶梯共有三十二层,拾级而上,可登台上阁楼。两侧为汉白玉扶栏,扶栏上雕有石狮,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台基上的外围也圈有汉白玉的扶栏,同样雕有石狮,而在底基上约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装饰,每面八条龙,相互对称。整个楼台墙面亦呈倒扣的旧时量米器具斗的形状。不过比起钟楼楼台来其倾斜角度更低。钟楼的墙面青砖之间契合紧密,上下两层砖之间看起来像在一个平面上,但高阁寺台基上的墙面青砖很明显地看起来有向上收减的趋势,上面一层青砖和下面的青砖错落有二至三公分的距离,身手敏捷的人可以借此直接登上阁楼。高阁寺台基四面墙面的倾斜角大概只有六十多度,南侧中部的石质阶梯的倾斜角则低至四十五度左右。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正午阳光的照耀在都不会出现阁楼的阴影。单从这点上来讲,高阁寺更有资格说是名副其实的无影阁楼,只不过地方志书上从来没有提及罢了。

位于安阳市文明大道上的安阳博物馆和图书馆(简称两馆)

       安阳市现在还有一座大型现代建筑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简称安阳两馆),它的的建筑特色也极有特点,安阳两馆的外观体现了“天圆地方”、“双壁映辉”的建筑特色。整个建筑从下向上逐渐收缩如倒扣的四方梯型漏斗,至顶端时又开始向四周延展,最上面是四方的混凝土浇注的大楼顶层盖板。大楼一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皆有通道,由于大楼顶部的伸展房檐与大楼墙根的角度有低于太阳高度角的倾斜度,所以在安阳两馆的一年四季正午时分也是看不到阴影的。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

       随后笔者又搜集了相关资料,在我国只有湖北武汉的“洪山无影塔”与昔日安阳老城的钟楼、高阁寺的夏至正午四面无影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洪山无影塔”是武汉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石塔,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名兴福寺。“洪山无影塔”之所以称为“无影塔”,据传塔在原址时,每年夏至中午时分,塔身都没有影子。而为何无影,众均不能破解,也引来众多科技、考古、探幽者的浓厚兴趣,人们引经据典、仍难解这古塔蕴藏着的玄机。此塔原在洪山东端山麓,历史上毁后重建,建了又毁多次,1963年春迁移至武汉洪山公园复建,这一“无影”的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武汉洪山无影塔

        从更大的范围和视角来看,世界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也是一座无影之塔,金字塔侧面的角度是五十一度五十分九秒,因此说只要太阳日上三竿或在日落西山前都不会看到金字塔的影子。古代世界七大文明奇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倒塌,有的消失不见,唯有金字塔仍岿然傲立。科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石子,分别从上向下慢慢的倾倒,自然形成三个圆锥体,尽管它们质量不同,但形状却非常相似。测量它们的锥角都是五十二度。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科学家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令人惊奇的是金字塔的侧面倾斜角度正好是五十一度五十分九秒,这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 “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沙漠的风是暴戾的,由于金字塔独特的造型结构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了最小程度。五十二度的倾斜角是金字塔历经几千年却依然保存完好的稳定之谜。

2015年7月2日21版【钟鼓楼】刊发的《安阳历史上的无影阁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