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保险行业可能是被吐槽最多的行业之一,有着“买保险十万个不顺利”的说法。此前,吴晓波频道做了一份关于保险的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保险的不满之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数据,并思考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有多少人买保险 超过60%受调查粉丝具有购买保险的经验,保单平均数量超过1份/人,这比中国保监会2014年公布的0.5份/人的数据更高。这可能是频道粉丝在保障意识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可能是因为接受调查的人购买保险的意识更强。不过,这其中的区别并不影响这一个事实: 总体上,中产/泛中产阶层的保险保障明显不足,保险业可以有、并且应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对保险的认知 购买保险的首要动机的是医疗、生活、养老、财产等方面的风险保障需求。而26%的选择表明兼具理财功能的产品形式也非常具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有很多人在调查的最后要求频道提供保险科普的知识,比如: “希望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来介绍与普通白领相关保险的知识。” “能否为第一次买保险的人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买保险最重要的因素 保险消费上,数据就不是那么好看了。85%的保险购买人对于他们买了一个什么东西并不是非常了解,这一点或许是理赔时各种“撕逼”的潜在导火索。 购买人不够了解的原因,在于保险产品设计实在太复杂。尤其是那动辄数十页的保单,经常被吐槽为“天书”。 多达53%的人在购买后担心“不能顺利理赔”,另有21%的人担心被误导和欺骗。事实上,如果身边有买保险的亲友,下面这些经典的吐槽会让你有一种“当初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却叫人家牛夫人”的即视感: “买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花好稻好,要理赔却又说当初这个没有如实告知,那个不符合理赔要求,保险公司真是太坑了。” “收钱的时候手脚倒快,退保了却说要大打折扣,只还部分钱,事先我们也不知道啊。” 没买过,最希望了解 而没有购买保险的人中,有51%选择了“哪些保险是一定要买的”,说明最急迫的需求是“不知道要买什么”。其次, 有29%的人选择了“买保险有哪些注意事项”,在他们眼中,避免陷入各种不知名的陷阱是一种首要的考虑。 保险购买槽点很多,总结起来,大概只有一个词——“我不知道”: 没买的不知道买什么、怎么买; 买了的看不懂保单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坑; 没被坑的出事了不知道理赔是否顺利。 总结下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的保险了: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大家都对它很不满意。 我们对保险的吐槽其实是因为这是一个卖方设计、根据成本定价、“产品就这样、你爱买不买”、用户体验极不友好的产品。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份需要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很快能看懂、很快能理赔的保险产品。 如果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用“简单”、“快速”、 “重度垂直”、“定制化”、“游戏化”、“社群化”来形容必定十分贴切。 简单:设计一份一页纸的保单 保险产品形态复杂,消费者很难快速、清晰地表达需求,而任何消费者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或者麻烦的流程操作都可能称为拒绝保险消费的理由。 所以要做的简单,保险公司必须设计简易的产品维度模型,以最简单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和服务流程提供给用户。最起码的一点,如果保单只有一页纸,销售员又能以简便易懂的通俗语言解释产品细节,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说看不懂天书了。 快速: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以互联网的方式做保险,应该通过在线方式直接与消费者互动,直面消费者。如果理赔前能够提供足够清晰的资料要求、提醒投保人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赔时够像电商物流一样查询到进度,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抱怨理赔不顺利了。 产品与服务定制化 在多样化的需求下,产品供给平衡的效率是最大问题。有限的产品形式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而提供多品类的产品又是效率极低的一种方式。而定制或许是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其背后是从“我有什么卖给你”向“用户需要什么保险产品,我如何提供”的模式转变。 定制化的另一点是对标准化进行升级。定制是为每一位投保人提供一个最具针对性的保单,投保人可能有亿万之巨,但如果从每一份保单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项流程开始着手,从个性化的海量数据中寻找共性,也许最终只需要几百个维度,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对不同的保险需求进行个性化匹配,而这些维度就是更高程度的标准化。
重度垂直 保险意为保障风险,赔付本质是概率的计算问题,因而理论上任何具有风险的事情都应该可以作为保险标的。 而目前的保险产品种类仅仅只有人身、财物两项,而大众的保险需求显然不止于此。最近几年的“航延险”、“赏月险”、“高温险”、“喝高险”等新型险种出现,都属于此类尝试。如果有一天“上班迟到”、“按期怀孕”这些今天看来很奇葩的险种面世了,我们也不需要感到意外。 模式跨界化、社群化 每一个重度垂直的保险项目背后,都有社群化的可能,因为这是一群拥有同一需求的人。 比如“抗癌公社”,这是一个对抗癌症的互助社群,任何加入者都必须同意一点,那就是当某位成员患病时,就共同捐助。这个公社成立两年就吸收了超过3万人,那么只需要每人几块钱就可以帮助一位患癌症成员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这是一种保险的后置模式,按需分配,以社群化的方式运作,完全省去了中间环节。唯一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一定的人数基础,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建构这样一个规模的社群非常困难,而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这一点就可以轻松解决。
未来5-10年,这种类型的保险产品、业务模式、企业结构甚至于产业形态一定会出现,其中有一些已经出来。这些改变可能由谁来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需求必须并且一定会得到满足。 在这一条路上,先行者的利润就是后来者的转型学费,而最后来的那部分,就只能在保险这个行业中被淘汰出局,再会无期。 ........................................................... 本文版权归“吴晓波频道”所有 欢迎分享,如要转载 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 ........................................................... 创业调查 为何有人选择在自己并不专业的领域创业?【参与调查】,即可参加抽奖,赢取积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