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 2010-07-18 星期 _28农家大讲坛_致富天地_云南网

 abcd396 2015-07-06
    猪苓是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目前市场上的猪苓绝大多数是仿野生环境栽培生产的产品。
    1.选地。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林区的腐殖土、黄土都有野生猪苓生长,但以含颗粒状结构、疏松的腐殖土最适宜生长猪苓;阳坡、阴坡均有猪苓分布,但以半阴半阳地生长较多。此外,坡度以20~50度分布较多,超过50度的地方,野生猪苓菌核常呈直线或斜线状分布。综上所述,次生的小灌木薪炭林最适宜栽种猪苓。这种林地土壤中有密集交错的粗细树根,并有逐年积累的大量落叶,腐殖质层深厚,成为猪苓主要养分蜜环菌所需营养的持久来源。
    2.温度湿度控制。(1)温度。蜜环菌丝在10~30℃都能正常生长,平均地温升高到9.5℃时猪苓开始萌发,12℃左右时新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新苓萌发多,个体生长快,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时菌丝停止生长。所以,一般以18~25℃最为适宜。(2)湿度。土壤湿度30~50%,空气相对湿度65~85%。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对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很大,猪苓分布地区一般腐殖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相对也较大,一般在30~50%时适宜猪苓生长。蜜环菌适宜生长湿度低于30%生长受阻,大于70%时影响透气,不利于蜜环菌生长。保持较稳定的土壤湿度,是提高猪苓产量的关键。
    3.半野生栽培方法。(1)栽植期。猪苓菌核无明显的休眠期,冬季只要温度、湿度条件适合,仍可生长。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除冬季结冻期不能栽种外,其他时间都可以栽种;翻栽人工栽培猪苓,以3~5月最适宜,此期头年新生长的白苓都变成灰苓,正适合播种。(2)播种量。猪苓菌核有大有小,栽植前可将大块菌核由离层或菌核的细腰处分开,切成100~150克的小块,每穴下种1~2块。(3)栽种方法。在灌木树丛旁边挖深10厘米左右、长30厘米的小坑,能见到有较粗(直径4~5厘米)的树根及纵横交错生长的毛细树根即可。在坑底先铺一层半腐烂的潮湿树叶和树枝,平放入一根菌材,猪苓菌核夹在树根与菌材之间,然后再盖一层树叶,覆土填平穴,穴顶再盖一层较厚树叶。(4)林间管理。半野生栽培猪苓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管理,一般自然降水和温度条件及树木根上寄生的蜜环菌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猪苓便可旺盛生长,获得较高产量。如果水源充足,浇灌方便,夏季猪苓生长旺季遇干旱,可引水浇灌。半野生栽培猪苓的重要管理措施,是每年春季在栽培穴顶加盖一层树叶,它可大大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对防旱有良好效果,而腐烂后的树叶又可补充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猪苓产量。
    廖伟坤 邱诗平 曾其华
    (341800 江西省全南县中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