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多援外笔记之六:处方

 渐近故乡时 2015-07-07

开处方和写病历有相同的问题。习惯不同而已。以下列举几个常见词。


用量:? = 1tablet(1 片),?? = 2 tablets(2 片),??? = 3 tablets(3 片)。(此处有特殊符号,某些手机无法显示,请见下图)




频次:od = once a day(每日 1 次);bd = twice a day(每日 2 次);tds = three times a day(每日 3 次);qds = four times a day(每日 4 次)。


药物:D5W = 5% dextrose in water(5% 葡萄糖溶液);D5NS = 5% dextrose and sodium chloride(5%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特多处方上大多写的是药物的商品名(proprietary name / branded name)。而国内多年前就全部改用通用名(non-proprietary name / generic name)开处方了。


我刚来的时候逐个药名去记。后来在特多卫生部网站上找到一个目录,公立医院处方药的通用名、商品名、生产商、供应商、价格一目了然。另外,医院可以自己采购一些常用但超出卫生部目录的药,药房会不定期发到主任们的电子邮箱里。


从药品目录看出医疗水平的高低。治疗头晕,这里用的药是氯丙嗪,没有地芬尼多和倍他司汀。治疗周围神经病,这里有复合 B 族维生素,没有甲钴胺和腺苷钴胺。


从用药习惯看出治疗理念的不同。治疗癫痫,这里最常用的药物是苯妥英钠+叶酸,其次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用得较少;没有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


从处方频率看出医疗文化的差异。在内科患者中,止痛药扑热息痛(商品名 Panadol)和胃粘膜保护剂奥美拉唑(商品名 Omez)可能是处方频率最高的药物。一有疼痛就吃扑热息痛,吃多了胃不好,又得加奥美拉唑保护胃。我推测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


经济、科技和文化因素共同决定了患者的具体用药。


其实特多不缺乏知识。很多专科医生的手机上安装有美国的循证医学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Uptodate。普通医生的手机上多安装有 Medscape。实习医生人手一本《牛津临床内科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Medicine)。问题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从病房会诊开始,逐渐影响和改变当地的用药习惯。


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时,因为预约间隔时间长,医生可以开几个月的药。药房发药时每次只给一个月的药,在处方上注明已发药量。待到一个月的药即将吃完,可以携带处方和就诊预约卡,到药房继续取药。


处方的签名有具体要求。医务部主任(medical director)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在其所有病人的病历、处方和其他法律文件上签字后,用正楷书写自己的名字和岗位(All medical officers are hereby requested to put their names and their position in Block Letters after their signature on all patients' records, prescriptions and other legal documents)。


本文来自微信「叩诊锤先生」,作者杜万良(丁香园 ID:reflexhammer),1975 年生,曾任丁香园神经科学版主和外语沙龙版主。2003 年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