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5,暗斗——国民党接收东北

 看见就非常 2015-07-06
1945,暗斗——国民党接收东北

  “如在异国”

  东北接收问题,始于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

  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达成了秘密“交易”——

  在打败德国后,苏军对日作战,以得到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以及对大连、旅顺及其铁路连接的控制作为报酬。

  东北归还中国。

  在这项“交易”中,国民政府以损失东北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了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口头承诺。

  抗战胜利前夕,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8月30日,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蒋经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张嘉璈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9月18日,蒋介石在纪念“九一八”事变14周年时,发表广播演说,称“最近将来,我们的行政人员及我国的军队就要来到东北,与我们隔绝了14年之久的亲爱同胞握手言欢”。

  参照此后接收的曲折历程,他实在太乐观了。

  8月23日,刚辞去交通部长职务的张嘉璈,还在加拿大参加会议,其间接到电话,让他即日归国。

  张嘉璈已经听到风声,政府内定他为东三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接收东北。

  回国前,他接连会见数位美国政府高官,交换意见。

  据日记记载,与张嘉璈会晤的有美国商业部长、财政部长、国务院副国务卿、远东司司长等人。这些人一致认为,东北能否“完璧归赵”,关系重大。

  9月14日,张嘉璈回到国内。

  10月10日,他旋赴长春。

  此前,东北地区的苏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称,苏联红军将于11月底全部撤离东北。

  事实上,刚走下飞机,苏联人就给了这位接收大员一个“下马威”。

  日记记载:飞机场上遍布苏联士兵,中国人寥寥数人,他们住在一个伪满大臣的家中,做为临时办公地点,身边厨子、卫队全是苏联人,不能随意自由行动,也不知道怎么与当地官员接触。

  张嘉璈称,“如同身在异国”。

  随后得知的消息,让他更感焦急。

  苏军正将东北的大批物资运回苏联。“丰满大电厂发电机八部已取其六,抚顺炼钢炉已拆取二只,长春广播机件正在拆取。各机关家具、汽车,亦搬运一空……”

  张嘉璈向蒋介石报告称,“(东北)都市成一空城”。

  

  “以退为进”

  10月13日下午3点,张嘉璈和随后飞赴东北的蒋经国、熊式辉会合,前往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司令部。

  这是中苏双方的第一次会谈。

  会谈提到了众多关键点:苏军如何撤退,国民党军队如何接防,行政人员如何安排……

  马利诺夫斯基一一回答。

  张嘉璈由此得出的印象是,苏联事实上并不希望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甚至有“阻扰”之意。

  此后几番会谈,均无进展。

  据史料记载,当时斯大林声明:“如果保证不让美国在东北得到利益,苏联可以让步。”

  但事实是,当时准备浮海而来的国民党军,乘坐的正是美国军舰,登陆地点是苏军占领下的大连。

  张嘉璈日记记载,“大连登陆问题交涉之绝望”。

  11月5日,双方第五次会谈。

  马利诺夫斯基坚称,“大连是自由港,中国军队从大连登陆,就是违反条约”,不过同意国民党军可以从葫芦岛、营口登陆,但不保证安全,因为那里被八路军占据着。

  蒋介石决定“以退为进”——东北行营撤退至山海关,“使苏联违约之真相大白于世界”。

  11月16日,张嘉璈向行营全体人员宣布撤退命令,劝告大家“采取镇静态度,以免引起事端,使中苏关系恶化至不可挽回”。

  这一招,确实起到了效果。

  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苏联政府做了让步,照会国民政府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军队能无阻碍在长春及沈阳降落,苏军将予应有之协助”。

  国民党军队随即北上,11月26日进驻锦州;另一部则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登陆葫芦岛。

  出于军事考虑,蒋介石甚至希望苏军能延缓撤退的时间,保证国民党军免遭中共军队的攻击。

  最后双方商议,苏军的撤退日期延后至1946年2月1日。

  毛泽东大笑:蒋介石是从峨眉山下来“摘桃子”的。

  

  “经济合作”

  据张嘉璈日记载,早在国民党接收之前,苏联就开始转移当地银行的资产,大量提取库存钞票。

  苏军还自行印发钞票,引发了物价上涨。

  行营刚到东北,运行只能凭借后方援助,各省主席前来索款,竟无钱可取。

  其时,国民政府在东北设置了9个省——辽宁、安东、辽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以及3个直辖市——大连、沈阳、哈尔滨。

  为了进一步获得利益,苏联还要求占据日本留下的工矿所有权。

  在武力胁迫下,苏军要求日方企业负责人签署了“转让协议”,并出具书面证书,将许多工业设备作为“战利品”,运至苏联。

  张嘉璈强烈反对。

  此后,苏军司令部经济顾问斯拉特阔夫斯基还提出了“经济合作”方案。

  11月13日,张嘉璈在日记中写道:“乃至苏方注意满洲工矿业,必欲染指,实为排斥美国势力之侵入,阻滞我方军队运输之一重大原因。”

  他认为,“故经济问题不先解决,即接收问题无法解决,已灼然可见”。

  张嘉璈与马利诺夫斯基会面,马利诺夫斯基对他说:“此后第一幕工作为阁下之工作。”

  这让张嘉璈深思。

  而随后的几次中苏会晤,苏方仍坚持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谈接收。

  12月5日,马利诺夫斯基再次表示:“先解决经济,然后谈接收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各市。”

  蒋介石决定让步,但又有所坚持,不承认苏军“战利品”一说,关于“经济合作”,一些重型关键企业不在合办之列,其余可以商量。

  这一让步,亦为苏联反对。

  蒋经国全程目睹谈判之艰辛,“最感困难者,即对方开始承认,旋复否认,确难解决问题。但苏俄真面目本来如此,故亦不足为奇。”

  困难时,他“不觉悲痛泪下”。

  正当中苏双方围绕“经济合作”纠缠时,美国也强行参与进来。

  1946年2月,美国国务院照会中苏双方,认为日方留下工业由中苏共管,违反“门户开放”的原则,应该由同盟国成立组织解决。

  于是,中苏“经济合作”再也无法进行。

  3月,苏军陆续自东北撤退。

  国共兵戎相见,鏖战东北。

  早在2月,张嘉璈就回到了南京,但他一直还在关注东北局势。

  他的“东北接收”日记,一直记到了1946年4月30日。

  那一天,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

  1945年8月15日,中国东北,临江县大栗子车站。

  乘火车仓皇撤退到这里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此前的8月9日午夜,苏联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下,发动了“满洲战役”。

  六十万关东军,兵败如山倒。

  8月17日,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灭亡。

  东北,重归华夏。

  “东北”一词,源于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用“东北”取代了清朝对其发祥之地的称谓——“满洲”。

  地理学上的“东北”,大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东部。

  你方唱罢我登场。

  围绕这一富饶之地,中美苏三国上演了一幕幕纵横捭阖的大戏。

  近日,一本名为《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的新书出版,再现了60多年前的这场暗斗。

  此书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

  当时,张嘉璈的身份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东北接收的风云人物,有“三巨头”之称——政治为熊式辉,军事为杜聿明,经济则是张嘉璈。

  ■本报记者 李 诚

  6

  1

  5

  1 1945年,东北市民在围观“中美合作”的壁报。

  2 1945年底,东北某工厂。

  3 1945年11月,等待遣返的日军战俘。

  4 1945年,东北。苏军卫兵。

  5 1945年11月,蒋介石为国民党军士兵佩戴胸章。

  6 1945年,东北某地,巨幅宣传画。

  (本版图片均选自美国《时代》杂志。)

  4

  3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